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不应迷信“特效穴位”

  □刘凤珍

  在针灸治疗中,取穴和手法是治疗的关键,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治疗新见解,有的还指出了一些“特效穴位”。笔者认为,针灸治疗不应迷信这些所谓的“特效穴位”,而是将机体看作一个整体,辨证取穴,取穴时做到“不执于势,贵在于精”,才是提高针灸疗效的有效途径。

  在太极、书法中经常提及最高境界是“无招无势”。在有些情况下,针灸治病的针法也同于此理。针灸的目的及针灸治病的原理是疏通人体经络,无论是何种针灸派系,平衡针疗法、传统针法、子午流注针法等,均不能脱离疏通经络,调节体内平衡。而所谓的“特效穴位”往往只是比其他穴位在治疗此种病时联系更大些、作用更强些。如果临床医生能够明确诊断,并且手法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在治疗时,由于人体经络的相通性,针灸时不执于“特效穴位”,往往也能达到病所,做到针到病除。如临床常见的胃痛患者,传统思路取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等穴,针灸效果要多次治疗才显现。笔者的临床实践表明,如果不执于这些传统穴位,而只在患者两侧小腿部找病理反应点取两针,下针后患者很快可感到胃痛减轻,长期慢性胃痛(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十几次收效明显。

  此外,临床取穴治疗疾病时,应力求一针多病,而不可求一病多针。有些情况下,针针互相的拮抗作用反而会使治疗效果减低。好比自然界中的江河,如果河流流通出现障碍,便会引发各种隐患,只要准确找到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进行疏导,隐患即会消失,而不必条条河流皆疏导。

  一是找穴要精。例如落枕,临床治疗中,独取外关一穴,一般1次治疗后即可痊愈;腰痛常规取肾俞、委中、夹脊穴、阿是穴等十几个穴位,效果一般,但是在治疗此种疾病取其中一穴或两穴,首针后疼痛就减轻。二是技术精,即下针快、少、准。这样患者痛苦小、恐惧小、有电麻感。如果临床医生手法技术精,首针有效率高,患者很快就会获得轻松感。所以,并非用针越多效果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