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值得关注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相继证明:他汀类药物可显着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具有降低炎症反应和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金属基质蛋白酶活性,降低血凝和血小板活化,增加内皮祖细胞数目和改善内皮功能等独立于降脂以外的作用。

  具有抗增殖、抗炎症、抑制微血栓及诱导促进内皮细胞NO表达的作用。Kao等2005年报道了辛伐他汀治疗临床肺动脉高压病人的疗效。他们选择了l2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4例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随访1~3年,结果死亡4例,存活l2例,绝大多数病人6分钟步行试验步行距离增加,右心室压下降,心排量增加,疾病进展减缓,预后改善。辛伐他汀治疗肺动脉高压已被初步证实有效,可能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治疗的基石是阻断神经内分泌失调,而他汀类药物通过抗炎、改善内皮功能、减轻氧化应激与调节神经体液因素等对心力衰竭产生作用。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死亡风险,增加生存率。2007年Val-HeFT报道称,其观察的5010例心力衰竭病人中,1602例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其中18%为非缺血性心力衰竭,随访第二年时,与未使用者相比,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病人死亡率明显降低。

  初步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但可以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房颤亦有防治作用。Mitchell等2003年评价了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冠心病病人室速/室颤复发方面的作用。所有病人随机接受抗心律失常治疗和植入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治疗,与未服用降脂药组比较,ICD组联合应用他汀类降脂药后室速/室颤复发减,全因死亡下降36%,心脏死亡减少39%。Ozaydill等2006年将48名房颤持续48小时,拟行电复律的病人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结果表明,电复律前,治疗组和和对照组分别有6人和2人自行转复,其余病人行电复律,到3个月时,治疗组有3人(12.5%)复发房颤,而对照组为11人(45.8%),说明阿托伐他汀能够减少电复律后房颤的复发。关于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考虑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抗炎抗栓,改善心肌细胞膜功能,改善跨膜离子通道的性质有关。

  能降低尿蛋白,延缓肾动脉硬化的进展,对肾脏有保护作用。这一作用除了通过降低血脂带来的间接益处外,还与抑制系膜细胞增殖,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及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有关。另外,几项大型的药物临床研究也表明,他汀类药物有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入的肾脏功能。2002年,希腊阿托伐他汀与冠心病评估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长期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明显地改善肾脏功能。在1600名被观察者中704名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其肾脏功能在3年随访中有所下降,肌酐清除率降低了5.2%。他汀类药物常规治疗组患者肌酐清除率增加了4.9%,而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患者肌酐清除率则上升了12%。他汀类药物的效果在那些基线水平时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症状的人群中最为显著。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中,基线时肌酐清除率水平越低,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的效果越好。

  他汀类药物降脂以外的作用还包括预防痴呆,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危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等。Sehulz2005年指出,他汀类药物治疗虽然早期显示出独立于降脂之外的一些心血管保护作用,但是这些作用在长期的降脂治疗中可能丢失,对于降脂外作用带来的临床益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另外,也有试验证实,因为不同他汀类药物之间分子结构不同,其多效性作用也有差别,但是应用不同他汀类药物进行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实它们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未显示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