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六节治疗方法--独特丰富,简便易行(2)

  (二)壮医灸法

  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本疗法原流传于壮族聚居的柳州地区,其主要传人为著名女壮医龙覃氏及其嫡孙龙玉乾壮医副主任医师。1986年经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加以发掘整理和规范,撰成《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一书。该疗法现已在全国300多家医疗单位推广使用,并传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1992年通过专家技术鉴定并荣获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治疗机理是: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疏调龙路、火路气机,而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法具有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淤、消肿散结等作用。其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临床病证。如感冒发热、痔疮发炎、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瘙痒、痛经、软组织损伤、乳腺小叶增生、小儿厌食、遗尿、泄泻、风寒湿痹、多发性脂肪瘤等等,对于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瘙痒、麻木不仁、身痒诸证,疗效尤佳。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所需设备仅一根线、一盏灯。点灸时略有蚁咬样灼热感,迅即消失,病人无痛苦,不留疤痕,安全可靠;药线点燃后无烟雾形成,无环境污染;疗效确切,费用低廉,容易学习及掌握使用,因而特别适合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推广使用。

  药线的制备:用苎麻搓成线,经特定壮药水(已获国家专利)浸泡加工而成,每条长约30厘米。分①、②、③号线,①号线直径l毫米,适用于灸治皮肤较厚处的穴位和癣疾以及冬天用;②号线直径o.7毫米,适用一般病症,使用范围广;③号线直径o.25毫米,适用于治疗皮肤较薄处(如面部)的穴位及小儿灸治用。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常用的穴位有几种:一是壮医特有的经验穴位;二是龙路、火路的某些浅表反应点;三是引用部分中医针灸穴位。这里简要介绍一些较有特色的点穴位。

  冰片3克、麝香1克,再加入适量的3厘米长的麻黄花穗浸泡,密封备用。此法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头痛、头晕、体癣、手脚麻木、痧病等。

  8.竹筒灸疗法

  竹筒制法:取一根长约8厘米,直径4厘米左右之竹筒,一端留住竹节,另一端锯掉竹节,然后在距开口端2埂米处分别开两条长方形气槽,宽约2厘米,长达另一端之竹节。施灸时,先用野芋头切成厚度约2毫米之薄片,粘贴于竹筒的开口端,然后植入艾绒,平气槽(2厘米处)为度,点燃艾绒,以粘贴野芋片的一端轻压在痛处或选取的穴位上,待到局部感觉热甚(能忍受为度),再重压竹筒,使热感消失,约过10分钟即可。此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痹证、腹痛、腰痛等病证。

  9.艾灸疗法

  是壮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分艾炷灸、艾卷灸两种。艾炷灸是用艾绒制成大小不同的艾炷备用。使用时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灸或隔药(姜、蒜、盐、蛤蟆皮等)灸。艾卷灸又称艾条灸。其法可分4种:①温和灸:将艾条点燃·端,靠近穴位熏烤,至病人感觉温热舒适,就固定不动。灸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一般灸10~30分钟。②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接近灸的部位平行往复回旋熏灸(距皮肤约3厘米),每次灸10~30分钟。③雀啄灸:将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穴位,如小雀啄米一样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施灸,每次灸5分钟。④实按灸:将药艾条点燃后裹上10层油纱纸或3~5层棉布,乘热按到穴位上,使热气透达深部而发挥治疗作用。艾灸具有通经活络,理气祛寒,回阳救逆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虚寒性疾病,如腹痛、风湿骨痛、泄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