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六节防治特色

  一、外治为主,偏重祛毒

  壮医认为人之所以发生疾病,是由于受到"毒气"的侵犯,这种"毒气"能使人的气血紊乱,脏腑不和,所以治疗一定要以祛毒为先。根据毒气侵犯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治法,如毒气自皮毛肌肉而入,则用刮法或挑法;毒气从口鼻而入,则用洗鼻漱口或雾化;毒气从脐口而人,则用拔罐法,或脐周药线点灸法;毒气从二阴而入,多用洗之法。当然对于病情危重的病人,或缠绵多年不愈的痼疾,也要适当配合草药内服,例如高热神昏的病人(如闷痧),则刮痧、挑痧,又用鲜南蛇勒苗捣烂取汁灌服;肢节烦疼,每遇气候变化则加剧的病人,除了以大风艾叶、山枫树叶煎外洗之外,也常常配服千年健或半枫荷之类内外同治。

  壮医这种外治祛毒法,根据的是人体内外相通的道理,但我们在分析多数情况下用外治法获效的原因时,壮族人民所处社会环境特殊性的一面是应考虑的。居住分散,人与人的交往不多,虽不能用"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或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来形容,但他们生活比较朴素,思想比较单纯,确是事实。因而内伤杂病,尤其是七情所致的精神方面异常的疾病较少,这也可能是导致壮医重祛毒、重外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防治结合,有病早治

  壮医在防病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壮族地区山高林密,多雨酷热,山村的早晨,往往瘴气雾露迷蒙,如外出赶路,要口含黄芪、苏木益气化淤之外,常配服牛肉粥,以加强其扶正之力。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