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揭示中国艾滋病患者经“鸡尾酒”疗法治疗后免疫重建的规律

  俗称“鸡尾酒”疗法的艾滋病治疗方案(HARRT),经许多国家临床证明能显着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能重建患者的免疫功能。但该疗法对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何?能否重建我国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艾滋病诊疗中心李太生教授等日前完成的有关临床和实验研究,对这些问题给出了非常乐观的答案:“鸡尾酒”疗法不但对我国艾滋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能够有效地重建其免疫功能,从而使艾滋病患者长期存活。该研究还揭示了经“鸡尾酒”疗法治疗后,我国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规律。

  目前,国际上大的艾滋病研究中心所采用的艾滋病检测方法是血浆艾滋病病毒(HIV)载量检测法。艾滋病在免疫病理方面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标志免疫功能的CD4+T细胞数的减少和CD28细胞功能的减低,以及异常免疫激活细胞CD38、DR的增加上。

  李太生等选择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艾滋病诊疗中心规律随诊和治疗12个月的103例中国成年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患者基线CD4+T细胞计数,将其分为CD4+<100个/微升组和≥100个/微升组,然后观察、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在开始接受“鸡尾酒”疗法治疗时及治疗1、3、6、9、12个月月末的血浆HIV载量、T细胞亚群、体征和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他们发现,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103例患者的体力、精神状况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从事正常体力活动,没有复发和新的机会性感染发生;60.2%的患者血浆HIV载量被成功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27.2%的患者血浆HIV载量被控制在50~500拷贝/毫升;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平均增加了168个/微升,这一增量比欧洲2002年报道的数据还多出18个/微升,证明“鸡尾酒”疗法对我国艾滋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能使患者长期存活并实现有效的免疫重建。但该研究也发现,在治疗期间,103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发生了以肝毒性、外周神经炎、白细胞减少、胃肠反应和脂肪异常分布等为主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提示临床医生对此应高度重视。

  本项研究还揭示了我国艾滋病患者血浆HIV载量、T细胞亚群在以“鸡尾酒”疗法治疗12个月中的变化规律:血浆HIV载量的快速下降是在头3个月内实现的,尤以第1个月下降得最为明显;CD4+T细胞计数在第1个月内增长最快,以后缓慢增长,早期以记忆表型快速增长为主,后期以纯真表型缓慢增长为主。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该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在“鸡尾酒”疗法治疗的不同时段上,患者总淋巴细胞(TLC)与CD4+T细胞计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平均r=0.624,),同一时段内二者变化值的相关性更高(平均r=0.760);患者的异常免疫激活细胞CD38或DR百分比,与患者的血浆HIV载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83,r=0.477),而同一时段内二者的变化量也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这一研究成果的意义在于:用总淋巴细胞的变化来预测CD4+T细胞数量的变化,用CD38和DR激活细胞百分比来预测病毒载量,均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在80%以上)。举例来说,当治疗前总淋巴细胞小于1300个/微升时,可以预测患者CD4+T细胞小于200个/微升;当治疗1个月后总淋巴细胞增量大于190个/微升时,可以预测CD4+T细胞增量大于50个/微升;当治疗6个月时总淋巴细胞增量大于360个/微升时,可以预测CD4+T细胞增量大于100个/微升;而当治疗12个月后总淋巴细胞增量大于690个/微升时,可以预测CD4+T细胞增量大于150个/微升。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用CD38和DR百分比均可预测血浆HIV载量,不同的是CD38在预测较低范围的病毒载量时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DR百分比在预测较高范围病毒载量时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研究者指出,用总淋巴细胞的变化来预测CD4+T细胞数量的变化,用CD38和DR百分比来预测血浆HIV载量,可以使我国基层医院以简便、价廉的手段,获得较准确的艾滋病疗效评价,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艾滋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据了解,北京协和医院开展的上述研究,是一项迄今国内最大样本量、在国际上首次将总淋巴计数等生化指标引入艾滋病检测的开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