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战略研究

  一、贵州药用濒危动植物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贵州省有维管束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250科1543属5593种及变种。其中蕨类植物53科151属786种及变种,贵州分布科占全国的89.5%,其属占全国的62.6%。在种子植物中,我国产的裸子植物10科在贵州境内都有分布,其属数占国产属的64.7%;被子植物共187科1376属4888种及变种,所具有的科数占全国科数的63.6%、属数占46.7%、种数占20.5%。与国内其它省区比较,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等省,居国内前几位。

  (一)贵州省药用濒危动植物的结构

  国家《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名录(1987)共收集国家保护动植物中有药用价值的植物168种、药用动物162种。其中Ⅰ级保护植物5种、Ⅱ级保护植物51种、Ⅲ级保护植物112种;Ⅰ级保护动物48种、Ⅱ级保护动物113种。依据《贵州中药资源》中药名录,参照《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92)、《贵州省重点保护珍贵树种名录》(1993)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贵州分布表,省内有药用濒危植物64种、动物62种,计126种。其中从1992年到1999年,药用濒危植物品种除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留在Ⅰ级外,红豆杉科植物进入Ⅰ级保护状态;十齿花(Dipentodon sinicus)、半枫荷(Semiliqudambar cathayensis)、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biloba)由Ⅲ级保护进入Ⅱ级保护状态;香果树由Ⅰ级保护降为Ⅱ级保护状态。药用濒危动物类Ⅰ级保护状态的有10种,分别是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c)、云豹(Neofelis nebulosa)、豹(Panthera pardus)、虎(Panghera tigris)、白鹳(Ciconia ciconia)、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黑颈鹤(Grus nigrcollis)、蟒蛇(Python molurus);Ⅱ级保护动物有36种;贵州省级保护动物有16种。由此可见,省内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类和保护级别有上升趋势,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刻不容缓。

  (二)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

  贵州省1980年的医药工业产值为2910万元,1990年增至13.80亿元。2000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32.33亿元、实现利税3.75亿元。民族药生产厂家70余家、占全省的38.46%。生产药品数占全省的30%以上、且均为全国的独家品种。《药品管理法》(2001)实施后,全省158中药品种中已有142个品种通过国家评审,23家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另有30余家正在进行GMP改造。抓好药品经营准入市场关(GSP),全省已发放《药品经营许可证》197户。中药产业发展迅猛,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迫在眉捷。

  二、贵州药用濒危动植物的地理分布与主要类型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东部,24°37′N-29°13′N,103°36′E-109°35′E,面积17万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气候。境内最高海拔2900m、最低海拔137m,相对高差300-500m,平均海拔1000m。不同海拔高度的水热条件、气候要素均有很大差异,从而使发育的植被和药用濒危动植物种类也不尽相同。贵州省地势由西向东、北、南倾斜,虽然植被总体属亚热带阔叶林,但植被分布的区域性明显。东部一线是亚热带湿性阔叶林、西部一线是亚热带干性阔叶林;西北部的高原面具有典型的北亚热带植物成分、而南部河谷地区的沟谷季雨林内却有许多北热带成分。另外,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的喀斯特地貌分布中心,主要植被类型和药用濒危物种构成深受岩溶地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钙生性。

  (一)贵州药用濒危动植物的地理分区

  按照贵州省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生态与植物区系和药用濒危动植物分布现状,结合实施中药现代化、建立GAP生产基地的需要,依据中药材区划的原则,贵州省药用濒危动植物可划5个区域。

  1.黔西北中山山地丘陵地区:以毕节地区为主、包括六盘水市、安顺市的部分县市,是我省海拔分布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土壤有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等,其地势高亢、山地起伏大,气候温凉、气温日较差大,年均温在15℃以下,≥10℃积温在4000℃以下,年降水量1000-1100mm,具有明显的干湿性,无霜期225天;地带性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原生性植被多有破坏。代表性药材有:天麻(Gastrodia elata)、半夏(Pinellia ternat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a)、龙胆草(Gentiana sccbra)、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矮杨梅(Myrica nana)、黄山药(Dioscorea panthaica)、滇紫草(Onosma paniculatum)、茯苓(Poria cocos),此外还有:五倍子天冬杜仲厚朴黄柏党参续断、川牛夕、首乌、天南星木瓜木姜子牛黄鹿茸等。

