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

  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历史,闪烁着无比智慧的光辉,一种对中医药学信仰的理念极其深入民心。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不仅与世界医药学的发展有关,也情牵业内外人士的欢乐和忧虑,这是有中华民族情结和社会责任心的人的共同感受。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代医药学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全球化以及信息科学全球化的速度之快,使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在这样严酷的现实面前,如何构建全局意识,审视自我,正确合理定位,着眼现在,把握未来,以保有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我们当今必须明确的战略需求。

  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在我国不同时期的文件中很明确,我的理解可归纳为三句话,即“中西医并重”,“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促进中西医结合”。我们不应当现在还“找不到北”,或心中还“一团迷雾”。人才建设是关键,我们不仅要做好继承性工作,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及科学技术,以贡献于全人类;在安排上,还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加以协调,也注意培养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协同工作,不可以只顾一头,丢了另一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第3条还明确指出“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应该培养造就中医药学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方面军和后续队伍,协同奋斗,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作贡献。有人问:“中医药现代化和促进中西医结合何时是个头?”我的回答是:“中西医结合没有终点,中医药现代化永不谢幕,应当与时俱进地去不断完善和提高。”

  在今天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里,为了发展中国传统医药学,我们应当营造一种中医药学与其他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之间互相补充,互相交叉,互相整合,取长补短的生态环境或学术氛围。这里没有所谓的“世外桃源”,中西医都不可能“死守一点”。中国传统医学只能在继承、创新、和谐、融汇、发展中去葆有中医药学自己固有的千姿百态的风格和魅力。最主要的对手可能是“自己”,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必须保有自信心,不可以盲目自大或自卑。为了领略昔日的燦烂,重塑今日的辉煌,必须适应世界文化和科学技术和中西医学术进步的态势,而不断调整自己,多元创新,有所作为。互补才能双赢和多赢。

  在发展中医药学方面,应该面对各种冲击,在传承的基础上,乘时代进步的轻舟,鼓励创新和自我超越,挑战未来。脚踏实地地去从不同方面努力实践,提高疗效,造福人类;这是决定中医药发展命运的杠杆。有了更好的疗效,这种疗效评价符合中医标准和国际公认标准,就能拥有更大的市场和学术上的主动性,所以在刷新疗效水平的前进路上,任何平凡或细小的创新都是有意义的;当然,如果能更大程度地张扬中医药个性,取得大的效果的“标新”或“立异”,尤其是与传统中医药优秀理论结合得更完美者,那更是一种真正的成熟的美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了。在更新疗效或发展理论研究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难;多一些帮助,少一些“帽子”;“大树也有枝枝叉叉”,毕竟在事业上包括疗效更新上,想要跨越历史打现代化品牌是很艰难和苦涩的。

  什么是“正品”?一切在继承与创新的历程中,发展了临床疗效水平,那就是“正品”。中西医应当团结合作,建立起共生存和共建设的密切关系,铺展出一片广袤的学术的自由天地。我实在想斗胆说一句:没有中西医的真诚团结合作,学术上的互相取长补短,很难创造出高层次的国际认可的成果出来。说穿了,往昔的“经典”也是源自古往的创新。我和大家一样希望我们中医药的足迹走遍全球,希望中医药学的桃李满天下。但为要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更是时不我待。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常读常新,不可小觑;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发展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信念更是一种力量的保证;学术上的自我完善与时俱进则是进步的必然要素。不要把继承和创新看成是格格不入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应该洗刷掉一切困顿、无奈、疑虑或猜忌,继承优秀传统,建设先进文化,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堂堂正正地进入世界主流医学领域,为建设富强的中国,充满激情地洒脱前进!

  千言万语,最后我还想强调一句,我看应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传承、发展、创新以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并为我国及国际医药学界所共同接受,是我们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西医结合,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它是构建“风景这边独好”的顶天立地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