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研究
中医药学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了在防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在诊治感染性疾病方面,中医药学有其鲜明的特色和独到的优势,进一步重视、挖掘和研究这些宝藏以造福于人类,这是我国全体医疗卫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中医药学有关感染性疾病的理论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有人认为,中医药可能对一些感染性疾病有疗效,但其理论实无可取之处。如中医学对感染性疾病病因的论述基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学说,似乎无科学性可言。孰不知所谓“六淫”是根据患者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等各种不同病因共性的归类方法。如具有发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以脾胃为中心、疾病后期既可能损伤阴液又可能损伤阳气等特点,不论其感染的是什么病原体,即认为其病因中必有“湿邪”,从而治疗中当用“祛湿”方药。这就是中医学的“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这是一种探求不同病原体致病特性异同的比较学思维方法,虽然与西医探求具体感染了何种病原体再投用针对性的抗病原体药物的做法不同,但其目的也是为了指导临床用药,只是与西医的思路完全不同而已。
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方药的内容极其丰富
中医药学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前人留下了数以万计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方剂及大量记载有关的药物功能作用的文献,其中有许多在两千年来一直被广泛运用。自1954年石家庄地区乙型脑炎流行,中医以温病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从而中医药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了人们重视。此后,中医的理法方药进一步广泛运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感冒、麻疹、百日咳、急性细菌性痢疾、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各类肺炎、败血症、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肝炎、急性泌尿系感染等多种急性青蒿素等新剂型为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展示了中医药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的光明前景。除了口服药外,还有各种外治法。如对一些病情危急者,中医药可以采取针刺、敷贴、取嚏、放血、外洗、灌肠等综合性的疗法,多简便易行。
当然,中医药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方面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理论上较粗糙,缺乏必要的现代研究方法的数据,剂型仍以口服汤药为主,不能适应治疗的需要等。因而今后要在充分重视发挥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特别应加强临床总结和科研,进一步提高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疗效,从而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供稿)
- 世卫组织称慢支、肺气肿等病名将被淘汰
- 牛黄丸成韩国专利中药遭遇海外“克隆”困境
- 正确评价具有民族特色的医学期刊
- 哈萨克民族医药——我国民族医药的璀璨明珠
- 湖南中医药大学更名揭牌
- 我国23%的人体重超重高血压发病率10年来增加3...
- 全国7成人亚健康
- 基于信息熵的血瘀证症状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