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医学
畲族医学概述及发展史
内容简介:
畲族是我国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它分布广泛,除西藏外,遍及全国各省市,主要聚居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一百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中,台湾省也有分布。人口以福建最多。畲族医药学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形成于唐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近代由于受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发展受到限制,但不少畲族医药工作者仍旧不继努力,继承与发扬畲族医药,使畲族医药得以发展。
详细内容:
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史书记载该族于唐宋时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逐渐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共同体。
畲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山区,村落分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困难,营养缺乏,体质较差,疫疠流行严重。疟疾、结核病、丝虫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妇女病等严重威胁畲族群众的身体健康,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家家户户也都自备一些青草药,自用或互相馈赠;不少畲族群众学会一些防病治病技艺,世代相传,有些便成为民间医生。畲医为人治病多数使用自采的青草药,或用针灸、拔火罐、抓痧、祝由等疗法配合治疗,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疗效。
畲族人民为求生存与繁衍,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运用各种适合当时社会环境、地理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医疗方法,总结积年累月防病治疗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它与中医药渊源相通,关系密切,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9年以前,由于受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制约,畲族医药长期在民间流传,无人问津,任其自生自灭,致使不少宝贵医疗经验失传。尽管如此,由于群众需要,不少畲医的学术经验还是得到较好的继承与发扬,为解除群众疾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畲族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内容简介:
畲医认为人的生命由心、肝、肺、脾、肾、胆六脏的神来主宰(通常简称“六神”)。“六神”各司其职,指挥人体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脉,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活动。人体靠气血筋脉来维持生命,气血旺盛,筋脉顺畅,生命活动就正常,人的身体就健康;若气血不足,筋脉不畅,人的身体就羸弱;若气血不调或气血衰弱、筋脉滞阻,瘟邪侵蚀,则疾病发生;若气竭血枯,筋痉脉止则生命活动就停止。畲医对“伤”特别重视,把机体的碰撞或疼痛都说是“伤”,甚至连风湿性关节炎也认为是“风伤”。畲族还把“伤”与时辰连在一起。 畲医对小儿风症的认识颇深,认为“病痉”与津液气血有关,男妇皆有;在对疾病有独特的分类法与命名法,用药原则,养生方面都独具特色。
