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第十一篇

《中医词典》x~y在线阅读中医综合书籍在线阅读

噫嘻

经穴名。出《素问·骨空论》。别名五?l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布有第5、6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外侧支,及肋间动、静脉。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疟疾肩背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噫气

嗳气。《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证治准绳·杂病》:“噫气,《内经》所谓噫。即今所谓嗳气也。”详见该条。

噫奶

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Z乳。详该条。

噫醋

证名。指噫气吞酸。《诸病源候论·呕哕诸病》:“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治宜用半夏丸丁香散曲术丸等方。

即嗳气。《素问·脉解》:“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详见嗳气条。

《医宗说约》

综合性医书。六卷(含卷首一卷)清·蒋示吉撰于1663年。本书系摘录《内经》以降多家医书,分科整理而成。卷首证治总论,记述四诊、脉法、药性、治则;卷一-二内科杂症;卷三伤寒;卷四小儿科、妇科;卷五疡科。各科皆按疾病分类予以阐述,有论有方,流传颇广。现存数十种清刻本。

《医宗金鉴》

医学丛书。九十卷,十五种。吴谦等主编。是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刊于1742年。全书采辑自《内经》至清代诸家医书,“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见卷首奏疏)。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全书内容丰富完备,叙述较系统扼要。其中《伤寒》、《金匮》部分除对原文订正并予注释外,还征引了清以前伤寒各家的论述。各科心法要诀,以歌诀体概括疾病诸证的辨证施治,全面而系统,准确而精辟。切于实际,易学易用。本书刊行后深受读者的欢迎,流传颇广,成为学习中医的重要读物。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63年出排印本,对全书作了校勘,并改编目录,附加索引。现存内府稿本、初刻本等十余种清刻本及多种石印本、铅印本等。1979年再予校点出版。

《医宗己任篇》

医学丛书。八卷。清·杨乘六辑,王汝谦补注。谓“以天下为己任”故题名“己任编”。全书辑评四种清代医着,即高鼓峰《四明心法》(又名《医家心法》)三卷;《四明医案》一卷;以及吕用晦《东庄医案》一卷,董废翁《西塘感症》三卷。本书在评注中指出高鼓峰等三位的学术渊源宗薛己、赵献可一派,重视脏腑辨证及肾命学说,有助于领会原著精神。现存六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宗会要》

综合性医书。八卷。清·湛德芬辑。刊于1864年。作者根据自身的理解,摘取历代医书的重要内容,分类编纂而成此帙。卷一人身总论,讲述人体生理、脏腑、经络、病因、五运六气;卷二-五分述外因病症、内因病症、内科杂症、妇科、五官科及儿科疾病证治和脉法;卷六-七医论;卷八本草。选辑资料冗杂,又有归类欠妥或前后雷同者。现存二种清刻本。

《医宗撮精、折肱漫录合刊》

医学丛书。明·黄承昊辑。作者将自着《医宗撮精》(一名《医宗摘要》)、《折肱漫录》二书合辑,并加评注以阐发原意。《医宗撮精》系将薛己《内科摘要》及其所注《名医杂着》纂录编成。《折肱漫录》,详该条。

《医宗粹言》

综合性医书。十四卷。明·罗周彦撰。刊于1612年。所论多宗《内经》及张仲景、王叔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罗谦甫诸名家,选摘其精粹之言,故以《医宗粹言》为书名。前列总论,分述阴阳、脏腑、病机、伤寒、运气、摄生等内容。卷一-二元气论;卷三补订吴鹤皋《脉语》;卷四药性论;卷五-六用药准绳;卷七-十为四时方论(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五官、口齿病证),卷十一-十四为四科备录,分述妇人、小儿、外科、针灸科病证。全书不仅选辑《内经》及历代各家论述比较精当,其中亦不乏作者精辟见解。且间附图示,结构井然。现存三种明刻本、一种清抄本。

《医宗必读》

综合性医书。十卷。明·李中梓撰于1637年。作者深通《内经》,临床经验又极丰富,故撰此书以益后学。卷一医论及图说。医论共十四篇,以介绍医学源流、指导学医门径为主;图说部分根据《内经》列述人体骨度部位及脏腑、生理等。卷二为新着四言脉诀、脉法心参及色诊三篇,提纲挈领地阐述中医的脉学、诊法。卷三-四本草征要,系选录《本草纲目》部分药物的有关内容,旁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详予注释。卷五-十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33种病证的因证及治疗,并附医案。病机分析以《内经》理论为纲,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在中医门径书中卓有影响。现存三种明刻本,四十余种清刻本,多种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宗备要》

诊断学著作。三卷。清·曾鼎撰。刊于1814年,作者认为“治病定症,务在诊脉为主”,故此书着重阐述脉学。上、中卷论切脉的重要性、切脉法,并以自身体会和独到见解阐发《濒湖脉学》、《四言举要》脉学义理,确实给人以启发。下卷以问答形式论述伤寒五法大旨。现有初刊本等多种清刻本,又本书为《曾氏医书四种》中的一种。

