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第七篇

《中医词典》z~其他在线阅读中医综合书籍在线阅读

朱栋隆

明代医学家。字子吉,号春海,瓶城子。丹阳(今属江苏)人,初攻举子业,后因母病而钻研歧黄,遂精于医术。于痘疹一证,尤为专长痘疹。尝集内、难及金元各家说研究,后着成《痘疹不求人》一书行于世,有各种刻本。

朱殿华

清代医生。字佩实。生平履贯欠详,尝供职任太医院恩粮,兼东药房值宿供奉官。

肘痈

病名。疽之发于肘部者。出《针灸大成》卷二。多因心肺经之风热火毒,郁滞凝结不去而成。证见肘部高肿,?{热疼痛,肘关节功能障碍。证治参见外痈条。

肘网

病状名。指肘部拘急,状如罗网紧收。《灵枢·经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

肘所

人体部位名。指肘之背侧。《灵枢·论疾诊尺》:“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

肘热

证名。肘部或肘前后有发热感觉。《灵枢·论疾诊尺》据以诊知人体发热的部位:“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肘前

人体部位名。指肘部之内缘。《灵枢·论疾诊尺》:“肘前独热者,膺前热。”张景岳注:“肘前,内廉也。手三阴之所行,故应于膺前。”

肘挛

证名。肘部拘急痉挛,难以屈伸。《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病实则肘挛。”马莳注:“邪气有余而实则为肘挛。”参见挛、拘挛条。

肘?s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桡侧副动、静脉。主治肘臂疼痛、拘挛、麻木、瘰疬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肘尖向上突出

病名。肘关节脱臼后脱位之体态。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肘关节后脱臼。证治详手臂出臼条。

肘尖

①经外穴名。《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两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奇效良方》列作经外穴。名肘尖。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主治瘰疬,疔疮痈肿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②骨名。即尺骨鹰嘴。《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肝骨者……若跌伤其肘尖向上突出。”

肘后痈

病名。痈疽之发于肘后者。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又名发臂毒。多因风火毒邪郁结,气血凝滞而发。生于肘关节伸侧部之肿毒。发于肘后内内侧者,称为内肘毒;若发于肘后外侧部者,则称为外肘毒。证治参见无名肿毒条。

《肘后偶钞》

医案著作。二卷。清·董凯钧撰。系《友渔斋医话》的一部分。内容多为内科杂病,时病重症治验。对病因、病证、服药后病情变化阐述较清楚,立方遣药灵活,辨析疑似之证较详明。对临床医生颇多有益的启发。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肘后歌

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作者不详。此歌采用七言韵语,列举一些常见病症的远近配穴法,对临床有参考价值。名称盖仿《肘后备急方》,意在取用方便。

《肘后备急方》

医方著作。简称《肘后方》。八卷。晋·葛洪撰。约成书于三世纪。本书是作者将其所撰《玉函方》(共一百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最初名《肘后救卒(一作卒救)方》,后经梁·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此后又经金·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即现存的《肘后备急方》。全书共七十三篇(现缺其中三篇),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法,并略记了个别病的病因、症状等。所选方药大多简便有效。起了普及医疗的作用。这是一部成书较早影响深远的方书。它反映了我国晋以前的医方及医疗发展成就。现存三种明刻本,多种清刻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肘后

人体部位名。指肘部之外缘。《灵枢·论疾诊尺》:“肘后独热者,肩背热。”张景岳注:“肘后,外廉也。手太阳之所行,故应于肩背。”

肘骨

骨名。又名鹅鼻骨。指构成肘关节的骨。包括肱骨远端和尺骨、桡骨近端的关节面。《灵枢·卫气》:“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肘骨者,胳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

肘背瘤

病名。生于肘关节后上部之瘤肿。见清·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三。当以辨证诊断之结果,确定是否手术切除,以及切除之时机。

