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二节促使壮医善用毒药和解毒药的因素

  一、地理生态环境的影晌

  壮族聚居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山高林密,草木茂盛,盛产毒药、毒虫、毒蛇、毒矿等。

  从大量的文献记载及实地考察得知,壮族聚居区的自然条件适宜有毒的植物生长及有毒的动物繁殖,矿藏也非常富,在《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一书中收载的有毒植物,大部分在壮族地区均有分布,仅壮族地区用于治病毒药就有99种之多。壮族先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毒的环境中,"一日遇七十毒"不足为奇,经常接触这些毒物,极易发生误服中毒或被毒蛇、毒咬伤中毒等紧急情况,这就自然而然地促使人们积极地去探索、去思考3总结、去实践,找出哪些动物、植物、矿物是有毒的,哪些是无毒的,哪些可解毒,解什么毒,中毒后如何抢救,有些毒药、解毒药如何配制等等。在长的生活医疗实践中,逐渐对毒药和解毒药有所认识,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验。因此,壮族地区多毒的地理生态环境是促使壮医善用毒药和解毒药客观因素。正如《本草拾遗》所曰: "岭南多毒物,亦多解物,岂天资乎"。

  二、中毒是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由于上述原因,壮族聚居区内,"中毒"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有以几个方面:

  1、金属毒

  古医书称为金石药或金石毒,其中的水银及其制剂(如丹砂,即硫化汞)与

  如第五章第九节所述,在壮乡,每年端午节有举办药市的风俗,这实际上是一次自发的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因此,壮医善用毒药与解毒药的经验也通过药市得以相互交流,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促进壮医对中毒学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