医助教

古代医学教师名。北魏太医署中始置太医助教(第九品中),职在太医博士之下。隋唐太医署博士之下也设医助教(从九品上)。唐代太医署中还设有针助教。医助教的职品高于按摩、咒禁博士。针科助教职品则低于医助教。医助教的职责是协助医博士掌管教学工作。参见太医助教条。

《医旨绪余》

医论著作。二卷。明·孙一奎撰于万历年间。本书汇集作者学医体会与见解,并择要节录部分《内经》原文。内容杂论脉象、诊法、病机、药性及医案等共60篇,多有超人见解。其中有关咳、喘、哮等病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张仲景等医家及其著述的评价等,内容颇多可取。现有两种明刻《赤水玄珠》本。

《医苑》

医学丛书。汇订于清光绪初,汇辑者不详。包括《玉函经》、《注解胎产大通经》(梁·杨子健撰)、《秘传离娄经》(眼科著作。不着撰人)、《小儿痘疹经验良方》(清·魏君用编)、《医萃》(明·肖昂撰)、《医抄》(不着撰人,包括《玉籍方抄》、《经验方抄》)、《胤嗣录》(明·刘?`述)、《轩辕黄帝补生后嗣论》(不着撰人)共八种。

《医原》

医论著作。三卷。清·古寿棠撰。刊于1861年。共有医论二十篇,从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探求疾病之本原及治本之法。内容包括脏腑气血营卫功能,证治大要,伤寒、内、妇、儿各种证治。现有初刻本、光绪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医愈郎

古代医官名。此职由宋代翰林医愈一职演变而来。金代医愈郎隶属于太医院,官阶为从九品。元代医愈郎隶属于官医提举司,其官阶为从八品。医愈郎属于医散官。

《医医医》

医论著作。三卷。清·孟今氏撰于1902年。本书旨在阐述医治医界弊病的医法,故题名为《医医医》。作者分别指出历代统治者不重视医药,使生民涂炭;有些患者骄奢淫逸,重财轻命自食恶果;有的医生不学无术,误人性命,皆各为一弊。而作者只能医治后者。该书有颇多精辟见解。现有宣统年间铅印《三三医书》本。

《医医小草》

医论著作。清·宝辉撰于1901年。作者指出有关寒、温、疫三病的治法,金、元诸家均有所偏,乃细心体味。总括有关重点问题18条予以辨析。文字简要,说理清晰。所附《游艺志略》为作者与其师友的医理问答。此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医医病书》

医论著作。二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本书针对当时医界时弊而作。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故题名为《医医病书》。书中辨析多属内科杂证,议论诊治,语多中肯。如诊病以现症为主,治病不必拘执古方,宜针对病情而用药。原书76条,不分类。经曹炳章增补为81条,名为《增订医医病书》,并加了按语。现存石印本。

《医要集览》

医学丛书。共六种,《脉赋、脉诀、真刘三点脉诀》(原题晋·王叔和等撰)、《用药歌诀》(不着撰人)、《药性赋珍珠囊》、《伤寒活人指掌提纲》(元·吴恕撰)、《诸病论》(不着撰人)、《难经》。

《医药镜》

医学丛书。刊于1641年。系明·王肯堂《医镜》与明·蒋仪《药镜》二书之合刊本。参见各该条。现存初刻本。

医药丛书

裘庆元辑。刊于1916年。四集,11种。包括《研经言》(清·莫枚士撰)、《周氏易简方集验方》(清·周?Z辑)、《周氏集验方续编》(清·周?Z撰)、《罗谦甫治验案》、《吴鞠通先生医案》、《惜分阴轩医案》(周镇撰)、《人参考》(清·唐秉钧撰)、《知医必辨》(清·李冠仙撰)、《市隐庐医学杂着》(清·王德森撰)、《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及《白喉证治通考》(清·张采田撰)。现存初刻本。

医药博士

古代医官名。唐时地方设置的卫生官员,也称医学博士。详见该条。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综合性医书。又名《衷中参西录》。三十卷。张锡纯着。初刊于1918-1934年间,共7期(相当于七个分册)。作者学验俱丰,于近代医家中影响巨大。张氏学贯中西,在中西汇通方面贡献尤大。本书是作者多年学术经验的总结。书中结合中西医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颇多独到的见解;并制定了若干有效方剂,临床医家多所遵循。修定本的内容分为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和医案五部分,删去了某些重复和有明显错误的内容。书名“衷中参西”,以国医为体,西医为用,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但限于历史条件,也有不少片面或牵强之处。现存几种近代及1949年后的铅印本。

《医学正印种子编》

种子专着。又名《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二卷。明·皇甫嘉撰。刊于1635年。本书分男科、女科各一卷。重点论述男子生育和女子不孕的辨证和治疗。现存四种明刻本,还有清刻本和抄本。

