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提升中药质量标准

  北京市科技三等奖“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检测中的应用”研发特点

  中药复方制剂组分多,成分复杂,如何提升中药质量标准,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成了国内外医药行业研究的难题。北京市药品检验所中药室副主任傅欣彤等人的“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检测中的应用”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并获得了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该研究针对19个品种的中药,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和科学方法全面控制了药材、提取物和制剂的质量,促进了中药质量标准科学化和现代化,不仅通过了国家新药审核,而且从大量各具特色的质量控制方法中总结出基本规律,为现代新技术在中药质量标准的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高效液相色谱法技术为建立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奠定了基础

  傅欣彤介绍,此项研究属于医药领域,适用于药品的质量控制。自2000年起,他们对19个品种的中药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3种中药材和16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梯度洗脱、梯度流速、多波长检测等,分离测定了化学性质较为相似的同分异构体等多种成分,为含该类药材的制剂质量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如罗布麻叶,《中国药典》2000年版仅收载显微鉴别项,很难评价和控制该药品质量。对罗布麻叶的含量测定多为紫外方法,该研究对全国不同产地的罗布麻叶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法首次测定水解后罗布麻叶中槲皮素、赤芍提取物、金草止咳口服液。上述多项标准已在生产企业、全国药监药检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推广使用,为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发挥了的重要作用。研究项目中,新投产和标准提高后得以继续生产的有5个品种,年总产值达3262万元,利税达792.8万元。该研究除对19个品种30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外,还建立了30余种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重现性好、数据可靠的特点。

  此外,他们完成论文7篇,其中4篇已在《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上发表,3篇收载于北京市药学会论文集,另有5篇已被《中国中药杂志》收稿。傅欣彤谈到今后的打算,她说,要充分发挥新人的聪明智慧,进一步发掘科研思路,在中药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方面加强研究,如扩大有害元素的测定范围,为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作出新贡献。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