  2.黔西南及黔南山原山地河谷地区:以黔西南州、黔南州为主,包括安顺、黔东南州部分县市。此区岩溶地貌发育、水热条件充足,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黄棕壤、紫色土和石灰土等,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气温高而雨水集中、干湿季明显,年均温16-20℃,≥10℃积温5000-6500℃、年降水量1000-1200mm,相对湿度75%、无霜期350天,地带性植被主要为干湿交替的常绿阔叶林、沟谷季雨林及常绿栎林。代表性药材有: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石斛(Dendrobium spp.)、山苍子(Litsea cubeba)、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姜黄(Carcuma longa)、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沙仁(Amomum villosum)、大叶紫珠(Callicarpa macrophylla)、木棉(Gossampinus malabarica)、马槟榔(Capparia masaikai)、百刺花(Sophora viciifolia)、萝芙木(Rauvolfia verticillata)、大麻药(Dolichos tenuicaulis)、地不容(Stephania delavayi)、薯茛(Dioscorea cirrhosa)、金果榄(Tinospora capillipes)、青牛胆(Tinospora sagittata)、黄花白芨(Bletilla ochracea)、大叶紫金牛(Ardisia gigantifolia)、广防已(Aristolochia fangchi),此外还有:桔梗、首乌、杜仲木蝴蝶天冬、胆草、通草百部乌梅乌桕百合瓜蒌、白芨、决明子、南沙参砂仁苏木官桂拳参夜交藤山乌龟淫羊霍狗脊山豆根苦参石仙桃麝香等。

  3.黔东南中低山丘陵区:以黔东南州为主,包括铜仁地区、黔南州部分地区。是贵州高原向湘桂丘陵的过渡地带,以低山丘陵盆地为主、地势低缓,水热条件好,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16-17℃,≥10℃积温4500-5500℃,无霜期270-300天,雨量充足,降雨量1200-1400mm,年均相对湿度80%以上,在海拔800-900m以上的地区,秋冬多雾、日照偏少。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等。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分布差异显著,海拔1400m以上为常绿阔叶林、1400-1900m间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900-2200m间则为落叶阔叶林。代表性药材有:半夏(Pinellia ternat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a)、龙胆草(Gentiana sccbra)、天麻(Gastrodia elata)、长叶紫珠(Callicarpa longissima)、蛇莲(Hemsleya sphaerocarpa)、广西木莲(Manglietia tenuipes)、大苞寄生(Tolypanthus esquirolii)、厚叶八角枫(Alangium kurzii var. pachyphyllum)、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茯苓(Poria cocos)、山苍子(Litsea cubeba),此外还有:杜仲、首乌、天冬、南沙参、白芨、黄柏、厚朴、官桂、淫羊霍、穿山甲猴骨豹骨蕲蛇乌梢蛇虎骨熊胆鳖甲雄黄等。此区也是贵州苗药的主产地。

  4.黔中山原区:以贵阳市为中心,包括遵义市、毕节地区、安顺市、黔南州、黔东南州的部分县市。在地理上包括大娄山以南、梵净山及雷公山以西、北盘江以东、以及紫云至三都一线以北范围内的广大地区,海拔1100-1300m,一般山岭低缓、为贵州山原的主体;地势相对高差小、丘陵盆地面积多、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16℃以上,≥10℃积温4000-5100℃,年降雨量在1200mm以上,夏秋半年雨量占全年雨量78%。暴雨多、相对湿度大,雨量多、无明显的干湿季。土壤多为黄壤、红壤、石灰土、紫色土等,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常绿栎林、马尾松和柏林,随着海拔的升高,出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代表性药材有:箭叶淫叶霍(Epimedium sagittatum)、半夏(Pinellia ternata)、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天麻(Gastrodia elata)、薏苡(Coix lacrymajobi)、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铁筷子(Chimonathus praecox)、石吊蓝(Lysionotus pauciflorus)、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草乌(Aconitum carmichaeli)、旋节花(Stachyurus spp.)、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白芨(Bletilla striata),此外还有;苦参地榆、南沙参、首乌、山药、杜仲、天冬、续断黄精重楼拳参青木香麝香牛黄等。

