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河:关于中药资源的基本形势、科学保护与

  再调查的几点看法

  中药资源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物质基础。但是,不断扩张的中药开发与应用给中药资源保护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也为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近年来,中药资源再调查与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政府有关部门也予以高度重视,并已着手开展前期论证工作。笔者就我国中药资源的基本形势以及科学利用、保护与再调查的意义和策略,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1我国中药资源的基本形势和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于20世纪60,70,80年代先后进行3次大规模中药资源普查。最近也是规模最大的中药资源普查始于1983年,结果显示,我国药用动植物有12610种,其中药用植物11020种,药用动物1590种;列入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161种,列入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168种。如今20年又过去了,我国中药资源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品种数是增加还是减少了?珍稀药用动植物的濒危程度是缓解了还是加剧了?

  笔者认为,影响中药资源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开发利用程度,物种繁殖能力,栖息地变化等。对于野生药用动植物,一方面由于中药产业化急剧发展,野生资源遭受了掠夺式采挖和捕猎,资源贮量进一步缩减;但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物种栖息地不断改善,野生资源的天然新能力也明显提高。因此,自上次大普查以来,我国中药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蕴藏量,有增也有减,但总体来讲是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概言之:“环境改善,资源恢复,濒危物种有增有减“。是因为:①国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大大改善药用动植物的栖息地,有力地促进了野生资源的天然更新。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广大农牧地区采取刀耕火种、毁林开荒、围海造田、过度放牧等落后生产生活方式,使植被和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一些药用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也遭到空前的破坏。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药资源的野生品种和蕴藏量已跌至最低谷。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和人民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日益重视,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不仅大大促进了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而且为中药资源的新生、恢复与保护提供了历史契机,营造了天然蕴床。随着森林、草地植被和动植物栖息地的恢复,中药资源也因此得到空前的恢复。如原来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的长江中上游流域,现在又重现“秀美山川”;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的华北、西北部分草原又逐渐洋溢着绿色生机,甘草麻黄等中药资源恢复较快。②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或间接为中药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生产生活的传统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涌向工厂,其生产生活不再依赖或依靠于长期生养他们的土地,使早已不堪重负的农村土地、生物、生态等自然资源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药用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因此得到了自然的恢复和保护。③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为中药材种养殖与中药资源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特别是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基地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引导和扶持,一些名贵中药材的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部分中药材长期紧缺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如梅花鹿、马鹿、熊胆蛤蚧人参三七天麻黄连杜仲厚朴黄柏茯苓石斛灵芝等。④有关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以及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支起了一张张保护大伞。虎骨豹骨犀角等不再许可药用,已从中药名单中消失。国人生物生态保护意识日益加强,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提供了难得的人文基础和法律保障。

  但是,不可否认,别品种仍将长期处于资源紧缺、濒危甚至灭绝状态,如冬虫夏草铁皮石斛、雪莲等。有些常用中药材人工虽已繁殖成功,但其野生物种极度濒危甚至灭绝,如人参三七天麻等,这为今后药用动植物的品种选育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损失。

  2全国中药资源再普查的意义与重点

  距上次大普查(1983年)20年过去了,有无必要开展新一轮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如何开展?笔者认为,开展中药资源调查,摸清家底,制订科学规划,对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对国家社会、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当今我国的社会经济已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革,传统的中药资源普查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也难以承受传统式中药普查的耗费,今后普查的模式和策略不能沿袭传统和常规,应有所创新、突出重点。

  笔者认为,补缺查新、摸清家底,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应是今后中药资源普查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回顾性分析+重点考察+前瞻性研究,将是今后中药资源普查的基本方式。重点考察就是要实地抽查“重点品种”、“重点地域”、“重点时期”的中药资源变化情况。同时要充分利用植物学界和动物学界近年来在动植物区系和生物多样性调研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果。重点考察内容和范围可理出如下几大线条:①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品种及其栖息地调查:可选取30~50种,如冬虫夏草穿山甲、林蛙、麝类、熊类、塞加羚羊蛤蚧乌梢蛇七叶一枝花、延龄草、桃儿七、软紫草羌活阿魏猪苓肉苁蓉锁阳云连、雅连、金钗石斛川贝母、暗紫贝母红豆杉、贯叶连翘等。②大宗栽培或饲养中药材的种质资源调查:可选取100种常用栽培中药材,如人参、地黄川芎附子麦冬砂仁白术白芷白芍等。③生态环境变化显著的地区中药资源调查:一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地区,如西北、华北等荒漠化日趋严重的地区,中药资源有可能继续锐减,濒危或灭绝种类有增加的可能;二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地区,如长江中上游特别是横断山脉地区的高山,其药用植物资源恢复较快;三是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故的地区,如三峡库区、大兴安岭(火灾)过火区等。④江河湖海水生或湿生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这些地区的中药资源调查一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工业超速度发展,污水污物超标准排放严重,江河湖海水体治理严重滞后,水生药用物种资源严重衰退。

