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传统中医药学是祖国文化遗产中一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医中药在我国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西医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人民的健康。,随着各国经济和人类医药保健事业的快速发展,国际上兴起了回归自然、崇尚使用天然药物的热潮,对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需求量也急速增加。然而人们对天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律的认识相对迟缓,或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以致对一些资源野生植物和动物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挖、捕杀,加上不适当的开垦荒地、过度放牧和其它的资源管理上的原因,造成一些野生药用动植物丧失了合适的生长环境和正常的繁育能力,不少野生种类的蕴藏量急剧减少,直至濒临灭绝。

  “传统中医药是国粹,也是优势产业”,而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丰富的药用资源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了这些资源,中医药就成了无米之炊,何谈优势和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深入人心,殊不知中国也是野生生物种质资源被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使中国的许多物种己变成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和渐危物种(threatened species)。我国高等植物中濒危物种高达4000---5000种,占总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有156种,约为其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不少为药用物种。因此,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医药本身发展的需要。中医药的发展必须改变长期以来靠直接利用资源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采取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中药资源。1. 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在中医药中利用的历史和现状1.1 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在中医药中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动物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我国东汉末期的《神农本草经》就收载了动物药76种,《本草纲目》中载有动物类中药达444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药用动物1800多种。

  动物药与植物药、矿物药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因为基础研究薄弱,人工养殖困难等原因造成了药用动物资源的稀缺,由于经济利益的趋使,药用野生动物被大量猎杀,其器官及产品如麝香犀角虎骨羚羊角等被大量走私,使这些物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和悲惨的处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的140种紧缺药材中,动物药材就占60%。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医药中使用濒危动物十分关注,虽然中医药未必是导致这些物种濒临灭绝的直接原因,但也不能成为诱因或“帮凶”。解决好药用动物资源的保护问题是保证中医药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目前社会各界包括中医药界都加强了对药用动物资源的保护,麝、鹿等动物的人工养殖,水牛角、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代用品的开发研究,极大地缓解了对野生资源的压力,保护了野生动物。但应当看到,野生动物仍然在中医药中有大量的需求,在新版的中国药典中,也还有12种动物药取自野生目前一些濒危药用物种已被政府明令禁止或限制使用,如果野生药用动物资源持续减少,越来越多的药用野生动物将可能被禁用。药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减少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再生不是矛盾的,如果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它们也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因此,如何解决药用动物资源的永续利用问题是目前中医药面临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1.2 濒危野生植物资源在中医药中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两千多年前问世的《神农本草经》曾收载药用植物252种,两千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药用植物已达11,146种,其中已进行人工栽培的有492种,广为栽培的231种,绝数为野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载的植物药有584种,其中有一半是野生种类,民间广泛应用的草药则全部为野生。

  近些年来人们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量剧增,仅出口十年间就翻了三番,药用植物的经济价值为我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中草药的对外贸易已发展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400种,1999年中医药出口额6.15亿美元中,中草药出口为3.32亿美元,占64%,其中低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料药材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这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出口实在不值得。

  丰厚的经济利益也为资源的枯竭埋下了隐患。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认识不足和经济利益的趋使,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收,加之违反自然规律的不适当垦殖和其它一些原因,使一些药用植物丧生了合适的生态环境,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许多种类趋于衰退或濒临灭绝。1988年,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编写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一书,收录保护物种388种,药用的约102种,其中属于常用中药的33种。2000版的药典中有26种植物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中。

  据调查,药用植物资源中甘草、光果甘草羌活、单叶蔓荆、黄皮树、肉苁蓉银柴胡紫草等100多种中药材的资源量普遍下降,影响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八角莲杜仲见血封喉、野山人参黑节草、小勾儿茶、凹叶厚朴等30多种药材因野生资源量稀少,无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而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以野生甘草为例,50年代我国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为200万吨,但自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等原因,仅1985―1987年间,全国甘草分布面积减少一半,野生蕴藏量减少了三分之一。许多地方野生甘草的覆盖度从90%以上降到零星分布。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 许多中医药专家已经开始了对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据初步统计,几十年来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不下60种,引种国外药用植物约30种:在46种常用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有天麻黄芪明党参北沙参等12种植物经过系统的研究,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这些都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但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没有使野生资源的破坏完全停止,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护,随着物种的分布区域和面积的继续缩小,种质资源的大量流失将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有可能象当归等一些著名的、有长期栽培历史的药材一样,难以找到野生资源。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栽培植物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保护好野外物种,则不能根本解决药用植物的濒危问题。

