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

  乌司他丁(Ulinastain)是从健康成年男性新鲜尿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种糖蛋白,是一种广谱的水解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休克,在肿瘤化疗中预防肾中毒及肝、肾移植手术中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等。

  ■药理作用

  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的蛋白酶抑制剂,具有多种特殊的药理作用,对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及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巯基酶、纤溶酶等多种酶有抑制作用。另外,它还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释放,抑制心肌抑制因子产生,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本品还可改善手术刺激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蛋白代谢异常和肾功能降低,防止手术刺激引起的对内脏器官与细胞的损伤以及改善休克时的循环状态等。在胰腺炎和休克等疾病中,多种水解酶的活性亢进,因此能同时抑制多种酶活性的乌司他丁在生理上和药理上都有重要意义。动物实验表明,乌司他丁可显著延长胰蛋白酶或磷脂酶引起的实验性胰腺炎的狗或鼠的寿命;可抑制出血性休克大鼠的肝溶酶体膜破坏和空泡形成;可以防止受手术刺激的小白鼠脾脏产生抗体细胞数和腹腔内巨噬细胞对羊红细胞的吞噬率的降低。

  ■药代动力学

  健康正常男性30万单位/10毫升静注给药后在肾、肝迅速积累,5分钟达到峰值,分别为给药量的25%和14%,以后迅速下降;消化器官(胃、小肠、结肠、胰、胆囊)在给药后15~60分钟达到峰值;给药后两小时在胃肠的分布约为给药量的12%。给药后3小时内血药浓度直线下降,消除半衰期约为40分钟。乌司他丁主要通过肾脏代谢,给药后12小时,通过尿和粪便排泄,分别为给药量的73%和23%,72小时达到83%和41%。在30分钟时,尿中主要以原形排出,4小时尿中几乎全部为降解产物。体外实验表明,乌司他丁与血浆蛋白没有结合。

  ■临床应用评价

  国内北京、广州、南京等七家医院进行的联合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419例,其中乌司他丁开放组208例,对照研究211例(乌司他丁治疗组108例,加贝酯对照组103例)。治疗组给予乌司他丁注射液5万单位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中,静滴两小时,一日3次,共3天,3天后改为每日5万单位;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加贝酯100毫克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静滴两小时,一日3次,共3天,3天后改为每日100毫克。疗程均为5~10天。结果显示,开放组对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为74%,显效率为93.3%。在随机对照研究中,治疗组治愈率66.7%,显效率84.3%;对照组治愈率59.2%,显效率为78.6%。对于黄疸的消失,乌司他丁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而加贝酯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主要症状(腹痛和腹胀)的缓解以及主要体征(压痛)的消失情况优于加贝酯,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腹痛、腹胀全部消失,而对照组患者仍有39%有腹痛,29%有腹胀,表明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体征的消失率明显高于加贝酯,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乌司他丁在应用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急性胰腺炎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日本研究者用抑肽酶为对照的多中心双盲试验研究了乌司他丁对多种休克的治疗效果,试验过程中抗休克常规治疗加乌司他丁10万单位静滴,一日3次,用3天,共计60例;抗休克常规治疗加抑肽酶5万单位,静滴,一日3次,用3天,共计59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分别为71.4%和45.8%(P<0.01),其中用于细菌性休克各20例,有效率分别为65.0%和35.0%(P<0.05),表明乌司他丁是一种有效的休克治疗药物。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乌司他丁的不良反应为偶见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嗜酸粒细胞增多,AST、ALT上升,恶心、呕吐、腹泻,注射部位血管疼痛、发红、瘙痒感、皮疹等,偶见过敏等。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并适当处理,对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慎用,哺乳期妇女原则上不使用,如必须使用应避免哺乳。用于急性循环衰竭时,应注意不能替代一般的休克疗法(输液法、吸氧、外科处理、抗菌药物等),休克症状改善后即停药。高龄患者应适当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