人体部位名。上臂与前臂的交接部分。内有尺骨、桡骨和肱骨相接而成的肘关节,能作屈伸运动。《灵枢·骨度》:“肩至肘长一尺七寸。”

周宗岳

明代医家。字凤山。滨州(治今山东滨县)人。素业儒,后专研医道。受业于名医尹林庵,尽得其秘,诊治辄效。着《脉学讲义》,已佚。

周钟琪

清代医家。字采山。江苏吴县人。以医游北京,擅长儿科。尝集三十余年目睹及手验之方药,辑成《保赤正要》(1896年)。书中提出初生儿应速清胎毒及护理宜忌,并论及小儿惊痫等急症救治法。

周智端

清代医家。字子方。四川蓬溪人。少颖悟好学,诗文俱优。祖、父皆业医。自幼受家庭熏陶,遂弃儒习医,数年即有医名。辨证入微,所治多效。着《伤寒六经定法》。卒年八十四。长孙天扬,传其学。

周执中

现代医家(1885-1969年)。字惠侯。湖南祁东人。就读于衡南船山书院,后随祖父习医。行医于祁阳、桃源、衡阳、郴州、洪江、长沙等地。1949年后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顾问。1957年获卫生部银质奖章。以治经典为医者之要务,切戒单纯崇尚方药。精于杂病、温病、妇科病治疗。治杂病注重脾肾,治温病提出“三护”(护脑、护阴、护肠),用药重视保津。对妇科治疗,主张气血平调,谓调经宜慎用峻烈药。着有《妇科手册》(收入《妇科简要》)、《周执中医疗经验集》等。

周之干

明代医学家(约1508-1586年)。号慎斋。宛陵(今安徽宣城)人。中年因病自习医学,潜心研究《内经》,私淑张元素、李东垣,参以刘河间,后又就正于薛己之门,问难数月,豁然贯通。精通脉学,擅长于内伤证治。着《周慎斋三书》、《脉法解》,又有门人记录并由后人整理之《周慎斋遗书》、《慎斋医案》等传世。弟子有查了吾、胡慎柔等。

周震

明末医学家。字慎斋。沙城(今河北张北)人。着有《幼科医学指南》(一作《幼科指南》)四卷、《秘传女科》两卷。

周振武

清代医家。湖南长沙人。于中医解剖、生理颇有研究,尝撰《天癸非精血辨》、《妇人阴精辨》等文,多本《内经》而间有发明。又以人身之外体、五官、内体、脏腑、经络、穴道、运用等分部,着《人身通考》八卷,详于论经络及针灸之法。1882年刊行。

周湛

宋代官吏。字文渊。邓州穰(今河南邓县)人。生活于十一世纪。进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戎州(今四川宜宾)。见当地病者惟以祈禳巫祝为事,遂取古方书,刻石广为传播,以禁巫术,自此当地始兴医药。《医部全录》(排印本)误“周湛”为“周洪”。

周钺

清代医家。字左黄。浙江余姚人。攻举子业,兼习岐黄。家藏医书数千卷,勤奋钻研。晚年医术益精,求诊者众。后闭门着书,摘取浅显简要者,纂为《香远居医学举要》(1851年)。略附己见,且详药品功用及脉证治法。

周垣综

清代医家。字公鲁。东海(今属江苏)人。少多病,及长,潜心医学。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充幕僚,供职于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知其善医,乃求治于门,多获良效,遂积十余年间行医经验,编成《颐生秘旨》八卷。书中论杂病证治颇详,末附《脉法》、《运气》及《本草偶拈》诸文。

周舆权

宋代医家。一作与权。字仲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尝订《难经》,作《难经辨正释疑》。另着《扁鹊八十一难经辨正条例》一卷。

周于蕃

明代医家。字岳夫。蒲圻(今属湖北)人。精医,尤长于推拿术。尝撰有《小儿推拿秘诀》(1612年),以指代针治婴幼疾,甚为后世所推崇。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嘉善钱汝明增订为《秘传推拿秘诀》一卷,补遗一卷。光绪十四年(1888年)宝应张振?]受丹徒张心樵嘱托,为之参订周氏之书为《小儿按摩术》。

