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漏

  乳漏

  乳漏是以疮口脓水淋漓,久不收口而成管道为主要表现的乳房部的漏管。《外科真诠》云:“乳漏乳房烂孔,时流清水,久而不愈,甚则乳汁从乳流出。”本病是乳房感染性疾病的后遗症。常发生于乳房和乳晕两个部位,以前者多见,预后较好;后者常见于未婚妇女,病程较长。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瘘管和窦道。

  [病因病机]

  由于乳痈、乳发失治,脓出不畅;或切开不当,损伤乳络,乳汁从疮口溢出,以致长期流脓、溢乳;或因乳痨溃后,身体虚弱,日久不愈,形成乳房部漏管。由于乳头内缩凹陷,感染毒邪,或粉瘤化脓.疮口久不愈合而形成乳晕部漏管。

  [诊断]

  一、乳房部漏管发病前有乳痈、乳发、乳痨病史,疮口经久不愈,常流出乳汁或脓血,疮面肉芽不鲜,周围皮肤潮湿浸淫。乳痨溃破成瘘者,疮口多凹陷,周围皮肤紫暗,脓水清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

  二、乳晕部漏管多发于非哺乳期的20—40岁的妇女,亦可偶见于男子,常伴有乳头内缩,并在乳头旁(乳晕部)有黄豆大小结块,质软不坚,不痛不痒,不易发现。发作时结块增大,疼痛,色红,约7—10天成脓,夹有豆渣状灰白色粉质,往往不收口,或愈后在乳窍中仍有粉质外溢,反复发作,难以痊愈。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毒邪未尽乳房或乳晕部漏管,脓出不畅,疮口经久不愈,常流乳汁或脓血,疮周皮色紫暗;可伴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辨证分析:乳痈、乳发失治,脓出不畅,毒邪滞留,甚或旁窜,以致疮口常流乳汁或脓血;而脓液和乳汁均为气血所化,长期流脓溢乳,耗伤气血,正虚毒恋,血脉瘀滞,形成慢性漏管,疮周皮色紫暗;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均为阴虚热毒未尽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若系乳痨溃后阴虚者,治宜养阴清热,用六味鳖甲汤加减。气血两虚证,治宜调补气血、养阴清热,方用托里消毒饮加减。乳房部漏可先用敷贴法,无效则改用手术切开和挂线疗法,再酌情外敷不同药膏。对多发性复杂性乳漏,可行患侧乳房单纯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