  5.黔北及黔东北山原山地区:以遵义市为主,包括铜仁、毕节地区的部分县域。此区山地多、河谷盆地少,在石灰岩区有相当多的裸露岩。气候温凉湿润、梯度变化明显。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以黄壤为主、包括黄色石灰土、紫色土等,自然肥力高。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5-16℃,≥10℃积温4500-5000℃,降雨量一般在1000mm以上,湿度大、日照少,年均相对湿度80%左右,阴天日数多达220-250天。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代表性药材有:石斛(Dendrobium nobil)、天麻(Gastrodia elata)、白芍(Paeonia lactiflora)、天冬(Asparagus cochnchinensis)、黄柏(Phelloderdron chinense)、五倍子(Rhus chinensis)、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尾叶远志(Polygala arillata)、桑寄生(Taxillua sutchuenensis)、峨参(Anthriscus sylvestris)、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杜仲(Eucommia ulmoides)、光叶海桐(Pittosporum glabratum)、竹节参(Panax japonocum)、活血莲(Aconitum cavaleriei var. vaginatum)等。此外还有:半夏、云木香桔梗、黄精、白术、续断、吴芋、南沙参、百部白芍白芷木瓜山慈姑玄参、官桂、麦冬雷丸樟脑九香虫猴骨、穿山甲等。

  (二)贵州省药用濒危动植物的海拔分布变异

  海拔高度不同、水热条件各异,地质构造不同、所形成的地貌也参差不齐,由此形成的森林植被和药用植物种类也不同,具有明显的分异。

  1.海拔800m以下的河谷地区:该地带面积约为55723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1.6%,主要包括贵州省东部、南部及北部边缘河谷和省内的低山丘陵盆谷地带,主要珍稀名贵濒危和特有的药用植物有14科16属19种。主要有:黔北淫羊霍(Epimedium baiealiguizhouense)、贵州苏铁(Cycas guizhouensis)、开口箭(Tupistra verruculosa)、蓖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中华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独山石楠(Photinia tushanensia)、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cum)、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等。

  2.海拔800-1800m的高原山原地区:该地带面积10565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9.9%,包括贵州大部分地区的中山和低中山。主要珍稀名贵濒危和特有的药用植物有25科30属34种。主要有:贵州贝母(Fritillaria guizhouensis)、小叶淫羊霍(Epimedium parvifolium)、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杜仲(Eucommia ulmoides)、狭叶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var. angustifolius)、峨参(Anthriscus sylvestris)、平伐重楼(Paris vanioti)、厚朴、卵叶远志、金钗石斛等。

  3.海拔1900m以上的高原地区:该地带面积约有1497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8.5%,主要包括贵州西部地区的乌蒙山脉、大娄山脉的高中山和高原。主要珍稀名贵濒危和特有的药用植物有16科18属20种。主要有:威宁翠雀花(Delphinium weiningense)、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双参(Triplostegia glandulifera)、西康玉兰(Magnolia wilshinii)、银背叶党参(Codonopsis argenter)、梵净山冠唇花(Microtoena vanchingshanensis)、贵州板春(Primula kweichouesis)、狭叶瓶儿小草(Ophioglossum thermale)。

  (三)贵州省主要药用濒危动植物的分布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9),整理出在贵州省分布的主要濒危动植物(表1-2)。其中植物64种、动物62种,有些是道地的中药材、有些是成分入药、有些是药食两用。

  其中贵州省分布的142种兽类中,属于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分布型的有72种、占50.7%;南中国分布型的有31种、占19.7%;喜玛拉雅-横断山脉分布型的有14种、占10%;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分布型的有11种、占7.7%;北方型的有11种、占7.7%;季风型兽类有6种、占4.2%。贵州兽类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受威胁的物种共20种,其中1级保护兽有5种:黑叶猴、黔金丝猴、云豹、豹、虎(华南虎);2级保护兽有15种,如藏酋猴、金猫、林麝等。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种有20种,可见我省兽类物种受威胁的程度相当严重。

