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第一篇
脉学著作。四卷。明·卢之颐撰。撰年不详。作者采辑《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书有关脉学理论加以归纳整理,又参以己见荟萃成编。全书共40则,阐述脉义、脉法、生理脉象及病理脉象、经络、经穴等内容。原书略有残缺、重复或引文错误等情况。1765年由王琦予以考订刊印。卢氏有一定的崇古思想,故书内反映后世脉学的发展和变化甚少。现存清刻本,又收《医林指月》中。
腧穴。出《素问·生气通天论》。见腧穴条①。
针刺疗法之一。即水针疗法。见该条。
利用光辐射能作用于穴位以治病的方法。《黄帝虾蟆经》中曾有以阳燧来点艾施灸的记载。南宋洪迈《夷坚志》丁卷,记有在腹部铺艾于日光下照射的灸法。近代有以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照射穴位以治病。
针灸临床诊断方法之一。指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在经络穴位上按压或滑动,以发现压痛、凹陷或结节等现象,并依据经络学说进行分析,从而诊断疾患的一种方法。
从皮肤电现象研究穴位的特性。一种是在有外加电流情况下测定皮肤电阻变化;一种是在没有外加电流情况下从皮肤导出电流,测定电位变化。皮肤电阻测定多采用经穴测定仪进行,将一些电阻低而导电量较高的点称为“良导点”,其位置多数与穴位相符。皮肤电位测定,发现一些电位较高的点与内脏功能有一定关系,被称为“皮肤活动点”,其数量较穴位多,有的点与穴位相符。从测定结果看,全身皮肤电位有从四肢向头面逐渐增高而电阻逐渐减低的趋势,面部为电位较高或电阻较低的部位。从导电量的高低可分析各经气血的盛衰现象。参见经穴测定条。
利用磁性物体作用于穴位以治病的方法。《素问玄机原病式》有“含浸针砂酒,以磁石附耳”治疗耳聋;《济生方》有用鸣聋散(磁石、穿山甲)塞耳,口含生铁,治疗暴聋和耳鸣等记载。现临床所用主要有静磁法、动磁法、电磁法等。静磁法磁场恒定以贴敷为主;动磁法磁场强度和方向随时变化,须旋动;电磁法主要应用电磁治疗机所产生的低频交变磁场进行治疗。所用磁性材料有铈钴铜合金、钐钴合金、钡铁氧体、锶铁氧体、铝镍钴磁钢等。一般所用磁场强度为100-4000高斯。贴敷法即将磁体贴敷或固定在穴位上,多用于高血压、扭伤、腱鞘囊肿等。旋转法即将旋磁机对准穴位进行治疗或将磁体置于穴位表面摩擦转动,多用于头痛、带状疱疹等。电磁法即选择合适的磁头置于穴位上,多用于支气管炎、肺炎、腰肌劳损、关节炎等。对有磁疗过敏或头晕、恶心、乏力、嗜睡、失眠等副作用严重者停用。孕妇下腹部、婴幼儿及严重心脏病人的心前区均禁用。
借助于发射声能的音头将一定强度的高频声能透入穴位的治疗方法。其剂量可根据音头与穴位的间距以及调节强度和作用时间来控制。
腧穴。见该条①。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据八卦配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而予命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风廓。”参见该条。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用八卦配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而命名的。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风廓。详见该条。
①顺也。《灵枢·周痹》:“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②八卦之一。见《灵枢·九宫八风》。
证名。出《素问·五脏生成篇》。
①指目暴盲。
②指目眩动不明。
证名。徇蒙,突然目眩而视物不清;招尤,头部掉摇不定。《素问·五脏生成》:“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王冰注:“徇,疾也;蒙,不明也。言目暴疾而不明也。招尤,谓摇掉不定。尤,甚也。”
名词。指经期。见《赤水玄珠》。
经穴别名。出《医学纲目》。即天枢。参见该条。
证名,亦作捻衣摸床。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多见邪盛正虚、持续高热或元气将脱的危重病证。患者两手不自主地抚捻衣被或以手循摸床沿,多与撮空捻线症候并见。是疾病危重的象征。
针灸取穴法之一。指本经罹病即在本经的循行路线上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本经选穴法。本法沿自《内经》“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并为后世医家所重视。《针灸问对》:“病随经所在,穴随经所取,庶得随时应变之理。”又《医学入门》:“因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者最为要诀。”一般分循经远取和循经近取两种。远取者以头面躯干部疾患选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本经穴位,如阳明头痛取合谷,胃脘疼痛取足三里,近取者以选取病所较近的本经穴位,如肝区疼痛取章门,鼻塞不闻取迎香等。
