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疾病。临床上分急性和慢性两型,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成年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和粘膜的自发性紫癜或出血。急性型在发病前1-3周内常有上呼吸道或病毒(如麻疹、风疹、水痘等)感染史,起病急骤,多有畏寒、发热、突然发生广泛的皮肤粘膜出血,表现为大量瘀点、瘀斑、甚至血肿;紫癜通常先出现于四肢:粘膜出血多见于鼻、齿龈、口腔及舌面;颅内出血虽不多见,一旦出现常危及生命。80%患者于6个月内自行恢复,少数患者转为慢性。慢性型发病缓慢,出血症状较轻,主要为反复发作的皮肤瘀点、鼻衄或月经过多。症状持续时间可达数月至数年,少数患者可以自行缓解。反复发作者常有脾脏轻度肿大。出血严重者常引起贫血。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明了。近年来研究发现与免疫因素、脾脏的作用、毛细血管因素及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

  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皮肤,粘膜瘀点和瘀斑;血小板计数常低于5万/立方毫米,且有形态异常;出血时间延长,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块回缩不良,凝血时间正常,骨髓象中巨核细胞有质和量的变化。此外,特殊检查有血小板功能、血小板寿命和血小板抗体测定。

  现代医学对本病除采用一般疗法外,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的主药,出血严重者可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悬液。必要时作脾切除及使用免疫抑制剂。

  本病属中医的“血证”、“虚劳”等范畴。是由外感邪气,或内伤饮食,热毒内伏,气血受损而发生。在急性期多由热毒内伏营血,或胃热炽盛,化火动血,灼伤络脉,迫血妄行,溢出常道,而发为紫癜及多种出血之症。若病延日久,脏腑气血亏虚而成慢性。在临床上以脾肾两虚者较为多见。脾虚不能统血,以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渗出皮肤之间。肾阳不足,虚火内动,扰乱营血,血随火动,离经妄行,而致出血。出血后离经之血易于瘀阻,血行障碍,血不归经,使出血加重或反复。治疗上应着重于脾肾。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凋理肝肾,补益气血等。

  [临床疗效]治疗150例,(其中49例急性,101例慢性),治愈(症状消失,紫癜全部消退,血小板升至10万/立方毫米以上)145例,显效(症状消失,紫癜基本消退,血小板升至8万/立方毫米以上)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