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快速发展

  ●“十五”国家投资中医药研发资金14亿元

  ●18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余种中医药古籍文献实现数据化管理

  ●《中华本草》藏、蒙、维、傣医药卷出版发行

  ●中西医结合防治SARS研究成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14个省建立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完成83部民族医药文献整理

  “十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坚持以发挥优势特色与加强继承创新为主线,以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为中心,努力提高了中医药为临床、生产等社会需求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推动了中医药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在以下五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战略研究加强,发展目标与任务进一步明确。“十五”期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参与下,国家对中医现代化发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中药产业国际化等专题进行了系列的战略研究。在以上述战略研究结论为依据的情况下,我国八部委在2002年联合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中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科技投入明显加大,屡获重大成果。“十五”期间,我国政府对于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两方面实施系列专项。为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自然基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投入中医药研究开发资金1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临床、生产相结合的中医药学术发展和技术创新,共有18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对血瘀证及其活血化瘀治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现代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一等奖;此外,《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等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二等奖。

  经验继承与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十五”期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首次设立了中医理论基础专项,使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被列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其中,《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总结和传承方法研究》作为重点之一拟通过。这一研究,启动了我国中医药界的研究型继承工作;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研究的开展,为中医药的全面继承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国家对这一研究工作的投入,有力地支撑了对100位名老中医独到学术见解和临床诊治经验的总结。这些研究涉及继承、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解决中医药有效性、安全性的评价关键技术难题,开展道地药材良种选育、濒危药材繁育和中医药标准体系研究,是对中医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促进。在上述工作的推动下,我国中医药研究机构还建立了中医古籍数据加工平台与知识库管理系统及相应的技术规范。至今,已有200余种中医药古籍文献收入数据库;《中华本草》的藏、蒙、维、傣医药卷已出版发行;涉及19个民族的83部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也已完成。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提高。“十五”期间,我国中医药科技队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中医临床研究和药物筛选研究在防治SARS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例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方案优化与多中心数据处理》研究项目及其组织实施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SARS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随着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方法学研究不断深入,防治疾病的技术、手段进一步规范和丰富,我国的中医药技术标准研究不断取得成果,并得到了应用。

  以科技进步推动中药产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国家以“政府宏观引导、专家科技把关、市场机制运行”为方针,大力支持和推动了中药产业的科技创新及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有14个省建立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尤其是一些中药科技平台和国家中药研究工程中心,在集成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中药工业生产与质量控制关键共性技术得到了熟化,并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中;一批濒危和道地药材繁育及规范化种植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中药标准规范研究取得了成效;创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例如,《复方丹参滴丸指纹图谱分析及质量控制技术》是中药现代化研究领域的重大技术进步,为形成、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又如,由于人工虎骨的研制成功,全国至少有36个含虎骨成分的国家标准中成药,已能够由人工虎骨替代而恢复生产。(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