《医学正传》

综合性医书。八卷。明·虞抟撰于1515年。此书前列“医学或问”51条,系虞氏对医学上的一些问题进行辨析,以申明前人“言不尽意之义”(见凡例)。次分述临床各科常见病证,以证分门,每门先论证,次脉法,次方治。凡所述诸证,均先立论,必以《内经》要旨为提纲。其证治则以朱丹溪学术经验为本。脉法采摭《脉经》,伤寒、内伤、小儿病分别宗法张仲景、李杲和钱乙。作者广泛参考诸家学说,结合家传和个人学术经验予以论述。虞氏对咒禁、巫术,以运气推算病期、病证和治法等均持批判态度。现存多种明刻本、日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学真传》

综合性医书。清·高士宗撰述。1699年由高氏弟子据其讲稿记录整理而成。全书共43篇,阐述病因、病理、诊治要则、用药及辨药大略。作者学验俱中,其理论宗法《内经》、《难经》与《伤寒论》又兼采诸家之长。善于辨别疑似之证,力究疾病原委,治病反对拘泥成方,论述简要切实。现存几种清刻本,上海千顷堂铅印本,又收入《医林指月》中。

《医学摘瑜》

综合性医书。二卷。清·韩永璋撰于1906年。本书摘编作者临证医案、师授家传治验,及研究古代医籍和历代医家学术经验之心得。上卷有内、妇、儿科数十条医案;下卷医论、集方、汤头歌括。本书对伤寒病证的辨析,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以及伤寒、温病治疗要领,有简要的论述。现有光绪铅印本。1918年石印本。

《医学摘粹》

医学丛书。清·庆恕撰。刊于1897年。包括《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辨》、《四诊要诀》、《杂证要法》、《本草类要》五种。现存几种清刻本及1913年铅印本。

《医学韵编》

医史著作。二卷。杨蔚编。刊于1922年。本书收集整理有关医学源流和史料。以平水韵为序编成四言歌诀,其下注明出处。但内容比较繁芜零乱,并杂有神话传奇色彩,读者应予分析。现存1922年石印本。

《医学原理》

综合性医书。

①明·汪机撰,吴勉学校。十三卷。撰年不详。作者自序称:“所论病机药性,悉本《内经》、《本草》;治方脉法,皆据名医格言”。前二卷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图论;后十一卷为各科临床,包括六淫、气血、内伤诸病、内科杂症、瘟疫、五官、口腔、外科、妇产、小儿及痘疹等病证。本书论理严谨,而渊源有自,治法规范而方药灵活。尤其推崇丹溪,故每门病证的治疗均有“丹溪活套”,选方颇广。现存明刻本。

②明·江时途撰。三十卷。书未见。

《医学易通》

内科著作。八卷。清·陈念祖等原撰,潘蔚增辑。本书选辑陈念祖《医学实在易》、黄元御《四圣心源》及《医宗金鉴》中的医论、医方而成。卷一为四诊易知;卷二-八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及幼科分类,记述各种病证证治,内容全面系统而又浅近简明。各证附有歌括,便于记诵。1923年由上海中华新教育社编辑出版石印本。

《医学一见能》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唐宗海撰于1873年。本书为医学普及读物,作者希望使读者“一见而能”,故名。卷首诊治,其余各卷为内、外、妇、儿各科病证证治及救急各方。内容以病痛部位分门,直接了当,便于不知医者查阅。书中并用歌诀的形式提示概括,易于习诵。全书论述简明,切于实用。现存清刻本、石印本。

《医学要则》

医论著作。四卷。清·沈懋言纂。成书于1743年。全书选辑《内经》及秦汉以后一些医家的有关论述加以注释。共24题,称为“二十四则”,分论《内经》医理、本草药性、脉经经络及杂病治法等。论述简要可为医学门径之参考。但内容重点不够突出,编排也欠系统。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医学心悟》

综合性医书。五卷。清·程国彭撰于1732年。卷一总术四诊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理论、法则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卷二阐述《伤寒论》的理论和证治;卷三-五分述内、外、妇产、五官等科主要病证的辨证论治,每证分别记述病原、病状、诊断和治法。全书语言精练,分类清楚,论述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有个人自拟经验效方,在临床医学门径书中很有影响。现存初刻本等几十种清刻本,多种近代石印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医学五则》

医学丛书。清·廖云溪辑。共五种医书。刊于1844年。本书博采历代医书增删而成,便于初学者习诵。包括《医门初步》,系胡公谈《医方捷径珍珠囊》的摘要;《药性简要》,是将《本草备要》注释药性部分编成歌括;《汤头歌括》;《切总伤寒》;《增补脉诀》,系在《脉诀》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现有多种清刻本。

《医学问对》

医论著作。又名《医学课儿策》。清·高鼎汾撰于1843年。全书采用问答体裁,每一问答论一病症。共15题。包括临床常见的温热、湿温、燥病、痢疾中风、虚劳、妇科等疾病,先假设若干疑问,进而运用辨证论治的准则,结合作者的经验心得,对病原、诊断、治疗处方均有明确细致的分析。特别在疑似之间类同之处尤见功力。如温、湿二症,痉、??、痫、厥四症等反复辨析,揭示其辨证要点与治疗上的不同。论述能抓住证治要点。是一本较好的参考读物。原系抄本。后收入《三三医书》。

