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证研究现状及展望

  史载祥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血瘀证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冠心II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为先导,近 40多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的形成发展,血瘀证研究已成为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最有活力、最见成效、最受国内外关注的领域之一,许多重大成果陆续涌现,尤其在临床危重病以及疑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及成就。近年来由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基础研究的长足进展,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正日臻完善,使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已具备较坚实的科学基础。新近“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创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领域获此殊荣的先河。适逢生命科学及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地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问世,血瘀证研究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及空前机遇。以下从基础及临床二个方面试做简要述评及展望。 一 血瘀证的基础研究

  (一)血瘀证的动物模型研究

  近年来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主要从血瘀证的水蛭)等实验证实其可减轻血管内膜增生程度,抑制狭窄部位ET-mRNA表达,临床观察20例也得到验证。有观察冠心病人支架术后本虚标实证是主要病机时,舒心饮可显著改善术后病人的本虚症状和血瘀征象,心绞痛复发率及造影证实的支架内再狭窄率均较对照组下降。还有临床研究结果发现2l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前5天开始常规口服抵克力得、巴米尔、阿司匹林等,同时配合活血化瘀中药祛瘀宁心片和中药化痰通络方,服药l~3个月,随访6~18个月,结果21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及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事件。这进一步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是防治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最近有人用血浆蛋白包被支架携带大蒜素植入犬冠状动脉,观察到大蒜素涂层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可完全有效地抑制支架植入术后的内膜增生,预防管腔狭窄。上述工作已充分看到活血化瘀在防治再狭窄方面有坚实潜力和光明前景,如能与已知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加以对照,将更具说服力,对此尚有待积累。

  AMI溶栓或介入治疗后另一并发症是“无复流现象”(non-reflowphenomenon),发生率约5%~12%,是指在靶病变部位无夹层、血栓、痉挛或高度残余狭窄存在情况下,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T1M1血流1级)。当冠状动脉血流受损程度较轻时(T1Ml血流2级)通常称为血流减慢(slow-flow),有人将此也归入“无复流”范围。如及时配合声学造影筛查,在充分反映心肌微血管灌注技术支持下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可高达20%左右。目前向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或钙拮抗剂,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效果不理想。基于“无复流”发生机理多元复杂,如血管痉挛、远端血栓栓塞、氧自由基介导的内皮损伤、红细胞中性粒细胞造成的毛细血管堵塞及细胞内或间质水肿伴内出血等多种血瘀证病生表现,而这些在以往按血瘀证选用的活血化瘀药如大蒜素、川芎嗪、丹参等都有多层面、多靶点的作用。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尽管经介入治疗外冠状动脉再通,产生“无复流”,微血管功能严重失调,心肌细胞仍无血流灌注,中西医结合从血瘀证认识,并在改善微循环方面有显著优势。心脑血管病治疗进入“再灌注”时代,已产生革命性变化,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患者预后有了显著改观。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治疗难点及闲惑,如“再狭窄”及“无复流”以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重构、心肌顿抑等。现代医学尽管采取许多干预手段,药物如阿司匹林、抵克力得、氯吡格雷,血小板膜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以及上述冠脉内药物注射、IABP等,效果仍不显著。笔者提出处此“后再灌注时代”中西医结合应有所作为,从血瘀证认识入于,活血化瘀治疗在“后灌注时代”有望再创辉煌。

  最近有人提出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的重要始动病因应着重对易损斑块、易损血管、易损血液、易损心肌加以探索及防治,而这与基于整体观念的血瘀证认识是有许多近同的,血瘀证的研究深入也正是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西医结合中从一个高度走向一个更高的高度。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