  三、贵州药用濒危动植物的致濒原因与机制

  药用濒危动植物依赖于所栖息的自然生态系统、又是其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结构单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共生共荣、协同进化。自然生态系统中某一物种的“濒危”,首先是其生态系统网络结构发生了异变,种异变是生态系统本身在短期内无法恢复的,发生了“逆向”或“岐向”演替。这种异变从大环境上归类如冰期、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的森林和草地消失,生态环境因素中气温、降雨、光照等巨变,也可能不适宜濒危物种的生存。在动物种中,还可能仅仅因为其食物链中的食物和天敌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而“濒危”。进入人类社会后,人对动植物种的作用有正负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濒危物种的形成者,又是许多濒危物种的保护者、解“濒”者,这方面的事例举不胜举。尽管动植物种的致濒因素很多,但可归结为如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原因,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一)生态环境破坏

  这是近代许多物种致濒的主要原因。除大自然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外,其它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都与人为因素有关,依然可归结为3个方面的因素:①物种赖以生存的森林和草地的直接毁灭。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城镇化建设等直接侵占林地而致森林草地物种以“无”的状态;省内高速交通网络将森林和草地“碎化”,乌江等主要沿河水坝及水电梯级开发电站切断了鱼类回游,造成了许多动物物种食物链节的缩小或缺失,从而致“濒”。②林分和草地质量下降,也可致某些物种以“濒危”。特别是贵州存在的一些不科学的经营方式,如森林间伐中的“拔大毛”、“砍杂木”等,直接改变了林相,改变了林内光照、温度、湿度,致使一些耐荫、适荫植物失去了生存条件而致“濒”;由于某些耐荫植物的丧失,依其为食物的一些动物种数量减少而致“濒”。在林分变化上则是原始林变次生林、乔木林变灌木林或草坡,其生物多样性依次减少、食物链结构简化。③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立地要素的缺失,也可导致某些物种以“濒危”或“无”的状态。其中以水、土两要素较为典型,长年干旱或涝灾可使一些一年生植物失去生存的机会而致“濒”并导致某些以其为食的动物数量减少,但只要这些物种的繁殖体存在,雨水恢复后依然生长繁茂。在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成土1厘米土壤需几十万年,森林破坏和药用濒危植物的过度采收,最终导致石漠化,使自然立地要素中的土、水不复存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药用动植物是毁灭性的,许多钙生性道地药材的生境丧失。④森林生态环境的丧失,对大中型动物危害深。大中型动物居于食物链之上部,所需的生态环境容量要大得多,人类经济活动导致的自然景观“破碎化”可直接致“濒”,如贵州省上世纪50年代,可收到豹、虎类药材,本世纪初期仅仅能在其西北一角偶闻几声虎叫而已。

  (二)过度利用

  药用动植物的致濒,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所致。药用植物方面主要是受大的病患流行的影响和某种药材加工业的兴起,从而加剧其资源的过度消耗;药用动物则不仅仅是药用价值,其肉用价值和皮毛价值也驱动贫困地区群众乱捕滥猎,致使这些兽类物种数量急剧下降,有的甚至于绝种边缘。过度利用的环节很多,但可归结为2方面的原因。

  1.过度采收。药用濒危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商业性采收是不顾大小、老幼、不留繁殖体,见药就采,药材是“近山光、远山荒”。如上世纪50年代的杜仲采收,上世纪80年代的石斛采收、上世纪90年代的红豆杉采收,动物方面就更是“见着必逮、逮着必杀”。药材市场没有原料培育基地、药品加工企业没有原料培育基地。加工与基地脱节,再加上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省内过度采收的事例依然屡禁不止。

  2.不适宜的采收方式。科学的采收方式是维系中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到现在的贵州省某些贫困地区,对杜仲、黄柏和厚朴的采收,依然是无论大小,买全树、剥全皮,采收后的药林,只剩下一片片枯杆林;红豆杉的采收更是叶、皮全要,许多千年古树也难逃一劫;石斛的采收是药、材一起要,既采了药,又捡了薪柴,石斛采后林遭殃。在采收季节上,也是无论春夏秋冬,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三)自身生物学特性影响

