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国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中医一般认为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是属于"黄疸"范畴的病变。但是,黄疸不一定就是病毒性肝炎,需要辨病。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颇似中医的"肝郁"、"胁痛",这是依据《内经》:"肝病者,两胁下痛"。"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等文献所描述的症状而认识的。但病毒性肝炎还具有食欲不振(纳呆),恶心,腹胀,便溏等消化系统症状。在初期也可有畏寒、发热。因而有人把病毒性肝炎归属于中医的"脾病"。这个问题有过争论,我们认为肝的部分生理功能与"脾"密切有关。《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指出肝病会影响到脾,是有指导意义的。
黄疸最初称为"瘅",如《内经》说:"湿热相交,民当病瘅"。关于瘅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