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证治规律浅识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慢性乙型肺炎的疗效有所提高,但仍不尽如人意。尚缺乏针对性特别强、作用特别可靠、疗效特别肯定的特效药物。因此,探讨其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1.病机实中有虚  证候错杂转化

  乙型肝炎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临床表现多样复杂,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少数病例还可以转变为肝细胞癌。其病变在肝,但包括了中医的湿热、胁痛、癥积、虚损等病证,严重者可能发展成水肿、膨胀。肝郁气滞、正虚邪恋、抗邪无力、疫毒深伏是其主要病机。初起湿热疫毒侵袭肝胆,肝气郁遏,热毒炽盛,木不疏土,脾胃气滞,继而横逆乘脾,脾气虚弱;肝郁日久,因乙癸同源而及肾。若化火伤阴,肝阴耗伤,致肝肾阴亏;若湿盛伤阳,轻者脾阳不足,重者肾阳衰微或脾肾阳虚。郁久则经气不畅,络脉阻滞,瘀血内停,致痰瘀交阻。凡此种种,虽皆有正虚,然疫毒之邪留恋未除,证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或疫毒炽盛,黄疸、口苦、便秘溲赤;或湿热与气郁相兼,胁胀纳呆、情绪易波动;或气滞血瘀,面色晦青、红花。现代研究表明:化瘀活血药对改善肝脏微循环、纠正血液粘稠度异常、调整组织代谢、改善免疫反应等均有明显效果。

  5.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重视现代抗病毒药

  乙型肝炎患者,有些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即使自觉症状尚轻,仍有证可辨,使用辨证论治,自然合理。但其中有少数病人在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之时,各项客观指标(乙肝标志物、肝功能等)难以转为正常。更有患者,一如常人,本无症状而言,惟于体检之时发现罹患乙肝,或乙肝标志物阳性,或兼肝功能异常。如上情况之对策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辨病角度,识别其特异性,可有助于深化辨证,把握病机特点。目前,体外抗乙肝病毒试验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应用临床尚需时日。中医辨证施治改善症状较理想,但症状消除而乙肝病毒依然复制。所以中医辨证施治再结合有效的近代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不失为一条治疗乙肝的有效途径。另外,在辨证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疏肝不宜耗气,健脾不宜壅滞,清热不宜过寒,祛湿不宜过燥,祛瘀不应过峻,利湿顾护阴津,养阴不助湿邪。务必达到加强针对性、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敛邪、邪去正安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