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间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之间纲组之时,发生周期性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若出血期长,血量增多,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致崩漏。

  [病因病机]

  月经中期又称纲组期,是冲任阴精充实,阴气渐长,由阴盛向阳盛转化的生理阶段。若肾阴不足,脾气虚弱,湿热扰动或瘀血阻遏,使阴阳转化不协调,遂发生本病。常见的分型有肾阴虚、脾气虚、湿热和血瘀。

  一、肾阴虚

  素体阴虚,房劳多产,肾中精血亏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于细组之时,阳气内动,阳气乘阴,迫血妄行,因而出血;血出之后,阳气外泄,阴阳又趋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二、脾气虚

  忧思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冲任不固,于纲组之时,阳气内动,但阳气不足,血失统摄,故而出血;阴随血泄,阴阳又趋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三、湿热

  外感湿热之邪,或情志所伤,肝郁犯脾,水湿内生,湿热互结,蕴于冲任,于纲组之时,阳气内动,引起湿热,迫血妄行,遂致出血;湿热随经血外泄·,冲任复宁,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四、血瘀

  经期产后,余血内留,离经之血内蓄为瘀,或情志内伤,气郁血结,久而成瘀,瘀阻冲任,于纲缢之时,阳气内动,引动瘀血,血不循经,遂致出血;瘀随血泄,冲任暂宁,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辨证论治]

  本病以发生在纲组期有周期性的少量子宫出血为辨证要点,进行分析则更为准确。治疗以调摄冲任阴阳平衡为大法,选用滋肾阴、补脾气、利湿热或消瘀血之方药随证治之。

  一、肾阴虚型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腿酸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热伏冲任,于纲组期,阳气内动,阳气乘阴,迫血妄行,故发生出血;阴虚内热,故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肾主骨生髓,肾阴虚,脑髓失养,故头晕耳鸣;肾虚则外府失养,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肾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故夜寐不宁。舌红,少苔,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加减一贯煎(《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