《医学统旨》

综合性医书。八卷。明·叶文龄撰。刊于1535年。作者本着“爰辑旧闻,参之以新得,俾异同归一,繁简合中”的创作方法和目的。辑录历代医家之论述,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临床经验,编成此书。卷一论脉;卷二-四分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病证的证治,兼述妇人、小儿、疮疡、耳、鼻、喉、口齿病证等;卷五-七为治疗方剂;卷八介绍用药、药性及常用中药。切于临床实用。现存二种明刻本、二种清刻本。

医学提举司提举

元代医官名。是元代医学提举司中的最高长官。始设于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此职只设一人,官阶从五品。参见医学提举司条。

医学提举司副提举

元代医官名称之一。是元代医学提举司中之副官。始设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官阶为从六品,其职责是协助提举之工作。参见医学提举司条。

医学提举司

元代医药机构名。是元代医学教育管理的专门机关。该司在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始设,十三年罢,十四年复置。其职能是主掌考校各路医生课义,试验太医教官,校勘名医撰述的文字;辩验药材,训诲太医子弟,管理各路设立的医学提举。医学提举司秩从五品,设有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管理该机关的工作。由于元代太医院领各属医职,因而对提举司也有制约作用。另外,有些区域范围较大的路也设立医学提举司,但都是下属机构。

《医学溯源》

医史文献著作。二卷。清·程杏轩辑。刊于1826年。本书系《医述》第一、二卷。程氏选择性辑取《内经》及历代医学文献、史书等材料,从探究源流的角度对医史人物、古典医籍、阴阳生克、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等方面作了整理。内容简明,条理清晰,注明出处,便于参考。

《医学说约》

综合性医书。一卷。秋田散人撰,撰年不详。本书以论述杂症为主,首列提纲,次分风、寒、暑、湿、燥、火、脾胃、气、血、痰、虚、妇人共十二门。扼要地叙述多种常见病证的病因、脉证及治疗大法,但不介绍具体治疗方剂,后编入《三三医书》中。

《医学实在易》

综合性医书。八卷。清·陈念祖撰于1809年。全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内容,包括对脏腑、经络、四诊、运气的说明;将各种疾病按表里、寒热、虚实证予以分类,详述其证治及诸证的对症方药。文字浅近易懂,并附歌诀,易于记诵。现有二十余种清刻本、几种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学三字经》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陈念祖撰于1840年。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卷一-二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卷三-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此外,并附录脏腑图说及四诊运用。全书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为医学门径书中流传较广的一种。现存初刻本,20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学入门》

综合性医书。八卷。明·李?{编撰。刊于1575年。本书以《医经小学》为蓝本,参考诸家学说,分类编纂而成。内容包括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穴图说、经络、脏腑、诊法、针灸、本草、外感病、内伤病、内科杂病、妇人病、小儿病、外科病、各科用药及急救方等。正文为歌赋,加注文以补充说明。其中不乏作者独到见解。以其内容全面,说理甚明,一时为海内所宗。是一部较有影响的医学门径书。现存多种明刻本,多种清刻本,日本及朝鲜刻本。

《医学求是》

医论著作。二集,三卷。清·吴东?D撰于1879年。本书辑录内、儿科等病证论治30条篇,对伏暑、血症、咳嗽等杂病和时症等论述较详。书中反复论述滋阴补药误治杀人的危害,并指出了拘泥于运气学说以推算属何病、用何药之弊病。现有清末刻本和民国石印本。

《医学切要全集》

医学丛书名。六卷。清·王锡鑫等撰。刊于1847年。多为医学门径学。共六种:包括王氏所撰《医学切要》、《眼科切要》、《痘科切要》、《外科切要》、《奇方纂要》及清·黄为良撰《医学统一》。现存清刻本。

《医学切要》

综合性医书。一卷。《医学切要全集》的一种。清·王锡鑫撰于1847年。本书内有经络脉诀、药性弹词、看病歌诀、汤头诸歌。并辑录张介宾的“新方八略”,程国彭的“医门八法”。为中医入门读物。现存《医学切要全集六种》本。

《医学启源》

综合性医书。三卷。金·张元素约撰于12世纪后期。本书以《内经》理论为本,旁参各家学说,阐述手足阴阳、脏腑脉证、运气、主病、用药等多方面内容,并对某些治法多种病症和本草药性进行了广泛的论述。对病证的分析能抓住本质,而且简明扼要。选方不拘于古,分析药物的归经、效能比较清楚。现存元、明刻本。197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点校本。

《医学启蒙汇编》

综合性医书。六卷。清·翟良撰于1659年。作者摘录《内经》之精要以及历代医学文献之精华予以分门整理而成此书。卷一医学要领大纳,着重阐述医理;卷二病症歌括;卷三通用方药;卷四-五对症方;卷六本草。为学医入门读物。现存多种清刻本。