  因此,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依然十分紧迫。1.3 对几种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保护探讨1.3.1 麝资源的现状和保护

  麝香是中医药中最为名贵的动物药材之一,它是麝的分泌物,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等功效。《神农本草经》中列之为上品,在我国唐宋时期便已盛行用作化妆品和香料。

  麝(Moschta'spp.)为麝科麝属,已知地球上的5种麝: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oschus sifanicus),喜马拉雅麝(Moschus chrysogaster)和黑麝(Moschus fuscus),在我国都有分布,因此我国曾是麝类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但由于近几十年来人们杀鸡取卵式的过度捕杀,使野生麝的数量不断下降,已面临灭绝的危险。全国麝的资源由六十年代的250万头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0―30万头,麝香产量有每年2000多公斤下降到目前的100―200公斤,主要分布范围缩减至13个省区。目前,麝属的各个种已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以林麝为例,根据盛和林(1992)年收集的几个省麝香产量的变化,可以看出林麝资源的兴衰。陕西省60年代收购的麝香连续4年稳定在100kg,1971―1976年,年产50---60kg:但白1977年起连年过度捕杀,年产量提高到200kg以上,到1980年产量高达300kg。连续4年的捕杀导致麝资源的迅速下降,至1984―1985年,年产麝香仅30kg。贵州省最高产量为1965年的112kg,以后逐年下降,至70年代下降至30kg左右。四川是林麝的重要产地,但也由于几年内的大规模捕杀,而使麝资源遭受毁灭性打击。

  导致麝濒危的原因,除了乱捕滥猎以外,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导致栖息地被破坏,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等因素也是其重要因素。

  鉴于麝的濒危状况和重要性,我国很早就开始了麝的饲养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麝的饲养场也陆续建立,但人工饲养麝的数量仍然不能满足麝香的使用。尽管国家十分重视打击麝的非法捕猎和贸易,在麝的分布区也建成了十多个保护区,但野外的麝没有获得有效的保护,麝一旦从野外灭绝,将是中医药资源的重大损失。

  相关的政府部门,中医药界和社会各界都应当联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好麝种群。首先应当加强麝的收购和使用的管理,杜绝暗箱操作;加强麝的野外保护,尤其是保护区的管理;积极探索和推广人工养麝,开展相关研究:加强麝香的药理药效研究,完善人工麝香:严厉打击偷猎和走私等行为。1.3.2 虎的现状和保护

  虎(Panthera tigris)是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仅仅分布于亚洲。虎在亚洲的地理区域分布或曾经分布情况是:

  巴厘虎(P.t balia),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于20世纪30年代灭绝。

  爪哇虎(P.t sondaica),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于20世纪80年代灭绝。

  里海虎(P.t virgata),分布于土耳其至亚洲中部以及西部,于20世纪70年代灭绝。

  孟加拉虎(P.t tigris),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包括缅甸西部。

  印度支那虎(P.t corbetti),分布于东南亚大陆和缅甸东部。

  华南虎(P.t amoyensis),分布于中国中南部。

  苏门答腊虎(P.t sumatrae),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东北虎(P.t altaica),分布于俄罗斯乌苏里江、中国黑龙江流域以及朝鲜。

  中国境内分布的虎有东北虎、华南虎、印支虎和孟加拉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WCS)等在1998和1999年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野外调查表明,东北虎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都仅存数只游荡个体,已濒临灭绝。仅靠从相邻的俄罗斯的野生种群扩散过来。同时,经多次野外调查证实,华南虎已难逃野外灭绝的悲惨

