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亦同性

  除了“药食同源”,中医又有“药食同性”之说,即食物同样具备药物的“性”。正因如此,中医学包括了防治疾病的重要内容??食疗,即用食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的平衡,令人恢复健康,并且强调应以食疗为先,食疗不愈,再用药疗。

  中药有寒性、热性、凉性、温性、平性之分,然而平性之药较少,更多为偏性,或偏寒凉,或偏温热。食物亦然,同为粮食,大米偏凉,小米偏湿;同是蔬菜,黄瓜属寒,辣椒属热;同是水果,西瓜属寒,杏、李为热;同为肉类,狗肉、羊肉为热,兔肉为凉,蟹肉为寒。正是食物的不同性,对人便产生了不同作用。因此,为增进健康,人们在选择食品时,要注意“调性”,根据身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食物。身体呈热证者,以食用寒凉性的食物为宜;若为寒证,仍进食寒性食物,则显然与中医学“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不符。蟹肉性寒,热证之人食之最宜,不仅补充了优质蛋白质,享受了蟹肉的鲜美,而且纠正了体质的偏斜;但若脾胃虚寒的老年人食用,则可导致腹泻。

  食物和药物具有多种功能,或补气、或补血、或泄火、或泄水。中医有种说法,“掌握寒热,八纲不混”,也就是说,掌握食物的寒热性及人体的寒热偏斜情况,做对应选择,则多益健康,少伤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