钱塘讲学盛名传,尊经维旧成一体

  明末清初,浙江钱塘(今杭州市)曾出现医学史上鲜有之繁荣局面。当时,医家云集,人才荟萃,习歧黄之学者咸向往之,盛极一时。清代王琦在《侣山堂类辨?跋》中说:“自顺治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间,外郡人称武林(钱塘别称)为医薮”。可见清初时钱塘在海内影响之大。集结在钱塘的医家,行医自成一体,讲学蔚然成风,研经则大倡维旧尊古,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术思想和风格。人尊之为“钱塘学派”。

  钱塘学派的开山祖为张卿子。张卿子,名遂辰,号相期,生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卒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原籍江西,其祖迁居浙江钱塘定居。《仁和县志》称他“少赢弱,医不获治,乃自检方书,上自歧、鹊,下至近代刘、张、朱、李诸大家,皆务穷其旨”。遂辰自学成才,临证经验丰富,对伤寒犹有研究。其首倡“维护旧论”,是医家中尊王(叔和)赞成(无己)之甚力者。所著《张卿子伤寒论集注》,并使之付梓。《集注》的文宇能如此浅明,不能不说是得力于世拭之笔力。

  钱塘学派中对《内经》研究的医家主要是张志聪和高世拭,代表作为张志聪的《内经集注》和高世拭的《素问直解》。其特色主要是注释力求完整。在他们之前,一般医家以《灵枢》只言针道而单注《素问》。其间虽有马玄台氏全注作《内经发微》,但马氏在注《灵枢》时亦以言针道见长。钱塘学派认为《素问》言起病之源,以阐发病机为主;《灵枢》虽专言针道,但针药同理,包含治病之理,以阐发治法为主,故将两者合参,方为全面。其次,钱塘学派发挥集体力量,采用了集体编纂的方法,以张志聪为主,同学参订,门人核正,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历时五年终于完成。这在《内经》注家中及医学史上是少见的。在注释中,钱塘学派在文字上下了一番苦心,力求注释浅明易懂,以利医理之阐发。张志聪因经文太玄奥而著《集注》予以疏通,而高世拭又因志聪《集注》文尚艰晦而再撰《直解》。另外,士宗的《直解》在校勘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钱塘学派形成于清初,发达于康乾,延伸至光绪,历二百余年而不衰,在我国医学史上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为祖国医学之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它在医学史上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她,它值得中医界作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