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漏

  肛漏

  肛漏是指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多由肛门痈溃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所致。西医称之为肛瘘。本病发病率高,在肛门直肠疾病中仅决于痔,居第2位,肛漏多由原发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仅有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其临床特点为肛周反复流脓水、疼痛、瘙痒,并可从流脓外口触及或探及管道通向肛内。

  [病因病机]

  肛痈溃脓后,脓出不畅,余毒未尽,蕴结内阻,气血不畅,创口久不愈合,日久成漏;或患虚痨,肺肾阴虚,湿热乘虚人侵,化腐成脓,正气不足,脓出不畅,日久成漏。

  [诊断]

  肛周反复流脓水,久不收口。一般初形成的肛漏流脓较多,而时间较久者则脓水渐少。

  若脓水突然增多,兼有肛门部疼痛者,常表示有急性感染或有新的支管形成。当瘘管通畅时一般无疼痛感。若外口暂时闭合,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疼痛,并可伴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外口破溃脓水流出后,症状又可迅速减轻。

  肛门视诊可见外口,外口凸起较小者多为化脓性;外口较大、凹陷、周围皮肤紫暗者,多为结核性;低位肛漏可在肛周皮下触及硬索,高位或结核性者一般不易触及。

  一、临床分类

  (一)单纯性肛漏肛门旁皮肤仅一个外口,且管道直通肛隐窝之内。内外口相通的称内外漏,又叫完全漏;若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的称外漏,又叫外盲漏;若只有内口与管道相通,而无外口者,称内漏,又叫内盲漏。

  (二)复杂性肛漏指在肛门内外有两个以上开口,或管道穿通两个以上间隙,或管道多而支管横生,或管道绕肛门而生,呈马蹄形。

  (三)低位肛漏是指肛漏管道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隐窝者。

  (四)高位肛漏是指肛漏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或肛漏内口在齿线以上者。

  二、肛漏管道行走规律(梭罗门氏定律)将肛门两侧的坐骨结节画一条连线,当漏管外口在连线之前且距离肛缘4cm以内者,其内口多在齿线处,且内、外口在同一时位,其管道多为直行;如外口在距肛缘4cm以外。或外口在连线之后者,其内口多在肛后正中齿线处,管道多弯曲或呈马蹄形。

  三、辅助检查

  (一)探针检查主要探明管道行走方向、深浅和内口的位置。将球头探针从外口插入,另一手食指戴指套伸人肛管作引导,再沿管道徐徐探人,从内口穿出。检查时禁用暴力,以免造成假内口。

  (二)灌注色素无菌纱布卷成烟卷状,长约loan,塞人肛内,从漏管外口适当加压灌注龙胆紫或1%亚甲蓝液体适量(3—5mL)。片刻后,再按原来方位拔出纱条,观察纱条染色的位置,即可判断内口位置所在。

  (三)X线检查对复杂性肛漏,管道不清、内口不明者,可将碘化钠溶液从外口加压注入后拍片,依此了解管道的行走方向及内口的大概方位。如考虑为结核性肛瘘,宜照胸片及做其他相关检查。

  [鉴别诊断]

  肛门部汗腺炎、毛囊炎肛门周围皮肤的汗腺、毛囊发生炎症,常可在肛周皮下形成窦道和外口,流脓,并不断向周围蔓延,但肛管内绝无内口。

  [辨证论治]

  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一、内治法

  (一)湿热下注肛周经常流脓,色黄质稠,肛门胀痛,局部灼热,肛固有溃口,按之有条索状通向肛内;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肛门,气血壅滞,日久不去,郁久化热,肉腐成脓,故见肛周流脓,色黄质稠。肛门胀痛,局部灼热;邪毒旁窜,则成索状管道;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皆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二妙丸或萆藓渗湿汤加减。

  (二)阴虚邪恋肛周反复流稀薄脓水不愈,肛周溃口隐痛,凹陷,局部常五条索状硬物扪及;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肺肾阴虚,正气不足,湿热之邪蕴于肛门,留恋不去,则反复流稀薄脓水;阴虚内热则见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鳖甲汤加减。手术是彻底治愈肛漏的有效方法,有切除疗法和切开加挂线疗法两种,切除疗法适用于低位肛漏,切开加挂线疗法适应于高位肛漏。准确地找到原发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