周营

经穴别名。见《千金要方》。即周荣。参见该条。

周应

宋代医官,曾为医官使。皇佑三年(1051年)奉旨节取《圣惠方》,编成《简要济众方》五卷,标脉证,叙病源,去芜取精。书成刻印颁行全国。原书佚,近代有辑本一卷。

《周易参同契》

养生专着。简称《参同契》。传为东汉魏伯阳撰。分上、中、下三篇,末附“五相类”一篇与“鼎器歌”。本书大旨是参合“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而会归于一,能“妙契大道”,故名。后代名家亦多本内丹、外丹、房中等说注释之。在唐代被推为内丹要籍,认为本书借助八卦学说等,论述了阴阳为作丹的根基、大丹乃阴阳的作用、火候是阴阳变化的表象等内丹术的重大理论问题。“隐语甚多”是本书行文特点。本书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唐宋以来被奉为“万古丹经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论述丹法的专着。后世注家甚多、著名者有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宋代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三卷、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卷等,多收入《道藏》第621-629册。

周耀銮

近代医家。广东顺德人。谓《白喉忌表抉微》只有养阴清肺汤神仙活命汤二方,未及阴寒证治,遂以该书为蓝本,参张绍棠、陈修园等人著述,附以西医生理知识和己见,补编而成《喉症全书》(1933年)。

周扬俊

清代医家。字禹载。苏州府(今江苏苏州)人。少攻举子业,屡试不第,年近四十,乃弃儒习医,钻研仲景书十余年。康熙十年(1671年)至京师,有医名。撰《温热暑疫全书》四卷(1679年),依次论温、热暑、疫诸病,选辑《伤寒论》、《温疫论》原文,详加阐释。康熙十六年(1677年)取《伤寒论条辨》、《尚论篇》,附以己见,编成《伤寒论三注》十六卷。又补注《金匮方论衍义》而成《金匮玉函经二注》二十二卷(1687年)。治血证,疗效甚着。推崇《十药神书》,康熙二十六年予以加注刊行。

周岩

清代医学家(1832-约1905年)。字伯度,号鹿起山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咸丰六年(1856年)以副车入赀为比部主事,于京邸患寒痢,几为庸医所误,遂有志于医。披览医籍,精研岐黄。为人诊疗,亦获良效,遂有医名。后历任山西祈县,安徽舒城、盱眙县令,归里复研读医典。其时西医东渐,部分中医自弃其学,扬西抑中。对此,周氏以为中医之弊,不在守旧而在弃旧,故推崇清徐大椿、陈修园、尤在泾等尊经派医家,诋毁王清任,而谓唐容川“持中西之平,阐造物之秘,洵为有功于医学”,谓西医“遗气化而究形质”,与唐容川“持中西之平”观点相仿。著有《六气感证要义》一卷(1898年),《本草思辨录》(1904年)。

周雅南

近代医家(1880-1940年)。天津市人。世业医。清末诸生,通经史词章,工书法,亦善医。对《素问·灵兰秘典论》“气化则能出焉”有独到见解,谓“气化”乃全身之气化,然其要在“肾气”。临证重视调节“枢机气化”。擅治时令病、虚劳证等,长于脉诊。善用石膏大黄、故有“石膏周”、“大黄周”之称。有《周雅南、李仲甫两先生医论辑存》传世。

周雪樵

清末医家(?-1910年)。字维翰。江苏常州人,久居苏州。廪贡生。精通医学,兼知西学。约于1903年迁居上海,次年创办《医学报》及医学研究会,提倡引进西洋医学,以“熔铸中外,保存国粹”。1905年,又会同蔡小香、丁福保、何廉臣、王问樵等,联络各地医会,组建全国性质的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提出其宗旨为:改良医学,博采东西国医理,集思广益。1907年应聘赴晋,任山西医学馆教务长,次年辞职,游北京,后返上海。思想开明,倡言中西医汇通。着有《西史纲目》。