  3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医疗价值与保护生物学意义

  中药资源保护途径和方式有很多,笔者仅就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医疗价值与保护生物学意义,提出一些有关中药资源保护的不同看法。原国家医药管理局于1987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收载药用动植物76种,其中I级保护有4种,均为动物类;Ⅱ级保护有27种,前14种也均为动物类;Ⅲ级保护有45种,均为植物类。可见野生药用动物的濒危程度更严重,保护更为迫切。本节将着重谈谈野生药用动物的保护问题。

  动物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一些以动物药为主药的中成药驰名海内外。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不少动物药资源处于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多年来,通过实施开发代用品、加大繁殖力度或禁止使用等对策和措施,对保护珍稀濒危动物资源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尚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珍稀动物药资源的濒危局面,甚至出现了越名贵越珍稀越濒危的恶性循环。动物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不仅攸关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而且系关全球和区域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计。那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珍稀动物药资源?笔者认为,在繁育技术尚不能完全攻克的情况下,解决珍稀动物药资源濒危问题的关键是“科学”利用,而“科学”利用的关键就是要从认识上改变人们对动物药的传统观念和盲目信赖,科学、客观地评价动物药的生物活性和医疗价值及与其他类似药物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呼声愈来愈高和医药保健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形势下,废用珍稀动物药的必要性与意义,从而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珍稀濒危动物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问题。

  笔者认为,动物人药,绝数是基于其独特疗效,是中药的瑰宝,并且世代相传,但不可否认,有的是源自古人对动物的崇拜和迷信,有的是出于猎奇,有的基于物种习性与属性的“取类比象”,有的是缘于“吃什么补什么”的中医医疗和食疗理念,等等。但是,珍稀动物药的真正的医药价值如何?迄今为止,大部分动物药的药效尚无充分的药理和临床试验证据支持。因此,走出对动物药药效认识的误区,去伪存真、优胜劣汰,将是科学利用与保护珍稀濒危动物药资源的重要基础和关键。那么,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动物药的药效呢?

  笔者认为,临床上普遍倡导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试验模式可以用于动物药的药理活性评价。药理试验既要有西药作对照,还要选功用相同或相似的非濒危中药作对照。如果珍稀动物药药效作用不确切,或者不及对照西药或中药,则直接撤消该动物的入药,没有利用价值和市场,其资源很快自然恢复,濒危警报将自动解除;如果珍稀动物药药效作用确切,但与对照西药或中药相当,则建议以相应的西药或中药取代该动物药,同样若没有市场或市场缩减了,其资源将逐步恢复,濒危警报将逐步解除;如果珍稀动物药药效作用明显优于对照西药或中药,则建议加大繁殖力度,大力发展该动物药生产。

  诚然,现阶段的药理试验模型和指标可能难以客观、准确、完整地表达供试中药的功效和特点,但多模型多手段多指标总是能够揭示一些作用和差异的。如评价珍稀名贵中药冬虫夏草的功效,可以选黄芪(与冬虫夏草功效相同或相似)作对照药,还可将之与冬虫夏草菌丝体(人工培养)、凉山虫草(近缘品种)、北虫草(近缘品种)等进行比较。如果黄芪与冬虫夏草相当,甚至优于冬虫夏草,那么可以考虑以黄芪替代冬虫夏草,这样既保护了冬虫夏草野生资源,也不需要国家再花巨资人工培育冬虫夏草了。再如珍稀动物药熊胆(粉),因其主要含有利胆活性成分熊去氧胆酸而备受关注,并引发了熊胆汁人工引流技术的滥用,有悖于动物伦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的要求和规范。事实上,熊胆(粉)的利胆临床疗效还不及熊去氧胆酸,并且价格较昂贵(熊胆粉胶囊每日用药费用10~15元/人),而熊去氧胆酸早已人工合成,成本低廉(熊去氧胆酸片每日用药费用0.70~1.00元/人),疗效佳。鉴于熊胆的医疗价值与保护生物学需要,是否可以放弃熊胆(粉)药用,并且以熊去氧胆酸取而代之?!

