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

  “元”有第一、始初、本原、根源的意思,而气是宇宙万物形成的本原,所以自西汉时期,就将气、精气同化为“元气”(或原气),并逐渐发展为“元气一元论”。

  1.精气概念的演变研究

  哲学中的气概念,是从直接观察到的云气、水气、风气、呼吸时从口鼻散发的热气等,经过概括、抽象的一般概念。哲学中的精概念与“水地”说有关。所谓“水地”说,是指古人在观察自然万物发生与成长的过程中,认为万物依赖于水和土地,把水、土地视为万物生成之本原,如《管子·水地》说: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逐渐演变为“精是万物之原”的观点。人类的繁衍也是依赖于精,故《管子·水地》又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行。”此处的“水”与“精”为互词,同义。精概念的抽象还与人们对人类繁衍活动即男女两性交媾过程中生殖之精的观察有关。这可从《管子 ·水地》的“男女精气合 ”,《易传·系辞下》的“男女媾精”中的精得到印证。由此可见,哲学中的气概念和精概念存在着“有形”与“无形”的区别,显然,精不能等同于气,但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精”又在“有形生于无形”的哲学假说背景下获得统一。因为水、地、人体内的精都是有形的,这与“无形”生万物的哲学背景不相符合,“精”也就难以成为宇宙万物形成之本原,于是先哲们就把精也抽象为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如《易传·系辞上》的“精气为物”,及《管子 ·水地》的“人,……男女精气合 ”等,从而把精与气的概念统一起来,并汇入气学范畴之中。因此在哲学精气学说中,精与气的内涵是相同的,都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在中医学中,精与气的概念是不同的:精是指藏于人体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的统称,气则是人体内活力很强、无形而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2.元气概念的研究

  由于“元”有第一、始初、本原、根源的意思,而气是宇宙万物形成的本原,所以自西汉时期,就将气、精气同化为“元气”(或原气),并逐渐发展为“元气一元论”。这一观点认为,元气是最原始的、宇宙万物形成的唯一本体(或曰本原)。如西汉董仲舒指出:“元者,始也。”(《春秋繁露·王道》)又说:“元者,为万物之本。 ”(《春秋繁露 ·重政》)“元”是气形成的母体,有“元”才能形成气,所以说:“元者,气之始”(《古微书·春秋纬》)。由此开辟了元气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新思路。也有人认为“元”即是气,是天地万物唯一的本原。《公羊传解诂》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至东汉王充时,完成了元气理论。可见哲学中的元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气,由于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故称为元气。中医学中的元气是由禀受于父母之精气化生的,和与生俱来的精关系密切。当父母的生殖之精形成胚胎,同时也就转化为新生命体的元气,在元气的激发推动作用下,胚胎得以发育。胎儿脱离母体后,元气又促进新生命的发育、成长,同时也促进和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发育及生理活动的完成。元气仅是人体中气的一种,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中没有元气一元之说。因此,就生命的本原而言,古代哲学认为气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中医学则认为人体的生命由精构成,由气维持。精是构成胚胎的本原物质,而气由精化,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气运行不息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3.哲学与医学中气概念的差异研究

  中医学对气的认识,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哲学家的气论思想;另一方面,又将气论思想应用于医学之中,丰富和发展了气论思想,建立起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中医学的气学理论在接受气为万物本原、是联系万事万物的中介观念的基础上,对气的时空弥漫性和运动性,以及气的物质与功能统一性的认识,与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具有共通的理念。但由于哲学和医学在研究层次和研究对象上的差异,因此对气的认识亦因为着眼点和侧重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首先,中医学气范畴的形成,与古代哲学气范畴的影响、渗透密切相关,同时,又源于古人对人体自身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如对呼吸之气的认识,对伴随出汗、排泄等“热气”的观察,以及导引、吐纳等功法修炼时对气在体内上下流动或沿经脉流注的体悟等。如此,建立了中医学的气范畴。

  第二,古代哲学研究气,目的在于探讨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发展变化;中医学研究气,目的在于探讨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的机理。由此造成二者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古代哲学着重研究的是天地自然之气,把气看成是宇宙本体,是万物的本原,重在对气的物质性的阐发。中医学虽也论及天地自然之气,但着重研究的是人体之气,在研究生命活动机制时,把气视为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以气的运动变化说明生命的动态过程,既重视气的物质性,认为气是生命本原,更强调气是生命活力之所在,着重其功能性研究和阐发。

  第三,中医学气的基本内涵是指有别于液体、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物质,是客观存在于人体中的较具体的气,与哲学之气的高度抽象不尽相同。古代哲学善于从概括的角度研究和阐释气,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一气所构成,纷繁多样的自然界都是元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虽然也有人按阴阳五行对气进行划分,但未对构成各种物体的不同质的气作具体的划分和命名。中医学以气来阐释生命的本质,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诸多功能,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建构了人体气的不同层次结构。一身之气,是人体内气范畴的最高层次,其生成一是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所化之气,二是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三是源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一身之气分布于人体内不同部位,则形成不同名称的气,其中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可以认为是人体气理论结构的第二层次,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则是人体气理论结构的第三层次。人体气的不同层次结构理论,则超越了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的内涵.促进了气学说的发展。

  第四,古代哲学论气,由于重视宇宙本体论方面的涵义,在肯定其物质性的同时,又认为气具有极精微的、弥漫时空而无形的特性,“浩茫鸿蒙 ”而难以直观感知,故常通过宏观思辨和定静体悟加以认知阐释。中医学论气,虽然也认为气为无形的物质,但由于重视气的功能活动,并善于从各种生理病理征象、药物针灸治疗反应去认识和阐明其存在状态和变化,故此人体的各种气也就显得具体而有象可征。两者比较表现为概括与具体、无形与有象的差异。

  第五,在气化运动方面,古代哲学和中医学对此都有所论及,但前者论述较为笼统,以论气的聚散变化为多,偶尔论及升降运动。后者则将气化活动视为生命活体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气化活动的深入研究而提出气机这一概念,并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解释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