《医学妙谛》

综合性医书。三卷。清·何书田撰,撰年不详。何氏擅治内科杂症,本书论述中风、伤风、中寒、暑病等共56种病证(包括耳、鼻、口、齿病)的病因、证治,能融会诸家学说,着重介绍个人临床心得。因此可以从多处看到作者的独到见解。书中自拟经验方颇多,并将一些病症的病因、治法编为歌诀,便于读者学习。现有光绪刻本,1936年东亚书局铅印本。后编入《三三医书》中。

《医学六要》

医学丛书。十九卷。明·张三锡纂。成书于1609年。作者认为医学要旨有六个方面,即诊法、经络、病机、药性、治法、运气。遂采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历代医着与六要有关内容分别予以汇编,内容有四诊法一卷,经络考一卷、病机部二卷、本草选六卷、治法汇八卷、运气略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杂录旧文、无所折衷”。现存明刻本,日刻本。

《医学举要》

综合性医书,四卷。又名《注礼堂医学举要》。清·戴绪安辑于1886年。卷一脉学;卷二为五运六气,卷三汤头歌;卷四校补药性。其中以脉学叙述较详。唯运气病之推算,不免有些机械。现存光绪刻本。

《医学精要》

儿科著作。八卷。清·黄岩撰。约成书于1800年。卷一-五论儿科用药、诊法及灯火?鞣ǎ?并分述儿科的多种杂病;卷六-八专论痘科及麻科。本书充分发挥了作者本人的见解,并附一些验案。还摘录了历代文献中的一些资料。现存初刻本等几种清刻本,以及上海萃英书局石印本。

《医学近编》

内科著作。二十卷。清·陈治撰。约成书于1697年左右。本书为《证治大还》之一种,内容主要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病证(包括中风、类中风、类伤寒等90种),及辨证施治与方药。在论述过程中注意吸取前人经验。每种病证皆能引录各家学说,参以个人见解,予以介绍。书中并对属于瘟疫的“瘴疬”病,阐述了作者的独特见解。现有康熙贞自堂刻本。

《医学辑要》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吴?J编。本书乃作者采集并融会张石顽、沈云将、程国彭等诸家医学论述,治疗方剂等有关内容编纂而成。卷一介绍形质、神色、声气、看证诀等;卷二列述诊脉诀、死脉、妇人及幼孩脉法、诸病宜忌脉;卷三经脉心传、奇经八脉、趺阳少阴脉说;卷四为方剂、治疗八法。内容简要,切于实用,但很少发挥。后编入《三三医书》,现存三种清刻本。

《医学集成》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刘仕廉纂辑。成书于1873年。作者采集历代医家的医学论述、各科临证证治以及医案等加以分类编纂而为此书。卷一医学总论,论述阴阳、脏腑、诊法等;卷二-三介绍伤寒、瘟疫、内科杂病、妇产、小儿及疮症;卷四医案、十四经脉图及经穴歌、程钟龄医门八法等。全书分类清楚,内容精要,唯少个人发挥。现存几种清刻本。

《医学汇函》

医学全书。十三卷,并卷首一卷。明·聂尚恒撰于1616年。卷首包括历代医家传略、导引法、医学或问等论述;卷一《王叔和脉诀》;卷二《难经》;卷三-十一临证各科。分列病证、病理、治法、方剂,所采皆为历代名医名著,切合临床之论述与方治。间附聂氏治案;卷十二-十三本草,内有总论,并按病症分类论述诸药。俾临床医家有所遵循。现存三种明刻本。

《医学汇海》

综合性医书。三十六卷。清·孙德润辑撰。刊于1826年。作者以多科疾病诊治为主线,摘录历代医学典籍中的重要内容,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而成此书。卷一-二医学总论,胪列辨治大法及药味繁简等有关论述。卷三-三十五列述伤寒、内科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外科瘟疫等多种疾病的证治。每一病证介绍其脉法、总纲、病状诊断及治疗方剂;所列方剂颇多,除采摭名家方剂外,还包括民间简易治法、外治法、食疗法。并附治案。又有邪祟、奇病二类,颇多怪诞内容;卷三十六脉法综述,简要地介绍了多种脉法。现存二种清刻本。

《医学发明》

医论著作。一卷。金·李杲撰(一本误作元·朱震亨撰),撰年不详。书中包括: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本草十剂、中风同从高坠下、呕咳气喘、饮食劳倦论、四时用药加减法等20余篇有关内科杂病及用药法则的论文。在这些论文中,包含着不少超越前人的学术见解。尤其是结合辨证治疗进一步阐发了作者所倡导的“脾胃论”思想。现有明刻本、清刻本《济生拔萃》及《医统正脉》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学读书记》

医论著作。三卷,续记一卷。清·尤怡撰于1729年。本书为读书证治心得杂记,每条标明分题,征引古代文献中有关内容,作扼要的辨析,或予以评述和考证。作为读书心得,所论博杂,并无分类,但不乏个人创见,细心玩味,每获启发。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医学粹精》