  下面再讨论一下中药代用品的问题。笔者认为,相当长时间以来,中药代用品的开发与应用存在不少误区。如:有的是被代用中药本身药效不明确或不佳,寻找其代用品,这实在没有必要,国人习惯于采取“取类比象“方式寻找中药代用品,过于倚重“形似“,这种做法不可取,而应遵循药物性味功能主治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去寻找中药代用品,如可以考虑用黄芪替代冬虫夏草用。有的则过于讲求“形同“,而忽视现代药学特别是生物药剂学要求,如体外培育牛黄与培植牛黄、人工牛黄均为牛黄的代用品,但体外培育牛黄是“仿生“牛黄,外形、质地与天然牛黄近同,国家SFDA规定体外培育牛黄与天然牛黄可以完全等同使用,但体外培育牛黄在人体内的崩解度、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与过去的人工牛黄相比,可能会不增反降。有的则是以资源稍丰的野生中药去替代珍稀濒危程度高的中药,这样长久下去,也会继发造成新的濒危物种。

  涉及资源保护与中药国际贸易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的政策性保护壁垒正在逐步消除。但绿色壁垒、资源环保壁垒将逐步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壁垒,也逐步成为各国保护民族工业的杀手锏。众多的国际生态环保组织及其相关条约既具有全球性和公益性,同时也无不体现缔约国各自的意愿和利益。有些输入国或环保极端组织,借口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绿色安全,限制他国某些产品的生产和禁止出口,为输出国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出口与可持续发展制造难以逾越的障碍。

  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早已享誉海内外的我国传统中药产品,绝大多数都含有名贵珍稀中药品种,因有濒危物种人药,与有关的国际公约相抵触。笔者认为,以开发促扩繁,以扩繁达保护,合理利用是保护濒危物种最好的对策之一。如全面禁止开发利用濒危物种,自然和非自然死亡(如老死、病死、受伤致死等)的濒危药用动植物又如何处置?可以想象,如果完全没有了开发利用的市场,单靠政府或公益性组织的有限支持,为保护而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是难以为继的。只有有持续的、公开的、合法的市场,企业才敢大投入,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就有可能做大、做强、做久。在现实中,对不同濒危等级的野生资源,有区分地采取严格的“准入制度“、“数量登记制度“等,既可避免滥采滥杀、破坏资源,同时可以很好地处置和利用自然死亡的、非自然死亡的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也为保护和发展民族医药工业寻求新的空间。所以,我国加人有关的国际资源环保条约以及制订动植物资源濒危目录和程度时,既要考虑保护国际生物多样性,也要考虑民族工业的生存与发展。

  4中药资源学科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中药现代化的突出点是放在中药产业的“中游环节“,即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控制。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目前中药现代化在“中游环节“已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笔者认为,今后中药现代化的重心应该有所调整,一方面要适当“前移“,即抓“两个源头”的建设:一是中医药文化建设,一是中药资源建设;一方面更要适当“后移“,即加强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提高临床疗效。

  从中医药事业整体来讲,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药现代化的源头和基础。中医药文化建设既应包括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现代科学化,还应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理念如价值观、科学观、健康观、消费观等的传播和国际认同。若没有中医药文化和科学内涵,那么中药与植物药相比就无特色和优势可言了。

  从中药产业链来看,中药资源建设是中药现代化的源头和基础。中药资源建设包括资源、栽培、养殖、生药、加工、炮制等及其配套工程建设。中药资源建设是我国民族医药工业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源优势大于资本优势,资源争夺甚于资本争夺。我国有世界最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这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中药现代化在中药制剂技术创新、生产规模化自动化以及和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工艺和质量的提高并不能真正代表中药现代化,特别是对“药材好,药才好“的中药产品,中药资源的规范与优质甚至比制剂生产中工艺和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中药资源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此外,临床安全性、有效性、有效物质及其体内代谢过程等问题的研究解决对中药现代化也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科学意义。

  5结语

  中药资源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物质基础,合理利用与保护中药资源攸关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当今我国生态环保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客观上促进了中药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但与此同时,人类“回归自然“的热潮不断升温,中药产业现代化提升与飞速发展,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消耗也与日俱增,保护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刻不容缓。合理利用与保护中药资源,首要问题就是要科学地、客观地刻画珍稀濒危中药的医疗价值、经济价值和保护生物学意义以及三重利害的全面权衡。中药资源的再普查是必要的,但是2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已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革,今后普查的模式和策略不能沿袭传统和常规,应有所创新、突出重点。补缺查新、摸清家底,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应是再普查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回顾性分析+重点考察+前瞻性研究,将是再普查的基本方式。“重点品种”、“重点地域”、“重点时期”的中药资源变化将是再普查的重中之重。

  摘自:《中国中药杂志》文/肖小河,肖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