  虎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猎物的减少和偷猎。东北虎和华南虎在60代至80年代间数量急剧下降,与当时过量求索虎骨而不注意资源的保护不无关系。据关于华南虎的资料统计,1952―1953年,湖南省猎杀170只:1955―1956年,江西猎杀171只:1955―1964年,福建猎杀334只;仅此三省华南虎就惨遭杀戮达674只之多。随着虎数量的减少,虎骨的供不应求加刺激了盗猎者,如此形成的恶性循环是造成其灭绝的重要原因。 中国政府对保护虎作了很多工作, 目前全国共建有16个以上涉及虎的保护区,但这些保护区急需进行必要的生态环境改造及加强野外保护能力和科研监测手段。虎的保护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目前虎的人工养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这些养殖的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测机制,基因退化严重,也不可能成为将来虎野外重引入的种源。因此对虎的保护应当主要集中在野生虎的保护上。

  中医药中对虎的利用主要为虎骨,但其肉、膏、肾、睛、牙、皮、胆、血、须、尿、肚等皆可入药。苏颂说“虎身数物俱用,雄虎者胜”。但直至今天,虎骨等入药的机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确证,反而遭致了许多质疑。濒危野生动物入药的问题影响了中药在国际上的声誉。

  目前有许多中医药专家致力于虎骨代用品的研究,例如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利用甲醛引发大鼠产生关节炎,藉此比较虎骨、狗骨豹骨羊骨猪骨及牦牛骨的骨粉在消炎方面的作用。结果发现,虎骨和狗骨对甲醛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更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虎骨和狗骨的有效成分均为骨胶,而虎骨、狗骨的无机成分亦颇相近。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都可为选择合适的虎骨代用品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自1993年起全面禁止了虎骨、犀角的贸易和使用,虎人工养殖后,有人提出应当把虎骨开禁。虎骨开禁可能符合个别商人的利益,但却可能损害整个中医药界的利益。除了虎骨开禁对虎的野外种群造成的压力,可能导致虎最终在野外灭绝外,虎骨开禁一定会遭致国际国内社会的一片谴责,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医药的发展。2. 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意义2.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意义2.1.1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多个层次和水平,主要有:

  遗传基因多样性指所有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各种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

  物种多样性指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包括地球上所有有机体,从细菌和原生生物到细胞植物、动物和真菌;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类型和生态过程变化的丰富度。

  没有人知道全球共有多少种动植物,粗略估计介于1,000万至5,000万种。至今,科学家只把150万种生物命名和分类,包括为人熟悉、鲜为人知乃至新发现的物种。2.1.2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

  我国生物资源无论种类和数量都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以植物区系的种类数目看,我 国约有30000种,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

  生物物种的特有性高

  中国拥有大量特有的物种和孑遗物种,如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白暨豚、水杉、银 杏等。

  生物区系起源古老

  我国生物区系古老、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第四纪冰川时期,欧亚大陆的北部受冰川 覆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未受冰川覆盖。

  经济物种异常丰富

  我国拥有的经济物种非常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地利用这些动植物。2.1.3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价值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可以归纳到如下几方面:

  野生动植物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巨大作用;

  人类生活难免与其它物种扯上关系。所有人不论身处何方,都极其倚重天然资源;

  野生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

  野生动植物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野生物种里存在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基因,其中包括食用、药用和工农业原料。

  科学家相信全球至少有八万种可食植物。其中大米、大豆小麦粟米等30种植物便构成我们营养来源的90%。大米更是全球一半人口的主要食粮。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不同的食用动植物,可惜人类并没有加以善用。现代农业趋向使用单一、高产和开发成熟的物种。 全球过半人口使用野生动植物研制的药物治疗疾病。以中国为例,入药的动植物物种超过10,000种;在亚马逊河西北流域的人则采用2,000多个物种入药。西方医药的情况也不相伯仲,美国约有四分之一的处方药物含有萃取自植物的活性成分。阿司匹林和其它多种合成药物最初的原料也是源自野生植物。

  此外,全球约一半人口依靠木材取暖、生火和煮食,这些木材大部份也是砍伐自野外的树林。

  竹是人类最常用的植物之一。古人用幼竹枝和蚕丝制成书写工具,时至今日竹仍是造纸的常用材料:竹笋是中国人的上等蔬菜;竹板是热带地区的建屋材料;用竹片制成的中国手工艺品为中国带来数百万美元外汇:竹根也是治疗高热的重要中药材。