周学霆

清代医家。字荆威,号梦觉道人。湖南邵阳人。少业儒,因病求医,得导引术获愈,遂改攻医。善于诊治。崇信佛道。自谓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全身脉息,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遂集四十余年诊脉经验,参考诸家之论,撰成《三指禅》三卷(1827年)行世。论脉以“缓脉”为准,认为“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并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论述二十七脉。对后世脉学颇有影响。另着《医学百论》、《外科便览》等。

周学海

清代医学家(1856-1906年)。字澄(?j)之,一字健之。浙江建德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官至浙江候补道。儒而通医,尤精脉学。着有《脉义简摩》八卷,《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各两卷(后人合刊为《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仰慕宋元诸家,对史堪、张元素、刘完素、滑寿之说,皆有评注。服膺张璐、叶桂,证治每取张说,曾评注叶着《温热论》、《幼科要略》、《叶案存真类编》。宦游江淮间,治疑难症多有奇效。博览群书,广采百家,历时三十年(1891-1921年),汇刻成《周氏医学丛书》三集,共收医籍三十二种,一百八十八卷,为中医丛书之佳作。

周孝垓

清代医家。字平叔。吴县(今属江苏)人。尝编《内经病机纂要》。书以明代《增补内经拾遗方论》为蓝本,载《内经》病机一百四十七证。宗王冰、吴鹤皋、张介宾、马莳注说,间附己见。另着《金匮要略集解》。

周小农

近代医学家(1876-1942年)。名镇,字伯华。江苏无锡人。十七岁随同乡邓羹和学医,复得名医张聿青之传授,后行医于沪。1911年,回无锡任《医钟》月刊编辑。曾积极参加全国中医界反对余云岫等废止中医提案的抗争活动。后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精勤不倦,除四诊外,还兼用腹诊。擅长肝病,温病证治。撰有《惜分阴轩医案》四卷(1921年),晚年又续三卷。另着《周小农医案》(1962年)、《周氏集验方续编》、《周氏集验方撮要》、《临产须知》等。曾整理前贤医着、医案多种,如《王旭高医书六种》、《张聿青医案》等。

周文采

明代医学家。世业医,幼承家业。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任明宪宗第四子兴献王之侍医。奉命选择古代方书与平日见闻及常用有效内科方剂,删繁就简,分门别类,编成《医方选要》十卷(1495年)。后又奉命集古名医外科证治方,而成《外科集验方》两卷(1498年)。此书选方精要,切于实用,后世外科医生多推崇之。

周廷燮

清代医家。字载阳。四川井研人。幼习儒,后攻医。钻研仲景之学四十载,深得奥旨,临证多效。反对时医拘泥于滋阴,力倡调中之说。着《伤寒庸解》二十四卷、《伤寒解意》、《医镜》各四卷,《药解》、《脉法》各两卷。晚年传授弟子,应犍为县延请设馆任教习,染病卒于途中,年七十。

周松龄

清代医家。字仙渠,里籍不详。嘉庆七年(1802年)其父从栖霞(今南京)李芹学小儿推拿,得其所授《福婴指掌》一卷。松龄幼时即阅此书,后以推拿为业。又研读《推拿秘授》、《推拿直诀》诸书,医术益精。治婴儿险症,常立取功效。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设帐授徒,教授之暇,节录众论,编成《推拿辑要》三卷(1843年)。

周述典

清代医家。字徽五。四川永川人。学宗《内经》、《难经》,医术精良,治病多效。着有《疫痧会编注释》。

周守忠

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名守中,字榕庵(一作松庵)。博览群书,集前代医家医事,编为韵语二百句,载人物二百零二人,撰成《历代名医蒙求》两卷(1220年),为古代医史重要资料。另撰有《类纂诸家养生至宝》(或称《养生类纂》二十二卷、《养生月览》两卷。书目着录有《养生杂纂》、《养生延寿书》。