详细内容:
畲族崇尚“六神”(由心、肝、肺、脾、肾、胆六脏的神来主宰),认为“六神”受损害就会得“六神病”(也称“六辰病”、“六时病”),一般症状为每天定时畏冷,甚至寒战,但不发烧,逐渐寒战减而疲乏无力、精神萎靡、厌怠等症状加剧,如伤到心,则出现发笑不止(狂笑)或无故啼哭不停,甚至发狂等;伤到肺,则咳嗽不止,甚至失声、咳血、喘憋等;伤到肝,则出现全身发黄,肝胁疼痛,甚至膨胀等;伤到肾,则尿频尿急,膀胱胀满而排不出尿或小便不禁,或一直有排尿感,甚至尿血等;伤到脾,出现食欲不振,胃肠胀满,膈呃,甚至呕吐,呕血等;伤到胆,会担惊受怕,眼睛一闭就感到大难临头而大喊大叫等。“六神病”需及时采用“六神药”治疗,根据不同时辰,不同部位,不同症状,辨证施治。若治不及时或治疗失当,就会危及生命。对痧症的认识。畲医认为痧症有实无虚,发病原因复杂,有风、湿、火三气相搏而生,或受风寒、暑湿、气血。食积、痰饮等痧邪乘机而入,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湿热气盛,人过度疲劳或贪酒色而易感痧邪故较常见,春冬有因粪秽所触而发,有因饥饱劳瘁而生,有因食热酒热汤而得,有因染疫气而患等。及时治疗一般可愈,但遇危症,治不得法或失治,亦致死亡。
对伤的认识。畲医认为,凡机体某部位受到外界突然的强力打击(跌、打、扭、压等)而致局部筋骨或软组织受到损伤称为“伤”,不仅在局部出现疼痛,还可引起全身变化,若治疗延误或失当,重者可致死亡:若加上受到风湿寒邪的袭击,就会转化为风伤,因而对“伤”特别重视,把机体的碰撞或疼痛都说是“伤”,甚至连风湿性关节炎也认为是“风伤”。畲族还把“伤”与时辰连在一起,认为人体有十二处气血调和往来之处,按照十二时辰(或六时)与二十四节气(四季)的变化,周而复始地循环,若某一处气血受伤,就会造成血脉不畅,致成“穴伤”,或称“内伤”。同一位置受伤的时间与季节不同,出现的症状与治法、用药也不同,把受伤部位与时辰紧连一起,认为血脉某时辰行到某脏器时受伤则不治,产生了十二时辰不治说,如子时受伤在胆,见目开症不治;丑时受伤在肝,失气不能呼吸者不治;寅时受伤在肺,气逆上面面色红赤者不治;卯时受伤在大肠,腹痛面红不治;辰时受伤在脾,面有青色不治;已时受伤在胃,气大、吹气而不息不治;午时受伤在心,血攻心而赤红者不治;未时受伤在小肠,吐饭且面青色不治;申、酉时受伤在膀胱、肾,失气、目翻白、口开不治;戌时受伤在胞络,不能言语者不治;亥时受伤在三焦,目开不能转睛者不治。畲医认为这些不治之症多属内脏损伤。按现代医学的观点,内脏损伤若治疗及时,多数可治。
畲医对伤的分类是根据伤势而有两种分类法:一是将伤分为内外伤两种,再根据症状分为若干种。内伤指受伤后引起气血、经络、脏腑病变,气血阻滞或凝结,包括伤脑(类似脑震荡)、伤气(类似气胸等症)、伤血(类似内脏破裂)、气血两伤、伤筋(类似韧带断裂或挫裂)。外伤指身体外部的皮、肉、筋、骨损伤,包括开放性骨折、皮肉破裂等。二是根据受伤的部位、症状,将伤分为外伤(皮肤或浅层组织受伤而出现皮下瘀血)、创伤(跌伤或弹击、刀砍等外伤)、骨折(柳枝骨折、开放性骨折等)、内伤(内脏损伤)、穴伤(俗指点穴产生气血循行紊乱或阻滞)、食伤(暴饮暴食而引起积滞不化、疳积等)六种,各种伤症都有具体症状与体征,比较明确。
对小儿风症的认识。小儿风证的含义是广义的,认为“病痉”与津液气血有关,男妇皆有,如过汗变痉,风病误下变痉,疮家误汗变痉,产后汗多遇风变痉,跌扑破伤冒风变痉,表虚不任风寒变痉,失血过多变痉等等,而小儿初生,阴气未足,性禀纯阳,身内易致生热,热盛则生风生痰;小几腠理不密,更易感寒邪,寒邪中人,必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所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搐弱,故一般临床上对频繁抽风和意识不清的都叫“惊风”,分为急慢二型,有急惊属实,慢惊属虚的说法,发病主要原因是外感时邪,内蒸痰热及久吐久泻,脾虚肝盛等,小儿风证分72种,阳风、阴风、半阴半阳风各24种。
阳风:嘻笑风、项直(强)风、蛇舌风、天丑风、太阴风。太阳风、上脑风、中脑风、下脑风、五软风、黄疸风、热肝风、惊哭风、塔头风、红皮风、胀血风、急性风、吐酸风、最慢风、前天脐风、急惊风、吹气风、凹脑风、凸脑风。