  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其组成的复杂群落对保护我们所处的土地举足轻重。以沿岸的湿地为例,它们有助保护海岸线,减少暴风和水灾对沿岸地区造成的破坏;森林则有助于调节气候和雨量,保持泥土肥沃,防止砂土流失。

  动植物和自然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观光游览,享受大自然。在加拿大,通过严格而合理的管理控制,每年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通过生态旅游的收入高达6 0亿美元。2.2 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2.2.1 物种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

  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在地质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度,那些最发达的生物类群如昆虫、脊椎动物以及植物,大约在3万年前达到它们的多样性顶点。但是,从人类种群开始增长的时候起,物种丰富度就随之开始下降了。同时,从1600年到现在,物种灭绝速率急剧上升。据估计,目前世界上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是物种自然灭绝率的1 0 0 0倍。这种物种灭绝速率的上升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严重性的指示。

  中国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者达全国植物的15%一20%,大量的动物物种如虎、熊猫、白鳍豚等都濒临绝境。2.2.2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原因

  生境破坏和过度捕猎开采动植物物种

  与日俱增的人口和资源耗用量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热带雨林,林缘耕作和过度伐木直接威胁森林的生存。在淡水生态系统,筑建堤坝破坏了大部份江河生境。在沿岸地区开垦土地会破坏湿地和其生物群落。同时,水质和空气的污染导致大量的生物死亡。

  工业化农业林生产

  近年,为提高产量和利润,以密集模式经营的农业、水产养殖业和林业日趋普及。传统的耕作模式是广泛种植不同的品种,并投入较少化肥;取而代之以现代生产系统,只生产单一具销售价值的品种,并倚重大量水、养料和化肥。

  引入外来物种

  引入物种是导致很多当地物种消失的成因,这种情况在岛屿尤其明显。在这些独立生态系统中的原生物种不曾与其它引入的捕食者、竞逐者或病原体共同进化,因此一旦引入这些新物种,便会对原生物种造成严重的影响。2.3 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中医药的发展2.3.1 药用动植物资源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了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等领域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野生药用资源的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500余种药材每年有20%短缺:而且药材市场上供应的主要栽培品种也面临品质退化、农药污染、种子带病等问题。

  药用动植物资源的短缺和品质问题已成为中医药发展严重的制约因素,如果资源短缺的现状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中医药就可能走入恶性发展的怪圈。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药用动植物资源,尤其是那些濒危物种。2.3.2 加强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是大势所趋2.3.2.1 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如前所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药用动植物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加强保护。

  在人类上千万年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野生生物一直是人类生存的伙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不仅为我们的祖先提供衣食,也在人类的健康和治疗疾病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具有无法估量的现实和潜在价值, 目前所知的药用价值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对药用资源过度利用而导致物种的灭绝,将会对全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许若干年后人类所遭遇的某一疾病正需要依赖这些物种来治疗,而它们却已经灭绝了。

  保护野生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野生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资源是包括中医药界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2.3.2.2 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传统医药――主要是传统中医药(TCM)使用野生动植物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1996年10月在加拿大召开的第二十届会员大会上,首次将亚洲传统医药列为大会的议题。1997年6月召开的《公约》第10次成员国大会上,英国和美国分别提出关于传统医药和《公约》的文件,对东方医药进行全面的评价,主要的观点和意见是:传统医药利用大量濒危物种是导致犀牛、虎等野生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它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地球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承认人工繁殖和栽培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作用,但认为其对缓解野生资源面临的压力的效果较小:大量传统医药进入国际贸易反过来加剧了对资源的压力:提出限制传统医药的使用和贸易,要求加强国家立法和执法等措施,对传统医药利用野生动植物进行检查和管理等。由此可见,传统医药利用野生生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问题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敏感问题。