周世翰

明代医家。字士和。叙州(今四川宜宾)人。生活于十六七世纪间。深明医理,尝有论药之书稿。倪朱谟登门求教,摘其言论汇入《本草汇言》。谓血之生理:“盖血之为物,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纳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分属冲任,灌溉一身。”擅长用红花疗血症,谓“少用则养血,多用必行血,过用使血行不止。”

《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

医学丛书。十四卷。清·周学海撰。刊于1896年。计有《脉义简摩》八卷;《脉简补义》二卷;《诊家直诀》二卷;《辨脉平脉章句》二卷。周氏自称这四种“皆依旧义而衍释之。《简摩》,正义也;《补义》,余义也;《真诀》,本义也;《辨脉平脉章句》,古义也。”各详专条。

《周氏医学丛书》

医学丛书。清·周学海编。刊于1891-1911年。三集,共三十二种。初集为周氏校刊的医着,计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疏》、《脉经》、《脉诀刊误》、《难经本义》、《中藏经》、《内照法》、《诸病源候论》、《脉因症治》、《小儿药证直诀》、《阎氏小儿方论》、《董氏小儿癍疹备急方论》十二种。二集、三集以周氏所著及其评注的医书为主,计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内经评文》、《读医随笔》、《诊家枢要》、《藏府标本药式》、《金匮钩玄》、《三消论》、《温热论》、《幼科要略》、《叶案存真类编》、《印机草》十四种;以及《评注史载之方》、《慎柔五书》、《韩氏医通》、《伤寒补例》、《形式外诊简摩》、《重订诊家直诀》六种。全书内容广泛,大多切于实用。各详专条。现存清刻本。

周绍勋

近代医家。字云门。四川江北人。少习儒,后从周可全学医。周氏之师姜大?粘R砸徽镉?病,故号“一回”。习医七年,出以应诊,经三十余年临诊,医术益精,常起沉疴,从学者众。尝应聘于通江、巴州、重庆、内江等处讲学。又设江北鱼嘴镇医学传习所。1932年,采撷《伤寒百证歌》、《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诸书,补阙订误,编成《增订条注伤寒法》(初名《普济医学堂教科书》八卷,用歌括形式,详加注按,以为教材。

周荣

经穴名。《针灸甲乙经》原名周营。《千金要方》名周荣。属足太阴脾经。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布有胸前神经肌支,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外侧动、静脉及第二肋间动、静脉。主治咳嗽气喘,胸肋支满,饮食不下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周其芬

清代广东顺德人。字桂山。邑中孝廉。通医,尝将亲见及手验之方辑为《经验良方》以症类方,附录成药。后由同邑梁玉成、金陵莹轩氏分别增补而成《增刊经验良方》(1829年)、《济世良方合编》六卷(1845年)。

周岐隐

近现代医家。字利川。号?a翁。浙江鄞县人。精通伤寒之学,曾取《古本伤寒杂病论》与当时流通本比类参互,录佚文,订讹误,刊为《伤寒汲古》三卷(1932年)。另有《伤寒心解》十卷、《温病条辨歌括选要》(1963年)。

周溥

明代医家。字文渊。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明初迁居汴城(今河南开封)。幼颖悟好学。及长,患羸疾不起,得高子明诊治而愈,遂从其习医,得黄帝、扁鹊脉书秘方,边读边录。诊治多验,求疗者众。成化(1465-1487年)年间曾受冠带。反对拘泥《局方》,阐发《素问》、《难经》及东垣、丹溪之义,编为《方法考源》。又谓古籍词艰义奥,初学者不便阅览,遂撰《用药歌括》若干首,简明通晓。两书均佚。卒年八十七。

