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无声润心田——与前辈中医结缘琐记

  一、道在人弘 医惟求真

  曹世民先生,新四军老干部,早年投笔从戒,抗击日军。工医擅文,上世纪60年代前后主政蚌埠、滁县地区卫生工作。先生关注中医工作,几乎与每一位中医工作者相处融洽,1964年秋,召集中医工作会议,约近百位中医学者聚首琅琊,所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先生与诸位同仁或论医,或谈文,或诗词唱和,或挥毫泼墨,与会者无不尽兴。曾汇集有《琅医琊文集萃》,惜文革中被诬,文集尽毁。

  先生深谙温病之旨,熟读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吴鞠通《地黄合泻心汤,一剂血止,“治病求本”此之谓也。众人无不称奇。先生性直敢言,以医术精湛备受世人敬重。在学院无论当权者或同仁,闻某有轻视中医之言,先生则径直与之理论,必至其理屈词穷而后已。

  五、璞中求真 银针度人

  1965年春余向何孟荣山先生问学。先生山东邹县人,质补言讷,承先人针灸大法,以针术鸣世,曾有多名弟子甄选出国。门诊每日求针者不下百人,先生每诊必悉心辨析病证,然后开列针灸处方:某穴为主,某穴铺之,或针灸同施,或加拔罐,君臣佐使,补泻分明,然后由余等依嘱而施。先生曾曰,针药一理,夫病在内而形诸外,故内病治外,上病取下(穴),左病右取,气应之故。一经为主,邻经为伍,迎(经)随(经)有异,俞募不同,取穴非多多为善,辟如用药,四气五味不能共熔一炉,网罾广撒难捕一雀,少则二三穴,多则五六穴,针必辅灸(外感热病除外),灸则以促针气行走,经络畅通,气血温和,邪去正安。一男子因生气后突然失声,捶胸顿足,恼怒异常,先生嘱针廉泉 (泻法)、双合谷(平补平泻)、双太冲(泻法)10分钟后,病人忽语,我能说话了,其效如响之应。

  六、一言之励 寄情深深

  陈可望先生为“中国百年名中医”之列。生前德昭望重,80年代初曾小住嘉山(县名)一亲戚处,闻者求诊不绝,先生不惮辛苦一一与诊。一赵姓中年男子,患肝病肝硬化多年,面色黧黑,呕血便血间或发生。平素余为之诊治,从肝病求脾立法,倘证变则法易方更,随证调治,病情稳定之际则坚守健脾养血化坚之剂。赵持病历求先生为诊,先生览毕曰,某立法遣方颇洽汝之病情,汝守之可也,不必再易,治病大忌炫奇立异,非仁者之发心,后赵觌面向余言之,余闻之深为感动。先生,中医界之泰斗也,余则一医林之后生,平生未曾谋面,偶一病治之不谬,即蒙先生褒奖,先生之仁心雅量于斯可知矣。进而言之,先生寄情中医,期盼后继多人之心迹可表。(原载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陈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