医学丛书。又名《医家秘奥》。清·陈嘉?l辑。刊于1749年。包括《脉法解》、《慎斋三书》、《查了吾正阳篇选录》、《慎柔五书》、《陈氏笔谈》共五种。现存四种清刻本及上海萃英书局石印本。

《医学从丛录》

书名。八卷。清·陈念祖编撰(初撰时曾托名叶桂,后收回用其本名)。刊于1820年。作者“就世俗之供奉者,采其名言,录其方治”,编成此书。故以“从丛录”为书名。本书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妇科。每类以病种列为纲目,先概述病理、病原及诊治要旨;次为脉诊;后为列方药。作者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加以阐述,较切于临床实用。现存20余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学传心录》

综合性医书。不分卷,清代道光年间作品,原封面题有“上海刘一仁”五字,或谓此书可能出于刘氏手笔。全书内容包括学医的方法、诊脉、辨证施治、用药及某些常用方剂的加减法,并简要分析多种内科杂病和一些妇产科病证的病因、病证和治疗方法,是一部学医的门径书。原系抄本,1958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校订本。

《医学传灯》

内科著作。二卷。清·陈德求撰。刊于1700年。本书论述33种常见内科杂病的证治,综合历代名著名医家的卓越见解,融会其学术经验,结合作者个人临床心得,有论有方,切于临床实用。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医学初阶》

医学丛书名。清·严岳莲辑。刊于1908年。包括《本经逢原》、《伤寒论浅注方论合编》、《金匮要略浅注方论合编》、《温病条辨》四种。各详专条。现存光绪年间刻本。

医学博士

古代医官职名。此为唐代地方卫生官员,又称医药博士,早在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置医学,有医药博士及学生。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改医药博士为医学博士;诸州置助教。”医学博士的职品高低与州府的大小有关:大都督府设一人,从八品上;中、小都督府各一人,皆正九品上。上、中、下州各一人,皆从九品下。医学博士的职责是负责各辖区之医疗、巡疗和推广本草、药方等普及工作。唐时地方的医学博士时置时废。其与太医署中之博士称谓及职品都有一定区别。太医署中之博士名曰医博士,一般为正八品上,主管太医署中医学教育。

《医学辨正》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张学醇撰。刊于1896年。作者勇于创新,鄙弃墨守,认为“确有所见,虽经文可易也”。所以本书充分阐发己见,提出与前人不同的见解,以辨析纠正医籍中的沿误,故题名《医学辨正》。内容有医论、本草选释、按症列方等项。现有几种清刻本。

《医学便览》

①医学丛书名。清·栗山痴叟辑。刊于1868年。共七种。内容为《伤寒读本》、《金匮读本》、《医学三字经》、《十二经脉歌》、《指南摘要》、《医学实在易》、《本草求真》。现存同治七年作者自刻本。

②综合性医书。六卷。清·刘福庆撰。未竟而卒,其子刘莹续成。主要纂辑历代医着方论等。

《医学编》

综合性医书。二卷。清·曾懿撰。刊于1906年。作者鉴于当时世医对伤寒、温病分辨不清,以致误治甚多,故着重将伤寒、温病的病情及治法予以明辨。卷一伤寒、温病证治,主要参考《伤寒论》和《温病条辨》。卷二为内科杂症、五官科、妇、儿、外科等多种病证治法,并集有作者验方、古方、时方,及民间简易方。本书现有清光绪刻本,后本书收入《古欢室医书三种》中。

《医学白话》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洪寿曼编。于1907年。本书内容采自前人医着,用白话的形式予以阐述。为初学者入门读物。卷一脏腑功能、四诊、治法;卷二-四内伤、外感、妇、儿多科病症,附录杂病简验方。全书文字浅近并吸取了西洋医学、解剖学的知识,对脏腑部位功能采用图表中外对照介绍。对中西医汇通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存几种石印本。

《医心方》

综合性医着。三十卷。日本·丹波康赖撰于982年。本书辑录整理了我国唐代以前多种医书而成。内容包括医学理论及各科临床。卷一治病大体及服药法、合药法等;卷二针灸孔穴;卷三-十四内科杂病及六淫、时行诸病;卷十五-十七疽、疗肿等外科病证;卷十八汤、火、金、木及虫兽所伤;卷十九-二十服石;卷二十-二十三妇产病;卷二十四占候;卷二十五小儿病;卷二十六延年、断谷诸术;卷二十七养生导引;卷二十八房内;卷二十九饮食禁忌;卷三十食疗本草(150余种)。书中每条文字均记明出处,俾读者可以查证,因此文献价值很高。有许多唐以前已经亡佚的典籍却能从《医心方》中辑出。全书征引资料比较丰富,是研究唐代以前我国医学文献的重要著作。其中丹波氏所附按语亦较精采。但书中也杂有一些糟粕内容。现有日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医效秘传》