周南

清代医家。字峻来(或作岐来),一字召南。崇明(今属上海市)人。业儒,因母病而习医,博览旁搜,医术益精,能起沉疴。学宗李士材,取士材脉书作注,编成《脉要纂注》两卷(1736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日本天皇闻其名,邀请赴日,所疗皆奏效,留居日本五年,传授医术。在日期间,刊有《其慎集》五卷(1725年),录其验案。

周茂五

清代庐陵石阳(今江西吉水)人。字青亭。知医。汇集龚自璋等《医方易简新编》、郴州文昌宫所刊《方便药书》、鲍相?H《验方新编》,而成《易简方便医书》六卷(1861年)。删繁就简,分门别类,方便阅览。另撰《万病自疗宝库》。

周履靖

明代医家。字逸之,号梅墟,别号梅巅道人。嘉禾(治今浙江嘉兴)人。通本草及炮制,着有《茹草编》四卷(1597年)、《续易牙遗意》一卷(1582年)。又精养生、气功,编撰《夷门广牍》一书,其中“尊生”类有《金笥玄玄》一卷、《益龄单》一卷、《赤凤髓》三卷、《唐宋卫生歌》等。

《周礼医官详说》

医史著作。一卷。清·顾成章撰。刊于1893年。作者认为周代的医官是最古的一和医事制度,已初具规模,后世太医署(院)之设制、似皆由此演译而生。本书参考历代注疏,对《周礼》中有关医官的原文详加考订,可供研究医史者参考。现存初刻本。

周礼

①明代医学家。号梅屋老人。幼习儒业,长研医术。行医三十余年,探究《内经》,经研诸方不倦。遇有名医,辄往请教,得其方书之善者,抄录以备忘。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任迪功郎良医所良医正期间,考虑初习医者,一时难以登堂,遂取《难经》、《素问》与历代名医书,撷其精要,并附己见,撰成《医学碎金》四卷(1415年),以授诸生,已佚。

②明代医学家。字半山。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父菊潭以医鸣于世。继承父业,究心医学,博览群书,会通诸家之说,撮其枢要,析其淆乱,并附己见,撰成《医圣阶梯》十卷(1573年)。书中先审病以定名,次原病以著论,论确后察脉,脉明后处方,汤液丸散,用各有宜,条理分明,便于初学者。曾任征仕郎临清州判官,后谢政归里。

周魁

清代医家。字杓元(一作芍园),号澹然子。江苏江宁人。精痘科,虽点粒未发,亦能预决其轻重、生死吉凶,活人甚众。温病宗《广温疫论》,并采诸家所论,探讨瘟疫病原及温症之辨析,着成《温证指归》四卷(1799年)。

周靖庵

清代医家。湖南长沙人。道光年间(1821-1850年)着《靖庵说医》两卷。

周经

生理学名词。指月经每年来一次。夏福康《女科知要》:“有一年一行谓之周经,此皆生理上之特异,非关病也。”参见避年条。

周济

五代后蜀医家。精妇儿科,着有《保童方》一卷,《产保方》三卷,均佚。

周纪常

清代医家。字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工医,取前人妇科书之长而成《女科辑要》八卷(1823年),以专篇论述经脉、胎孕、产孕、产育、杂病,并附载《竹林寺女科》、亟斋居士《达生篇》及单养贤《胎产全书》。书末附方药。

周纪

五运六气,天干在上,地支在下,二者相合,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素问·天元纪大论》:“上下周经,其有数乎?……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

周祜

明末清初女画家。又名淑祜。江阴(今属江苏)人。画家周仲荣之女。妹周禧,又名周淑禧,自号江上女子,亦工画。姊妹共临文淑之本草图,成《本草图谱》。今有残本五卷,计彩娟药图七十三帧,图形皆源于《本草品汇精要》。

周候

金代医家。字梦卿。定襄(今属山西)。生活于13世纪。青年中举,后因战乱从戍,以战功封千户侯。中年始以医药卜筮为事,常在军中诊治疾病。救疗既广,遂专业医。注意搜集民间秘验方,积久成帙,名《周氏卫生方》,今佚。