  药用濒危动植物的致濒因素中主要原因是自身繁殖力低,外界环境因素又不能克服这些限制因素。自身繁殖体方面,如红豆杉种子休眠是影响其发芽成苗的关键;石斛的寄主选择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主要问题;大中型兽类孕胎数少、怀孕率低也是其种群发展的限制因素。环境因素变化已不适宜其繁育要求,药用植物方面主要是第四纪冰川以来和系列的大地构造运动,许多物种适生的生态环境范围狭窄,如贵州的有些药用濒危种已退缩至少量零星分布的沟谷季雨林内。环境因素变化对大中型动物的繁育影响是明显的,如贵州境内的森林破碎化,豺、豹、虎的生存空间缩小,种群数量已减少,甚至导致部分物种的灭绝。

  四、贵州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法制建设和增大宣传力度

  保护药用濒危动植物以期可持续利用,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进入20世纪80年代,这种传统得到进一步加强,继《野生药材保护条例》(1987)颁布,先后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物犯罪的补充规定》(1988)、《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通令》(1983)、《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猎枪弹具管理办法》(1994)、《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收费办法》(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1991)、《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办法》(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99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等,构建出保护药用濒危动植物的政策法规体系,此外、国际组织如CITES、WWF、TRAFIC等也参与了省内的药用濒危动植物保护。省内在农业、林业、海关和中医药管理局内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保护药用濒危动植物。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省野生动植物管理站、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建制于省林业厅内,加强了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林业公安局配合有关部门不定期检查有关的楼堂馆所、查办违反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案件。林业部门在省、地、县、乡(镇)4级设立了相应的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机构。从制度和机构上保证了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但是,贵州省的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仍有潜力可挖,有些地方违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案件时有发生、有时还很严重。首先,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加强宣传力度。特别是在乡村一级,加大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提高全民识别和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知识,形成全社会保护药用濒危野生动物的氛围。其次,理顺执法关系、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政出多门、执法多门,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有些地方行政长官,从地方经济发展出发,阻挠对濒危动植物的保护工作。要在各级政府、各个地方形成有法必依、有令必止的执法氛围。最后,加强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依法行政。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防治执法犯法、循私枉法。

  (二)建立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网络和基因库

  1978年以来,贵州省先后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2个、总面积2,17056hm2、占全省面积的1.28%。结合全国实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我省将新建自然保护区80个、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36万公顷,使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全省国土的面积的4%。在全省范围内,为药用濒危动植物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保护网。同时,在省地县间、科研院所间,国家和企业参与建设药用濒危动植物异地保存基地网、基因库。

  (三)建立药用濒危动植物的动态监测和资源评价体系

  贵州省的药用濒危动植物保护形势严峻,需建立药用濒危动植物的动态监测和资源评价体系。首先是摸清家底,修改现有的“贵州省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其次是利用现有的国家、省、县三级保护区网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所存濒危动植物的种类、生境、数量定期监测、统计,对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最后是利用现有的乡镇野生动植物工作站(林业站)和林业木材检查站网络,对过往和罚没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定期统计、掌握动态。从3个方面实现贵州省的濒危动植物资源动态管理。

  (四)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对药用濒危动植物的科学研究,是科学管理药用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①市场研究: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加强国内外市场对药用濒危动植物的需求状况和趋势的研究。②引种驯化研究:引种驯化是保存药用濒危动植物基因的重要手段,是建立迁地保护基地的重要步骤。省内在天麻、杜仲、银杏、石斛的人工培育上取得了成功技术,已建立了规模化的繁殖基地,缓解了市场对这些濒危药用植物的利用压力;在黔金丝猴的人工繁育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建立起人工繁育基地,省内还建立了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和繁殖站。但是省内的濒危物种多、各物种致濒因素不同,需系统研究、逐步掌握其人工繁殖、替代品生产和科学采收的工程技术。③研究致濒原因和机制与对策:研究生物种致濒的规律性,为现有濒危物种的保护、新物种致濒的防范提供决策依据。

  (五)建立主要药用濒危动植物的GAP生产基地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中医药发展和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矛盾、中医药现代化与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矛盾、野生药用濒危动植物保护和人工繁育的矛盾,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按照中药材生产规范(GAP)建立药用濒危动植物的繁育基地,使保护和利用两不误。最近,省内建立了杜仲、石斛、淫羊霍等名贵濒危中药材的GAP生产基地;黔金丝猴的人工繁育中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我们对省内药用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一些新的GAP基地将逐步建成。

  (本文作者单位: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