针灸经脉专书。二卷。约成书于17世纪初(明末)。撰人佚名。这是一部专论经脉流注的书,对于经脉的流注与路线、经穴的位置与主病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证,并附人体脏腑内景图。现有1955年群联出版社的影印本。
针刺行气法之一。即接经行气法。参见该条。
指沿经络路线出现的一些特殊感觉传导现象。参见经络现象条。
亦作巡经传。指伤寒病顺着六经的次序传变。见《东垣十书》、《医学心悟》等书。六经的传变规律,一般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太阳病不愈,或传阳明,或传少阳;如病邪较重,正气不足,更可进一步传入太阴、少阴,以至厥阴,称循经传。参传经条。
①经外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长谷。见该条。
②经穴别名。即天枢。参见该条。
经外穴别名。出《针灸集成》。即长谷。参见该条。
针刺辅助手法名。指入针后用手指于针刺穴位所在之经络上下推循以促使得气的方法。《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穴部分经络之处,用手指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针灸问对》:“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本法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扪而循之。”
病因病理学术语。见《此事难知》。伤寒由太阳经直接传厥阴经,称巡经得度传。因其他阴经不上头部,只有厥阴肝经和督脉上行,与足太阳经交于巅顶百会穴之敌。
见《此事难知》。即循经传。详该条。
证名。即一般的口渴。为与消渴区别,故称寻常渴。《证治准绳·杂病》:“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主。”详渴条。
切脉指法。诊脉时指力不轻不重,左右推寻,诊察脉象。《诊家枢要》:“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参举、按、寻条。
中医眼科外治方法名称。系指用药物煎水,用其蒸腾之热气熏治眼疾的方法。见《秘传眼科龙木论》。本法适用于眼部干涩、痒、痛诸证。
解剖结构名。指脉管。《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详该条。
医论著作。《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之一。八卷。清·唐容川撰。刊于1884年。卷一为血证总论;卷二-六对血上干、血外渗、血下泄、血中瘀证及失血兼见诸证的170余种血证的辨证治疗作了较详细的探讨;个中有不少新的见解,能给人以启迪。卷七-八为方论,共收200余方。本书论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现存清刻本、石印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1949年后有单行排印本。
病证名。即内蒸。为五蒸之一。《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内蒸,亦名血蒸。”详内蒸条。又为二十三蒸之一。《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血蒸,发焦。”以“发为血之余”,血热则发焦。
病名。出《皇汉医学·产科发蒙》。即儿枕痛。详参该条。
生理名词。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子宫。详见详该条。
病证名。因血瘀所致的腰痛。见《医学入门》卷四。又名沥血腰痛。详该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张氏医通》卷八:“睥内之肉,紫瘀浮泛,甚则如细泡无数,相连成片。盖睥血滞又不忌火毒燥腻,致积而不散,或碎睥出血冒风所致,宜活血为主,并用开导。”与睑停瘀血相类。宜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之。
病名。见《医学入门·怪疾》。由风热内扰血分,致遍身忽然肉疼如锥,既痒且痛,不能饮食。若不速治,溃而脓出。治以赤皮葱烧灰,淋洗;吃豆豉汤数盏。肉起疙瘩如锥,疼痛为火盛,痒甚为风盛。
证名。血失常道从上窍溢出。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多因血热妄行而上溢。《原病式·热类》:“血溢者,上出也。心养于血,故热甚则血有余而妄行。”《证治准绳·杂病》:“一应血上溢之证,苟非脾虚泄泻,羸瘦不禁者,皆当以大黄醋制,和生地黄汁及桃仁泥、牡丹皮之属,外入血分,使血下行,以转逆而为顺。”参见吐血、呕血、鼻衄各条。《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诸血溢者,由热乘于血气也。血得热则流溢,随气而上。自鼻出者为鼽衄。从口出者多则为吐血;少则为唾血。若流溢渗入大肠而下者。则为便血。渗于小肠而下者,为溺血。又有血从耳目牙缝龈舌诸窍等出者,是血随经络虚处著溢,自皮孔中出也。”详小儿大衄、小儿吐血、九道出血、大便下血、小儿溺血、舌衄条。