伤寒温病著作。三卷。原题清·叶桂述,吴金寿校。本书或有人认为是托名的著作。刊于1831年。前二卷以辨析伤寒及伤寒诸证为主,兼论多种温病,俾伤寒温病之辨当有所遵循。并补入《温热论》;卷三列述阴阳升降之理,切脉审证之要;书末附方80首。全书论述较简明,亦颇实用。现存多种清刻本,本书曾附刊于《三家医案合刻》中,1949年后有单行排印本。

医效郎

古代医官名。属于医散官。始设于金代,此职是在宋代翰林医效一职之基础上发展而来。金代医效郎官阶为正九品,元代医效郎官阶为正八品。在金代该职隶属于太医院,元代隶属于医官提举司。

《医暇卮言》

医论著作。二卷。清·程林撰。刊于1677年。此书杂录各有关医药典故,并予述说,演成此帙。在杂谈自然、物理现象及释医中,虽然搜集了较多放失旧闻,但也掺杂了一些糟粕性内容。现有清抄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医悟》

综合性医书。十二卷。清·马冠群撰于1893年。作者荟辑《内经》及历代医书之精要部分,按传统理论予以归纳分类,再结合个人经验整理而成。此书内容分述望、闻、问、切四诊,杂病、伤寒、妇科、外科病证治,集方等类。作者对所引古典医籍中某些纰谬论述有所改正,反映出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学术见解。于外科证治杂方中,颇多家传方及自制验方。现存初刻本及光绪刻本。

《医说》

医史著作。十卷。宋·张杲撰。刊于1224年。本书广泛集录南宋以前的各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分为历代医家、医书、本草、针灸、诊法以及多种病证、养生、修养调摄等共49类。各类史料注明出处,内容丰富,采摭颇广,但也不无芜杂之弊。现存一种宋刻本,十一种明刻本等。

《医述》

医学丛书。十六卷。清·程文囿辑。刊于1826年。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此书。除引原文外,并附记出处,但不加任何按语。卷一-二《医学溯源》;卷三《伤寒提钩》;卷四《伤寒析疑》;卷五-十二《杂证汇参》;卷十三《女科原旨》;卷十四《幼科集要》、卷十五《痘疹精华》;卷十六《方药备考》。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而又颇具文献价值的参考书。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事问答》

医论著作。一卷。日本·今村了庵撰于1864年。本书是以问答体裁论述有关汉医与西洋医学学术观点评价的医论著作。其观点有其局限片面性,如作者视中国秦、汉以前的医学如“法律之不可犯”,而对西医则认为只可用于外治,不能施于内治等。现存1865年刻本。

《医事启源》

医史著作。一卷。日本·今村了庵撰于1862年。主要介绍各种医学发明的起源历史。时值西洋医学开始在日本盛行,作者为了尊崇和提倡汉医而编写此书。书中特别提出西医的某些先进方法是导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其中包括解剖、化学制药(汞剂、制炼)、麻醉(蒙汗)、导尿、灌肠(唧简)引痘、刺络、酒剂等共二十事,提供了较重要的史料。但作者过于笃信中国古代医籍,也有一定的尊古、保守色彩。现存初刻本,《皇汉医学丛书》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事

医政名词。

①泛指医药卫生事业。如通常讲的医事制度,即是指医务界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措施等。

②古代通常指医疗事务。《周礼·天官冢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医师

古代医者职位名。周代掌管医药行政及医疗工作的最高长官。《周礼·天官》载:“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北周、隋唐太医署中亦设有医师,隋唐时其职位在博士、助教之下,而在医工、医生之上。《旧唐书》载:“凡医师、医工、医正疗人疾病,以其全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他们都是负责医疗实习工作的。后世所称医师,与古代已不同。

医痊郎

金、元时期医官名。此职由宋代翰林医痊演变而来。金时,此职隶属于太医院,官阶为从九品。元时,此职隶属于官医提举司,官阶为从八品,医痊郎属医散官。

《医权初编》

医论、医案著作。二卷。清·王三尊撰于1721年。上卷医论55条。下卷医案78则。作者认为“古人创立方书,无非为后人入道之门”,临床所见病情交错,医治应随机应变。医论中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广论辨证施治、各家治法和用药方剂。其治病强调直治病本,却不拘于成方。医案多系外感、时疫,案语简要。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医?l

春秋时期秦国名医。甚精于外科,适有张子求疗背疾,?l以外科手术疗之而愈。?l且曾为宣王割痤,为惠王疗,皆获愈,反映当时之外科水平。

《医门要诀》

综合性医书。清·王泰林撰。原系抄本。经周小农整理校正刊行。本书概述中医临证辨证论治常法,内科杂病、妇科病的辨证论治十分严谨。详辨各证寒热、虚实,注重气机升降在机体的重要作用。内容简要,颇有见解。1949年后经北京中医学院整理,改名为《医学刍言》(中医临证指要),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医门法律》

