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疗法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推拿疗法 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 综述

  推拿疗法,具有舒经通络、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滑利关节和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关推拿疗法的研究亦日趋深入。本文就近十年来推拿疗法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对皮肤和体温的作用

  1.1对皮肤的作用:按摩能起到机械清洁皮肤的作用,它能去掉皮肤碎屑,尤其是局部皮肤长期包裹后更是如此。[1]八十年代,陈氏报道,推拿后皮肤平均温度上升,皮肤电阻升高从而使皮内的微血管扩张,消除衰亡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的呼吸和皮肤的营养,增加皮肤的光泽和弹性。[2]

  1.2对局部的温度的影响:Raserthal报道,按摩以后能增加皮温2~3℃,他把这种现象归因于直接的机械刺激和间接血管舒缩活动以及少量的组织胺释放的作用。[2]袁氏等人通过推拿对机体热效应的研究发现不同部位推拿的热效应不同,不同的操作水平,其热效应差异主要表现在深层升温较高,但推拿至5分钟后温度不再增加。[3]另外,袁氏还设计了局部组织温度和血管容积波进行同步观察的实验,发现局部温度上升和血流量增加同步,且温度升高早于血流量增加,从而认为温度升高导致血流量增加,但不能排除推拿后有扩血管物质的释放。[4]

  1.3对发热的影响:范氏用53只新西兰雌性幼兔,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发热模型,观察退六腑手法对发热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退六腑手法能明显抑制幼兔的发热反应,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并能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提示退六腑手法可能通过影响产热和散热两大过程,而使幼兔的内毒素致热效应受到明显抑制。[5]

  2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推拿疗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运动系统疾病中,且其治疗作用直接,疗效也最明显。卢氏对大负荷运动且人体股四头肌作肌肉内活检,用电镜或免疫蛋白定位观察作静力牵张手法对骨骼肌的影响,发现手法可加强骨骼肌肌蛋白合成和促进力竭性肌肉工作后超缩收缩混乱结构的恢复。[6]推拿还能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缩。[7]石氏也观察了按摩对家兔肌肉损伤修复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按摩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部位的肉芽组织成熟,松解损伤组织间的粘连,减轻肌纤维间纤维组织增生,促进损伤肌肉的形态结构恢复。[8]

  3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3.1对血管和微循环的影响:根据Penberthon之说,一般性按摩能引起一定程度的外周血管扩张,并增加外周血流速度,但不改变血氧含量。Kragh已证实,机械刺激蛙和哺乳类动物的皮肤后,能出现毛细血管的增大,渗透性增加。Clark等通过对兔耳毛细血管循环的实验提出,按摩能使血流和组织物质交换增加,因而可能改善组织代谢。[1]这在临床上,通过多位学者对颈椎病、腰突症、肩周炎、脑血管梗塞患者推拿前后血液流变学的观察,结果也证实了推拿手法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9~10]同样,通过对健康人及颈椎病等患者按摩前后甲皱微循环变化的观察,发现推拿有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表现为皮温降低,管袢数及正常小哑铃状管袢减少,输入支障碍,异常空泡、球网状管袢增多,血流速度减慢及轮廓模糊增多。经过10次按摩后,以上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也好转或消失。[13~15]

  3.2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龙氏等用6只健康家兔进行急性脊椎(C6-T5)错位试验,发现可诱发异常心电图: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Ⅱ0及Ⅲ0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内差异性传导、S-T段及T波改变等。纠正错位的脊椎后,心功能立即恢复正常,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16]在临床上,早于七、八十年代,郑氏和潘氏等人就将推拿手法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郑氏观察30例冠心病患者推拿前后即刻心电图,发现推拿后S-T段和T波即刻改善占82%,自觉症状改善占93.3%,说明推拿手法可使冠状动脉血流情况迅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7]在血液动力学方面,观察14例冠心病、心绞痛及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收缩时间间期和心尖搏动图,证实了穴位推拿后左心室收缩力增加,冠脉灌注得到改善。[18]潘氏对高血压患者推拿前后的心率、血压和心阻抗血流图的观察发现推拿能使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下降(P<0.01)。[19]这一实验观察在九十年代,被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所证实,其中张氏以按摩手掌全息之肝、肾穴治疗高血压110例,[20]高氏等对2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推拿治疗后均得出相同结论。[21]另外,张氏以活血化瘀手法治疗30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观察其手法对心功能的影响,发现治疗四疗程后,患者心电图S-T段由治前压低1.18mm升为压低0.37mm,T波高度由0.7mm升为2.07mm,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功能检测与治前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由此可见推拿可扩张血管,改善冠状动脉缺血、缺氧现象,改善心脏功能。[22]

  4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马氏等人对28例健康人“足三里”穴推拿前后的体表胃电图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推拿“足三里”穴对胃体及胃窦的胃电波幅起到了双向调节作用,经统计学处理P值均<0.05。[23]应用于临床中,钱氏等人对胃疾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前后胃电图的比较,发现对胃电图、胃窦基本电节律的频率影响不大,而对幅值可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影响,可见按摩有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24]陈氏对捏脊前后的疳积患儿作胃肠胰功能观察,结果发现胃泌素分泌下降至正常范围,木糖排泄率升高,尿淀粉酶活性增加。[25]徐氏等用苦寒中药大黄复制出脾虚泄泻大鼠模型,观察推拿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推拿具有健脾和胃、止泻固摄作用,与临床医疗实践基本相符。[26]目前,胃溃疡虽然不是推拿适应症,但李氏通过对结扎胃幽门大鼠推拿脾俞、胃俞、足三里的实验观察,表明推拿疗法具有抑制胃溃疡发生的作用,提示推拿可减少胃液分泌,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27]