病名。因瘀血停滞胸膈所致的噎膈证。《医方考》卷三:“血噎膈者,或因跌扑,或因大怒,血积胸膈,久久凝结,令人妨碍饮食,得热则宽,得寒则痛是也。”又名血膈。参见该条。
病证名。因血虚筋脉失养所致的腰痛。《证治要诀·诸痛门》:“妇人血过多,及素患血虚致腰痛者,当益其血。”用四物汤加减。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血虚眩晕》。又称血虚眩运。详该条。
病因病理学名词。指由失血、贫血或肝血不足而内生的风证。参虚风内动条。
病证名。难产证型之一。《傅青主女科》下卷:“妊娠有腹痛数日,不能生产,人皆曰气虚力弱,不能送子出产门。谁知是血虚胶滞,胞中无血,儿难转身乎。夫胎之成,成于肾脏之精;而胎之养,养于五脏六腑之血。故血旺则子易生,血衰则子难产。所以临产之前,宜用补血之药,补血而血不能遂生,必更兼补气以生之。然不可纯补其气也,恐阳过于旺,则血仍不足。偏胜之害,必有升而无降,亦难产之渐也,防微杜渐,其惟气血兼补乎,使气血并旺,则气能推送,而血足以济之,是汪洋之中自不难转身也,又何有胶滞之患乎。方用送子丹(生黄芪一两,当归一两,麦冬一两,熟地五钱,川芎三钱)。”《妇科经验良方》亦曰:“血虚则子宫濡润不足,不能滑利故难产,宜大补气血,儿易转动,自然降生。”
病证名。因血虚而致的烦躁。《脾胃论》:“如发热恶热,烦躁,大渴不止,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者,……此血虚发躁。”治用当归补血汤。
病证名。因血虚所致的耳鸣。《诸病源候论·耳鸣候》:“血气虚损,宗脉不足,病苦耳鸣嘈嘈。”《杂病源流犀烛·耳病源流》:“耳鸣脉数,黑瘦人属血虚。”治宜养血调肝,用四物汤加减。参见耳鸣条。
病名。指因血虚所引起的耳聋。初起听音不真,久则耳鸣耳聋,目眩头晕、脉细数。治宜补血益气。方可选用四物汤等加减。参见耳聋条。
病证名。指体内血液亏虚不足。《素问·举痛论》:“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多因失血过多,思虑过度,或脏腑虚损,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面白无华,唇舌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等症。治宜补血为主,或补血益气。方用四物汤或归脾汤。
名词。出《产宝》。即月经。详该条。
病证名。因瘀血所致的心痛。《证治汇补·心痛章》:“血痛,若跌扑损伤或平日喜爱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时痛时止,或饮汤水下咽即呃。痛时从上而下自闻唧唧有声,搔抓无措,眠卧不稳,心下如刮,上连胸臆。乃积血不消,为火所载,非虫症也。又有妇人经行未尽,偶触恚怒,气郁不行,血亦留积,上攻心痛而成薄厥者,轻则开导,重则攻下。”其特点为“痛有定处而不移,转侧若刀锥之刺”(《医学心悟·心痛》)。“脉浮沉俱涩,其痛如刺,不可按扪,或寒热往来,大便黑”(《医学从众录·心痛》)。治宜活血止痛,失笑散主之。《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曰血,脉必涩,壮盛人宜下,宜代抵当汤;虚弱人须补而带行,宜四物汤加桃仁、穿山甲、肉桂心、蓬术、降香。”参见心痛、瘀血胃脘痛条。
证名。大小便下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血泄,热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详见便血、尿血条。
五陷之一。《痘疹精详》:“血陷之证,与紫陷相似,须要详辨。血陷透顶通红,不带紫色。紫陷属血热必气粗,身热,口渴,烦躁,治宜凉血为主;血陷属气虚,气弱不能统血,故血僭居气位,痘也红而陷也,见症必气缓身凉,不烦不渴,治以补气为主,断不可投凉血之剂也。”
经外穴名。所指有二:
①出《针灸集成》。即百虫窠。见该条。
②《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委中者,血郄也。”即委中。参见该条。
眼科病证名。指失血过多所致的目病。目为肝之窍,《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失血过多,目失濡养,故发为病。《原机启微》:“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之过多者,皆能病焉。其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视,羞明瘾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因为酸疼。”宜结合全身病情,辨证论治。
病证名。菀同郁。指血液郁积。《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