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一种文化,还是一门技术?
不久前,在广西中医学院与广西卫生厅联合举办的广西首届“泛中医论坛”上,当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谈完从医感悟后,有位外科医生提问:“中医究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门技术?”此言一出,语惊四座。读过《思考中医》的人都会惊叹刘力红教授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我相信也有很多人读完后会有如同那位外科医生一样的疑问,而刘教授的回答是:“中医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技术。”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古代天文学、哲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生物学、矿物学、数学以及冶金、酿造等知识、技术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及针灸、按摩、导引、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从而在治疗、养生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医学植根于华夏文明,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学习中医如果不能深入我国的传统文化、科学,就无法很好地去把握它的内涵。
目前的中医生普遍存在着“重实用,轻理论”的心理,导致今日的中医院中医药治疗率、疗效逐渐下降(这当中不可否认还有经济因素的影响),有些中医生甚至不想用、不愿用中医药,这并非危言耸听,看看我们绝大部分中医院的外科,已几乎全部西化。今日的中医生为了跟上现代化的步伐,过多地依靠现代科学设备、仪器,认为中医理论落后了,最基本的四诊技术落后了,不值得下苦功去掌握了,实验室检测出来的、仪器测出来的结果才可靠、才可信,“望而知之”已成为神话故事,非要“乱已成而后治之,病已成而后药之”,岂非“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翻开历史,曾经有些人认为中医治疗之所以效果显著,是源于历代以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药物学、方剂学知识,从而大肆鼓吹“废医存药”,抛弃中医理论体系,历史证明这些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再来看日本的汉方医学(日本的中医药),日本汉方医研究曾经盛极一时,其制剂工艺技术先进,设备精良,但因为文化的差异,其医家受汉语水平的限制,难以把握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及科学的真谛,在发展的过程中明显地“重实用、轻基础理论”,由“方证相对”倒退到“方病相对”,导致汉方医在日本的衰落。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一种认识:缺乏理论指导的临床实践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要走向没落。
我们应以史为鉴,以史为诫,澄清思想的误区,承担起弘扬中医、振兴中医的责任,而不至于成为“灭绝中医”的罪人。
- 抗氧化剂不能预防先兆子痫
- 茯苓的抗癌效果不一般
- 谷雨宜吃VB族食物(节气话养生)
- 大蒜、西红柿、绿茶防癌作用比较突出
- 中医多向调控抗肿瘤疗法得到肯定
- 参芪液诱导hMSCs治疗脑梗死
- 发现积雪草护肝有效部位
- 腹腔镜技术在妇科恶性肿瘤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