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三:15只恒河猴——SARS疫苗研究的“替身”

  今年7月份,我国第一个SARS冠状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在中国医科院动物所成功建立,这标志着困扰SARS疫苗和药物研究的“瓶颈”被突破,人类SARS终于有了理想的“替身”——恒河猴。

  SARS科技攻关战役打响以来,由于研究难度极大,SARS冠状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一度成为影响攻关进程的“瓶颈”。以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动物所常务副所长秦川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及早动手,利用本所的P3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展开相关研究。他们分成两个小组,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60天,终于取得重大突破。

  据秦川教授介绍,在中国CDC病毒所专家协作下,她和同事们用从我国SARS病人分离经Vero-E6细胞培养扩增的SARS冠状病毒,经鼻腔感染15只恒河猴。结果在病毒接种的第2~3天时,15只恒河猴均有一过性(4天左右)体温升高。在病毒接种的第5天,经套式RT-PCR检测,在部分恒河猴的咽拭子标本中即检测出SARS冠状病毒RNA,病毒接种的第10天,在15只恒河猴的咽拭子标本中均检测出SARS冠状病毒RNA。在病毒感染的第7天及第13天,他们分别从4只猴咽拭子和肺脏组织、淋巴结标本中成功分离出SARS冠状病毒。在病毒接种的第17天,15只恒河猴血清中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LgG)呈阳性反应。

  通过相关病理学改变、体液免疫应答和排毒现象均可作为SARS发病机制研究、有效治疗药物筛选、疫苗评价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