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论语》食养思想的现代诠释之二——十不食
十不食是指: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沽酒市脯,不食”。
“(祭肉)出三日,不食之矣”。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生不食)”。
食物腐烂不食,颜色难看不食,气味难闻不食,烹调不当不食,不合时令不食,加工方法不适当不食,调料不合理不食。孔子一口气给饮食定了七条规矩,他还嫌不够,又补充了三条,真可谓周到、周密了!
很显然,孔子的“不食”,是不能吃的意思。“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说的是对变质食物的处理原则,给我们的直接信息是食物的卫生问题。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就是病从口入,特别是在肠道水蛭进入人体后,会大量吸食人的血液,导致食用者发生贫血,全身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孔子“不食”之语的背后,是古人全面营养观的反映,透露出古人食粮、食肉、食鱼、食菜、食酒等的浓厚生活气息。祖国医学有“药食同源”的观点,食物养人,食物疗疾,得食物者得营养,得全面营养者得健康长寿。
-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兼与黄煌商榷...
- 神曲之“神”
- 怎样巧服难吃的中药
- 川芎——仙鹤衔来的良药
- 2007年多种中医疗法受青睐
- 生姜在《伤寒论》中的运用与意义
- 夏季常用营养药膳——四菜一汤
- 冬季虚者进补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