  推拿对胆囊收缩功能也有较明显作用。[28]周氏选择经B超确诊的各类胆石症患者行点穴疗法对其中37例进行B超下动态观察,见胆囊在点穴过程中收缩,点穴后扩张,胆总管则在点穴过程中扩张,点穴后收缩。[28]

  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武氏等人随机抽取健康男性30名,随机分为推拿组和对照组,结果:①推拿组和对照组在20分钟后进行肺活量测定,其统计学P<0.05,说明推拿和未推拿人体肺活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推拿能够影响人体肺活量。②推拿组在推拿前和推拿后分别对肺活量进行测定其均数比较,统计学P<0.05,说明推拿前和推拿后人体肺活量之间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表明推拿能够提高人体肺活量。[29]。朱氏对30例咳喘儿作推拿前后免疫指标的自身对照观察,结果发现其IgA、lgG、C3和C4含量较前有较大幅度升高。[30]又桑氏对24例慢性支气管炎及喘息型支气管炎进行了捏脊前后肺活量变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治疗前最大肺活量3250ml,治疗后最大肺活量3600ml;治疗前平均肺活量1775ml,治疗后平均肺活量2500ml,提示本疗法是改善肺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31]

  6镇痛作用

  6.1按摩的抗自由基作用:1991年王氏等曾提出按摩可影响体内的FR代谢。[32]李氏对腰突症组44例、颈椎病组52例,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自由基代谢,结果发现恰到好处的推拿手法治疗,能使自由基代谢得到改善,进而使其紊乱状态好转,患者疼痛因此而减轻。[33]

  6.2推拿对生化方面和神经系统的影响:刘氏等人研制了软组织损伤家兔的病理模型,观察按摩对其的作用,研究表明,按摩对软组织损伤家兔中枢和外周的介质、激素和活性酶具有良性调整作用,从中阐明了推拿按摩对软组织损伤家兔神经内分泌调整作用的机制。[34]张氏通过推拿家兔“内关”穴实验发现能提高家兔耳壳的痛阈,并且可推测推拿的作用信息是经外周神经传入脊髓,作用于脊髓上结构,包括大脑皮层、丘脑等,经中枢水平的整合,产生下行性调整作用,从而产生镇痛作用。[35]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推拿后神经系统、组织器官均可释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并可由此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致炎致痛物质、酸性代谢产物的清除,从而产生治疗和镇痛效应。龚氏发现推拿后内啡呔明显升高,说明推拿镇痛和内啡呔有关,而且内啡呔的镇痛作用可以肯定。[36]龚氏和刘氏等人通过临床多次观察发现按摩不只影响中枢和外周组织胺的含量,而且还通过调整多种活性物质的含量(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等等),多种代谢途径的综合性作用,使机体得到康复。腰突症患者经推拿牵引治疗后,血中5-羟色胺、色氨酸和5-羟吲哚乙酸深度明显回降,尿中5-羟吲哚乙酸含量显著升高,血中5-羟色胺和色氨酸下降浓度以及尿中5-羟吲哚乙酸含量增高程度均与疗效有关。另外,治疗后患者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酪氨酸浓度回降至正常水平,而尿中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酸和高香草酸含量则显著增高,后者与疗效又有关。说明推拿牵引可以减弱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代谢,还可以增强它们的分解代谢。[37]费氏和张氏在临床中的观察均得出同样结论。[38~39]由此表明推拿镇痛的机理是促使患处血循环加快,将外周血中,尤其是积聚于伤痛处的单胺类物质带走,加快这些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的运转、分解和破坏,达到通则不痛的作用。

  目前认为cAMP、cGMP是神经递质的第二信息物质,具有传递细胞外信息的作用。神经递质需经cAMP、cGMP的调节以产生效应。姜氏运用放射分析法对腰突症患者指压推拿前后脑脊液中cAMP、cGMP进行测定,发现指压推拿可升高cGMP以及降低cAMP/cGMP的比值,认为脑内cGMP、Ach及阿片受体在指压推拿镇痛效应中均起重要作用。[40]。

  7推拿对机体免疫力的调节作用

  推拿后机体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而中性白细胞比例相对减少(但其绝对值没有下降,大部分还是升高的)。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及血清中补体效价有所增加。通过动物实验还发现,推拿可抑制小鼠实验性肿瘤的生长,提高其自然杀伤细胞之数量,延长其寿命。临床中,周氏对银屑病患者行推拿治疗后观察到:治疗后升高的IgG、IgM均有所下降,降低的补体C3有所提高。[41]卓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推拿手法治疗后,并且观察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在推拿前后的变化。[42]两者结果均提示推拿对患者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发展,实验科学已运用到推拿医学中来,人们对推拿作用效应的认识,

  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从临床经验积累深入到亚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近年来,开展了生化机理、血流动力学、生物电和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在研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1)回顾性研究较多,而前瞻性研究较少。(2)临床观察研究较多,而动物实验研究较少。(3)科研设计不够严谨,对众多研究所得的指标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挖掘不够。(4)需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探讨,更多地向妇儿杂病、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发展。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引起一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