周?U

清代医家。字光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轻时即与王孟英交往。因见王氏学说博深,治病多效,遂仿丁长孺刻缪仲淳医案之例,辑成《王氏医案》(初名《回春录》)两卷(1843年),书中录王氏1824-1843年间杂证治验医案。又与盛钧续辑成《仁术志》(《王氏医案续集》卷二)。

周广

唐代医生。吴(今江苏苏州)人。从名医纪朋学医,善于观察病人颜色言谈以判断疾患之深浅,治病多奇效。开元年间(713-741年)征至京师,治愈一宫人狂疾,玄宗欲赐以官爵,固辞不受。

周冠

清代医家(?-1803年)。字甄陶。来水(今湖南来阳)人。博览医书,治病多效,晚年尤注重痘疹,推崇聂久吾,谓张逊玉、朱纯嘏痘书虽能发明聂氏,然其书散漫,详略失宜,遂撮其精华,旁考他书,按痘疹先后之期与调治正变之法,编为诗歌,加以注释,撰成《痘疹精详》(1794年)。弟冕知医,为该书增订刊行(1805年)。

周恭

明代医家学。字寅之,号梅花主人。昆山(今属江苏)人。初习儒,隐居乡里,博览群书,能诗文,尤好方书,精通医理。甘贫乐业,以授徒鬻药为主。着《增校医史》、《医效日钞》各四卷,《事亲须知》五十卷,均佚。又将宋代张杲《医说》加以增益,编成《续医说会编》十八卷(1493年),流传于世。

周芳筠

清代医生。字书常。江西南丰人。太学生。弱冠兼习岐黄。同汉年间(1862-1874年)瘟疫流行,以妙方活人甚众,遇贫病辄施诊馈药。

周澹

南北朝北魏医家(?-419年)。京兆?(今陕西户县)人。通方术,尤善医药,曾任太医令。治太宗头风得愈,因此见宠,赐爵成德侯。谥曰恭。子驴驹,袭爵,传其医术。

周臣

明代官吏。字在山。吴县(今属江苏)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知衢州府。因患疡不能视事,乃取《颜氏家训》、《三元延寿参赞书》、《养生杂纂》、《便民图纂》等书,择卫生保健、养生医疗知识,节要取简,列育婴、饮食、起居、御情、养老等篇,编为《厚生训纂》六卷(1549年)。

周痹

病名。痹证之及于全身者。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血脉、肌肉所致。《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证见周身疼痛,上下游行,或沉重麻木,项背拘急,脉濡涩等。治宜益气和营,祛邪通痹,用蠲痹汤等方,亦可用针法及其他外治法综合治疗。

周本一

清代医家(1839-1914年)。字伯贞。四川长寿人。早年习儒,攻理学,精《易经》,曾在凤山书院主讲。中年后专攻医学,善治时病,且能立起沉疴。着《医学入门》两卷,撮古医籍之精要,贯以平生之体验,条理清晰,甚便初学。子怀璞,亦有医名。

舟楫之剂

中药学术语。又称舟楫之药。指某药在一个方剂中具有引导它药上升治疗上焦病证的作用,有如船之载物上浮,故称。如桔梗升麻之类,能引药上行达于上部病所。

州都之官

人体器官名。指膀胱。州都为水液聚集之处,膀胱具贮尿功能,故称。《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张景岳注:“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

重镇安神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安神法。指用金石质重药物治疗心神不宁的方法。多同于治疗惊狂、失眠、怔忡、心悸等症。常用药物有朱砂磁石代赭石铁落等。

重龈

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症见齿龈浮肿如附物垂痈,或龈肿如水泡口臭。多因小儿胃中有热,湿浊熏蒸所致。治宜清胃泻火杀虫,用清胃散加减。并可针刺去脓血,再以盐汤漱口。

重??

