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中医科学内涵探索
编者按:在近日由教育部“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际中医基础理论的人文和哲学特点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创新。我们要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完善、系统和创新,要进行中医实验研究思维方法的中医化,拓展现代科学方法在中医中的应用,以实现中医的创新发展。如气化学说,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但却是尚须深入研讨的领域。气化思想早在《易经》时已经形成。气化的概念,从哲学上主要是说明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和转化;从中医学上说主要是指精、气、血、津液等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也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气化作用是人体阴阳之气运行、化生及其对邪气发生反应的高度概括。气化理论,无论是哲学还是中医学,皆指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人体系统是内外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气化的程序体现于结构和功能之中。在结构方面的体现主要在于人体各要素构成系统的方式和稳定性程度,而结构的稳定性又依赖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制约、选择和协同等作用。在功能方面,表现为气化过程的不可逆性、连续性,且其连续性和内部结构的稳定性都受气化之“熵”的影响。气化活动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对人体气机、温化和凉润作用、精气血津液化生有重要调控作用。
湖北中医学院教授王平:应重视中医复合病因的研究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加、医学模式的改变,病因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导致的现代疾病也越来越难治。单一病因研究已经远远滞后于疾病发生和现代临床的需求。现代疾病的复杂性和中医病因理论的研究现状都要求我们对中医复合病因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开展对中医复合病因的研究,完善复合病因的理论体系,构建相关学说,深入探讨各病因之间的复合规律及复合病因的致病特点、机制、途径及预防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疑难病证的疗效和防治严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发展中医病因学理论,丰富中医理论体系,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中医复杂的病因与所致疾病的复杂性,与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方法学内容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甚至有些思维和方法竟然惊人相似。我们在对中医病因学说理论和研究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受基因组说的启发,提出“中医病因组”这一概念,并对“中医病因组”的内涵、分类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思路等进行了探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乔明琦:中医科研选题要从中医理论出发,研究结果回归、创新中医理论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主要指七情。情志病证是指由情志刺激引发、诱发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具有显著情志异常及其相应躯体症状,典型病证如经前期综合征、反应性抑郁症、青少年学习障碍等。要将情志与心理情况相互联系,才能有效预防发病。了解情志发病的始发因素、诱发因素和发病条件,才能指导临床治疗。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多种情志组合共伤一脏的机率更大,且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并提出了相关科学假说。情志致病与个体心理特征、功能状态有关,与单胺类神经递质、激素水平发生异常变化有关。我们的研究方法采用国际认可的个性、情绪、社会事件量表及相关检测,包括回顾性调研、现况调研、前瞻性队列研究、病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与模型评价研究等。我们还体会到,中医科研选题要从中医理论出发,研究结果回归、创新中医理论。(原载中国中医药报:海霞)
- 健康过冬重在提高免疫力
- 以人为本,发扬中医特色塑造中医院文化品牌
- 以当代视角“重写”《本草纲目》
- 新医改下的中医药复兴机会
- 酸碱不平衡补钙也没用
- 美研究发现孕妇每天喝两杯咖啡就可使流产几率增加一...
- 我高强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达国际先进水平
- 慢性髓性白血病:靶向治疗应用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