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亚健康中医药市场的拓展

  据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据我国卫生部前下属机构“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对全国16个省、市进行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北京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是75.3%,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其实质是人体心理或生理处于非健康状态,但在医学检查中又不能确诊为疾病的人类生命状态。虽然亚健康在症状上表现属于医学范畴,但从整体看,它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心理因素及自身体质等密不可分。

  中医立足于“天人相应”、“治未病”等理论基础之上,《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未病”不是无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营卫的不平衡状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相应证候。所以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辨证”,证候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主要依据,这与现代亚健康诊疗的着眼点是一致的。因此,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贯穿于亚健康的判断和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

  然而,当前国内中医治疗亚健康领域非常薄弱,分析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现有中医院办院模式阻碍了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 无论是非健康人群还是亚健康人群,接受规范中医治疗的机构基本都是现有的中医院,而在西医院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院,客观上阻碍了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有效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非健康及亚健康治疗领域中特有的优势。据安徽省中医管理局统计,全省中医医院门诊服务量仅占所有医院总门诊服务量的15%,住院人数仅占所有医院总住院人数的10%。大多患者治疗的首选治疗手段都是现代西医医学。说明对中医的优势缺乏了解。

  中医亚健康诊疗机构的空白 现有的中医医疗机构,只能是基本满足或者说根本就是面向15%的非健康者的服务模式,占人口大多数的亚健康人群难以得到合理的科学的健康服务,尤其是个体化的亚健康指导服务。初步调查显示,完全意义上的专门适合于亚健康群体的规范的中医药服务机构领域几乎是一个空白,虽然不断地有药膳馆、疗养院、康复中心、亚健康门诊、按摩中心、足疗中心等等服务机构应时而生,但与规范的中医药辨证诊治模式尚有很大的距离,缺乏高质量中医医疗服务,更缺乏健全规范的中医药亚健康干预机制的理论作指导。

  固有治病观念的误区 非健康者和亚健康都同样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都应给予合理的规范的科学的健康指导下的医药调理治疗。亚健康状态是介乎健康状态和非健康状态的中间环节,具有“双向转化”的特点,既可向健康状态转化,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关键取决于正确规范的养生保健方法。大多数亚健康患者对自身这种“中间状态”缺乏足够的了解认识,对其危害性在认识上往往还存在着严重的误区。

  上述原因一方面导致中医药医疗市场的萎缩,另一方面使绝大多数亚健康者因没有良好中医药服务机构平台而得不到高质量的中医药健康指导服务。这是一个值得调研证实的工作。

  中医在治疗亚健康方面有着长期积累的经验,有必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诊治体系和机构。如果说面向20%的非健康患者群体是西医的医疗市场主阵地,那么,中医完全可以面向75%的亚健康群体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挖掘开辟自己的主市场阵地,这样利于发扬光大传统中医药事业,有效阻止中医药市场萎缩的窘境。并与现有西医院相得益彰地完善医疗服务行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在了解非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之间存在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亚健康者的临床证候特征,以及就医心理、就诊方式、经济因素等方面因素,构拟理想中医药亚健康创新服务机构,诸如:社区型(普及、便廉的门诊医疗形式)、宾馆型(全程高档综合服务的医疗形式)、特色型(以中医特色治疗手段为主的专门医疗形式)、医院型(集康复养生治疗于一体的医疗形式)等。构拟新的中医药亚健康医疗机构模式的原则是:应体现鲜明的中医特色和个性,要设计统一的中医亚健康机构标志,要有别于以非健康患者为服务对象的医疗服务机构模式,要有别于现有的中医医疗模式,可以实施群体服务和个体服务相结合的就诊方式,以有效地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为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