病名。即重龈,牙龈肿痛。多由胃中蕴热,上熏所致。方选清胃散泻热化浊,消肿止痛。

重阴必阳

重,重叠,亦作极。阴气重叠过盛,则向对立的阳气方面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重阴

两种属阴的性质重合于同一事物上,多表明阴寒隆盛。⑴夜半为重阴。日为阳,夜为阴,夜半为阴中之阴,故名。《灵枢·营卫生会》:“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人之体温(正常或病态)多于夜半而降。

㈡病状名。指病色之重阴。古人分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谓女子病色现于面右为重阴。属逆证(《素问·玉版论要》)。⑶脉学名。脉象之重阴。寸部属阳,尺部属阴,寸尺俱现沉涩而短之脉为重阴。《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

㈣病证名。肺、肾俱属阴,肺病传肾亦称重阴,属逆证。《素问·阴阳别论》:“肺之肾,谓之重阴……死不治。”

⑸病因病理学术语。阴寒极盛,欲向阳热转化之时,称重阴。《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重阴必阳。”

重??

病名。湿温误治的重证。《伤寒类证活人书》卷六:“(湿温)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治宜白虎苍术汤等方。参见湿温条。

重阳之人

生理学名词。指阳气偏盛之人。《灵枢·行针》:“重阳之人,??栏吒撸?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重阳必阴

阳气重叠过盛,则向对立的阴气方面转化。参重阴必阳条。

重阳

两种属阳的性质重合于同一事物上,多表明阳热亢盛。⑴日中为重阳。日为阳,夜为阴,日中为阳中之阳,故名。《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故人之体温(正常或病态)多于日中升高。

㈡病状名。指病色之重阳。古人分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谓男子病色现于面左有重阳,属逆证。⑶脉学名词。指脉象之重阳。寸部属阳,尺部属阴,寸尺俱浮滑而长之脉为重阳。《难经·二十难》:“重阳者狂。”

㈣病状名。指身热、脉盛,脉证俱属阳者为重阳。⑸示阳极转阴,热极生寒。《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重阴必阳。”

⑹重阳之人。《灵枢·行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张志聪注:“重阳之人。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阳,及心肺之脏气有余者也。”

重言

证名。又名口吃、謇吃。出《灵枢·忧恚无言》。指话语重复,期期艾艾而不能畅出,久成习惯,或出言过速所致。

重虚

①病证名。指虚证误用泻法,使虚证更虚。《灵枢·终始》:“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

②脉学名词。指虚脉重见。《素问·通评虚实论》:“脉气上虚尺虚,是为重虚。”

③司天之气虚,人与之相应的脏气也虚。《素问遗篇·刺法论》:“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药学著作。简称《政和本草》。本书是在1116年(政和6年)由北宋政府重新修订刊行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自1249年张存惠重刊此书后又增附《本草衍义》一书的内容。

重瞳子

病证名。即一目有两个瞳神。为先天性瞳神畸形,相当于今之多瞳。

重听

病证名。指听力下降,听音失真,为耳聋之轻证。多因虚火妄动及外邪壅滞经络致窍闭不通。治宜:滋阴降火,选知柏地黄丸。疏风、宣散、活络选桃红四物汤加味。

重提轻插

针刺手法名。即紧提慢按。参见该条。

重汤

治疗学名词。指一种熏蒸疗法。即隔汤。用盛药水之器皿坐放于大盆之滚汤中,使药水保持热气较久。多供洗疮疡用。

重实

①病证名。指脉症俱实。《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②实证误用补药使实证更实。《素问·八正神明论》:“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重身

即妇人怀孕。《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喑。”王冰注:“重身,谓身中有身,则怀妊者也。”

重舌痈

病名。即重舌。指舌下另生一肿物如小舌状,形红肉嫩。多因心火上炎、郁怒酒色所致。详参重舌。

重舌口疮夜啼

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小儿因患重舌、口疮而致夜啼。治重舌、口疮则夜啼自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词典》.chm chm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