综合性医书。六卷(一作十二卷)。清·喻昌撰于1658年。本书结合临床病证,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即所谓“法”),并明确指出一般医生在辨证治疗上易犯之错误,提示禁例(即所谓“律”),故以“法律”为其书名。卷一阐发四诊之法律和《内经》、《伤寒论》证治法则;卷二-六以风、寒、暑、湿、燥、火及杂证分门论述各类疾病的证治。每门先列“论”,分析每一病证的病因、病理;次为“法”,再为“律”。论述透彻,不落窠臼。其中如大气、秋燥诸论均有创见。现存初刻本等数十种清刻本、石印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

综合性医书。八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明太医院原本,罗必炜参订。卷首脉学《四言举要》;卷一五诸品药性及常用医药;卷六为伤寒及暑、湿、疟、痢等病证治;卷七分述咳嗽、霍乱水肿、宿食、妇人、小儿各类病证及治疗;卷八药性赋及诸品药性赋;卷末论用药、汤散方剂等。现存多种清刻本。

《医门补要》

综合性医书。三卷。清·赵濂撰于1883年。上、中二卷为医法补要,论述内、外科等多种病证的证候、治法和方药。下卷为见症实录,记载治案196条,反映了作者各科的临床经验。赵氏在治法上敢于创新,对外科杂证的手术治疗、外治和民间效方都比较重视。书末附载《先哲察生死秘法》等三篇。全书内容简要,切于实用。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门棒喝》

医论著作。四卷。清·章楠撰于1825年。收章氏“天气阴阳论”、“太极五行发挥”等30余篇论文。杂论医学理论、诊法及内、儿等科疾病的证治,并附医案。文中不仅从正面阐述原理,而且评论诸家流弊,犹当头一棒以警当世。且能结合临床经验加以说明。学术上推崇叶天士。对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诸家亦能择善而从。在温病的辨证施治方面有不少新的见解和发挥。此书另有一种刊本,将医论部分为初集,将其《伤寒论本旨》九卷为二集。现存多种清刻本。

《医略十三篇》

综合性医书。十四卷。清·蒋宝素撰。刊于1840年。本书为作者所撰的《医略》(共八十七卷)中的六淫门,计十三卷,并附方一卷。书中对风、寒、暑、湿、燥、火及疟、痢、零乱、瘴气等邪气所致疾病的病因、病证和辨证治疗分别作了简要论述,并附医案。现有二种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医略稿》

综合性医书。六十七卷。清·蒋宝素撰。刊于1850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医略》八十七卷(每卷各论1病)旧稿中的大部分,因余卷散失,故仅刊六十七卷。此书论述内科疾病67种,很少个人的见解,偏重于引录历代著名医家的有关论述,具有资料汇编性质。现存三种清刻本。本书的前十三卷《医略十三篇》作为单行本并存行世。

《医略》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钱一桂撰于1818年。本书纂述《内经》、《难经》及历代诸家医书之要妙,以“改古今之同异,辨议论之经验,分诊治之优劣”(见凡例)。卷一脉法、治则及杂论,在汇集前人论述精要之同时,阐发了个人的见解。卷二内科、妇科主要疾病诊治,重点阐述病因、病理和辨证;卷三为五脏六腑考、十二经并奇经八脉考;卷四经验简易方。全书纲目清晰,论述简明。现存初刻本及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医林纂要探源》

综合性医书。十卷。清·汪绂辑于1758年。作者集诸家医书分类编辑而成。卷一医源,共47条,阐述阴阳五行、脏腑部位功能、脉象;卷二-三分析药性180余味;卷四-十选辑方剂630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方居多。全书资料比较丰富,条理清晰。然终属述而不作,无多创见。现存五种清刻本。

《医林指月》

医学丛书。清·王琦辑。刊于1767年。共辑集宋、元、明、清时医着十二种(另附一种)。计有《医学真传》、《质疑录》、《医家心法》、《易氏医案》、《芷园臆草存案》、《伤寒金镜录》、《?^疟论疏》、(附《?^疟疏方》)、《达生篇》、《扁鹊心书》、《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学古诊则》。每书后均附王琦跋文,简述作者生平及医着内容。现存多种清刻本。

《医林绳墨》

综合性医书。八卷。明·方隅编集,方谷校正。刊于1584年。本书论述多种常见病证,包括中风、伤寒、疟、痢、痰、喘等内科病,以及一些妇科、外科、五官口舌病证等。编写的特点以医论为主,辨证求因,随证处方。其理论宗《内经》、仲景学说,参考金元诸家之论,结合己见。对于前人论述病症方论不齐的情况,予以参酌补充。本书内容原系方谷为学生讲学之教案,经其子方隅整理后再由方谷校正并加按语予以刊行。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清刻本。

《医林改错》

医论著作。二卷。清·王清任撰于1830年。作者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数十年坚持对人体结构进行观察研究,并亲自去坟地、刑场观察尸体脏器,从而写成此书。上卷以论脏腑为主,其所绘改正脏腑图及对脏腑的见解,纠正了前人脏腑论述方面的一些错误。但书中对人体结构的记述还存在着主观臆测或不恰当之处;下卷以论半身不遂证治为主,对血瘀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诸方,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现存初刻本等几十种清刻本、石印本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词典》.chm chm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