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与心身疾病

  (一)应激是机体对应激源作出反应的过程,概括起来可分为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两大部分。

  (1)生理应激

  Selye将生理应激分为三个阶段:①警觉反应期。机体在受到刺激的初期首先出现休克时相,有短暂的神经张力降低,肌张力降低,体温下降,血压下降,心跳加快等,其次出现抗休克时相,表现血压和血糖升高,血容量恢复,体重回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②阻抗耐受期。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合成代谢占优势,机体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增加;③衰竭期。抵抗时间过长,机体出现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与衰老过程,出现各种慢性疾病,严重消耗体内应激资源而最终导致死亡。

  (2)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主要表现为下面三个阶段:①对应激源的认知和评估,即对应激源的性质加以辨认,同时对它与机体的关系进行评估,划分有利和有害刺激,趋利避害;②心理应激状态出现,常表现为意识觉醒度升高,特别警觉与敏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杂乱,易冲动激惹,焦虑,紧张,坐立不安,手脚发抖,口渴,尿频,睡眠障碍等;③心理应付阶段。在此阶段,常表现为动用自己的心理应付方式(包括心理防御方式)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理平衡,如作出合理化解释,或否认,或以幽默、升华的方式来应付等。

  (二)心身疾病的致病条件

  心身疾病的病因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心身疾病的致病条件,而心身疾病的致病条件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在部分主要指的是紧张刺激的质与量,内在部分指的是个体对紧张刺激的认知评价及个体对刺激的易感性、抵抗力和承受力。

  (1)紧张刺激的质和量

  紧张刺激的质主要指的是紧张刺激对个体心身健康影响的性质,一般可分为有利和有害两种。例如结婚应视为是一种生活事件,但对个体有利,所以能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虽忙但乐。而家庭成员死亡则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会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悲恸、绝望、高度紧张、焦虑、失眠等。如个体长期处于悲恸之中,心身健康将受到损害。从量上来看有轻重缓急之分,生活事件有些分量较轻,如出差等,而有些则是严重的生活事件;有些生活事件来得快去得快,有些则持续很长时间。这些量的不同,对人的心身健康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2)个体对紧张刺激的认知评价

  现代心理学有关情绪的研究发现,人类对情绪的体验取决于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评价。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到动物园游玩看到笼子里的老虎不会感到紧张,原因是人们认识到笼子里的老虎不会伤人;反之,在森林中遇到老虎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原因在于人们都知道野外的老虎会伤人。还例如离婚、搬家、子女出生等,都可能因为不同的人,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不同,态度和看法截然不同。也就是说生活事件是否会成为致病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而认知评价又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社会地位、行为准则、期望水平等等。

  (3)个体对刺激的易感性、抵抗力和承受力

  除认知评价外,人的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影响个体对紧张刺激的反应,这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紧张刺激的易感性、抵抗力和承受力等方面。而这些主要受遗传素质、生活经历、性格类型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一个性格坚强,生活阅历丰富,善于随机应变的个体较能冷静、沉着地应付,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反之,一个性格懦弱,生活阅历简单,不善应变的个体,遇事则可能会表现出惊慌失措,无所适从,时间一长,心身疲乏,容易罹患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