阴风:疳积风、血痛风、骨痛风、血筋风、摆肾风、反腥风、痰肺风、擂头风、全身不遂风、锁喉风、噤口风、慢性风、慢胀风、慢脾风、斑毒风、香酸风、迷气风、神法风、摆接风、痿则肉风、嗳气风、吐血风、吞血风、钱毒风。
半阴半阳风:单蛇出洞风、双蛇出洞风、牛鼻风、地丑风、日丑风、皮痛风、心风、锁肚风、半身不遂风、单卫风、双卫风、黄皮风、迷心风、祛痛皮风、砂惊风、痹麻风、迷痰风、胎毒风、慢惊风、痞血风、麻木风、肾重风、肺重风、胞皮风。
还有脐风、赤游风。慢窍风、法钱风等不在72种风证之中,患者临床表现象现代医学的“流脑”、“乙脑”等脑髓病变者,畲医也认为属“风证”,也用治疗风证的中草药治疗,但剂量较大,临床上也有疗效。
畲医对疾病有独特的分类法与命名法,将疾病分为寒、风、气、血症和杂症五大类,每类又根据症状分为72种。对疾病的命名或根据病变部位(如长在腹部的疖肿称肚疗,长在项部的疖肿称项虎等),季节时期不同而命名(如暑痧、寒痧、风痧等),或仿动物的形态特征(如蛇痧、家痧、兔痧等),或根据患者病痛发出的声音(如鸭痧、狗痧、蜜蜂痧等),或根据患者发病时的体征(如反弓痧、羊舌痧等),或根据患者自觉症状(如穿心痧、蚂蚁痧等),或根据治疗方法特点而命名,形象通俗,容易记忆,自成体系,富有特色。
畲医用药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基本法则,药品以植物药为主的自然药物,且鲜品居多,常用单味,也用复方。用药讲求新鲜,过年药一般不用;以原生物为主;少数经过特别的加工炮制,常以鸡、鸭、猪脚、猪肚、猪心肺、猪肉、糯米酒、红刺、红糖或白糖、蜂蜜、童便等佐之,注重以脏补脏,讲究煮药方法,重视服药时间与忌口,用药剂量都比较大,常用畲药有300多种。
畲医注重养生之道,认为动者不衰,乐则长寿,修身养性,听天由命,“竹子树木日晒雨淋长得快,镰革(镰刀)常磨勤使才会利”,这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脉相承,因而通过图腾信仰的各种祭祀活动和传统的民族节日,以千姿百态的畲族民间音乐舞蹈,独树一帜的畲家武术,妙趣横生的民族游戏等加以表现,使舍民乐而忘忧,娱以解乏,身体强壮,“邪不胜正,病邪贼风也无法为害”,以期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体现畲族别具一格的养身之道。
畲族特色治疗
内容简介: 针灸疗法 祝由治病
详细内容:
针灸疗法
畲医针刺疗法与中医的针灸不尽相同,注重部位,多用银制雄黄,只宜冬令,认为春夏之交不可用,符合四时用药原则。若患者不能接受,则用草药水煎液含服,强调要“少少含咽之”保持药力持续;三是注重整体疗法,多数配用养阴清肺、清热解毒之剂,治法独特,每起沉疴,医名远播,有“溪尾蛾先生”之称。
钟锦生
男,畲族。193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侧岩畲族行政村百岩下畲族自然村。主治医师。现任福安市韩阳镇卫生院院长。
钟氏出身畲医世家,其父以治疗内科见长,其母主治妇科病,擅长治疗女性不孕症。钟氏自幼随父上山采药,帮助接待求治者,耳濡目染,对畲医药产生极大兴趣。为承祖业,1961-1965年就读于福安地区卫生学校医士专业,毕业后积极从事畲族医药工作,利用畲药为广大群众治疗疾病,享有一定声望。钟氏30余年来不断搜集、整理其父母治疗经验,积累了大量资料,尤其对祖传秘方畲药治疗女性不孕症倾注不少心血,根据畲族传统治疗方法,采用中医和现代医学知识,对祖传秘方进行较系统的探索,认为女性不孕症乃因气血不调,精血不足,胞脉失养所致,多属肾虚型或痰湿型者,畲族传统治疗多用活血养血,壮阳补肾草药。强调要先调节机体平衡,否则药物难奏效。根据患者体质与主症,先用调整剂,再用治疗药,故在月经来潮前10-12天每日服用一剂草药,待月经干净后第三天再服一剂配鸡(或田鸭)的治疗药,经一疗程无效可继续服用。由于钟氏祖传秘方有其独特疗效,众多女性不孕者服药后得孕,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同胞求治者甚多。宁德地区医药研究所经过调查了解,组织对钟氏药方的临床验证,治愈数十例不孕症者,证实钟氏药方有明显改善卵巢、子宫功能,对原因不明者疗效更佳,有临床实用价值,目前仍在推广应用之中。
畲族医学书籍
《畲族验方选》
《畲族医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