  中医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必须充分肯定其重要地位,并努力使其发扬光大,不能因为国际社会的某些不理解而有所放弃,但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忽略这些来自外部的声音。应当看到,中医药自身地位的稳固和对外发展都离不开药用资源的保护,而忽略保护的恶果也正在逐一体现出来。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看待中医药,保护中医药资源,才能最终使它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医坛的奇葩。2.3.2.3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

  江泽民主席提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于生物资源来说,可持续利用是指适当地使用生物资源,使资源能延传后世,并须确保资源用于改善人类生存的境况和公平地分给每一个使用者。利用并不包含消耗的意思,最符合经济原则的利用生物多样性模式是维持其天然状态,以保存其生态或文化价值。

  资源不可再生和可再生资源两大类,中药资源既包括不可再生资源,药用矿物,也包括可再生资源,药用动植物。再生与非再生的界定通常为资源产生与再生过程的时间,如远远长于其消耗过程或远远长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允许等待的时间,就可以认为该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反之则为可再生资源。

  野生药用动植物是可再生资源,只要采用可持续的方式合理利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反之如果采用涸泽而渔的资源利用方式,彻底断绝了资源的再生途径,也就是断绝了中医药的发展之路。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可持续地利用动植物资源。3. 有关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3.1 国际公约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自然或保护地球的一个重要部分。6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关心人类环境的热潮。1962年Racha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开始。联合国于1972年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形成了一系列决议。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UNEP)等机构共同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纲要》(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87),注意到了保护与发展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强调了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性。

  关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公约主要有:《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巴西里约热内卢)、《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简称华盛顿公约,1973,美国华盛顿)、《保护野生动物中迁徙物种公约》(1979.德国波恩)、《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也称拉姆萨公约,1971,伊朗拉姆萨)、《保护世界文化和白然遗产公约》(简称附:界遗产公约,1972,联合国),其它还有如《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公约》、《亚洲和太平洋区域植物保护协定》等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87-1988年起草的“1990-1995年联合国全系统中期环境方案”中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策略、实施方案。IUCN在1984-1989年间起草并多次修改《生物多样性公约》,经多次政府间谈判后,该公约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内热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当时有150多个国家的首脑在公约上签字。该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放。李鹏总理代表我国政府在《公约》上签了字,这样我国已正式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现已有168个国家签字,截止到1995年10月9日已有128个国家已经批准该条约因而实际上成为该条约的成员国。3.2 我国颁布的与生药资源保护有关的主要法规3.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于1984年9月20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根据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修正。该法规规定,森林资源属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的除外。任何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并于2000年1月29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3.2.2 《中华入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年)

  为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国家特制定《中华入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该法已于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决定于1989年3月1日起实行。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在此基础上,全国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充分研究,提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务院于1988年12月10日批准这一名录,1989年1月由林业部、农业部联合发布施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共有保护动物257种(类),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96种(类),属二级保护的有161种(类)。据不完全统计,它们中有药用记载且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共161种(类),其中属一级保护的重要药用动物有虎、豹、赛加羚羊、亚洲象、梅花鹿、白唇鹿等67种。属二级保护的有穿山甲、棕熊、麝(类)、大壁虎(蛤蚧)、玳瑁等96种。2002年麝己升为一级保护动物。3.2.3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于1984年10月9日公布,1987年国家环保局、中科院植物所修订。《名录》共收录珍稀濒危植物354种,列入一级重点保护的有8种,二级143种,三级保护203种。其中的药用植物或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约有160余种。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于1999年9月9日发布并实施。其中一级为52种,二级为203手中,一共255种。一级的如红豆杉(所有种)、水杉、莼菜等,二级如榧属(所有种)、金钱松、羊角械、樟树(香樟)、舟山新木姜子野大豆、鹅掌揪、黄檗(黄菠椤)、川黄檗(黄皮树)、野菱榉树等。3.2.4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于1987年10月30日颁布实施,是我国将药材资源保护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第一部专业性法规,从而使药材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有法可依,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药材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条例》规定国家对野生药材资源实行保护、采猎相结合的原则,并创造条件开展人工种养。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分为三级,一级为濒临灭绝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二级为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三级为资源严重减少的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共76种,其中植物58种,动物18种。在植物物种中,属二级保护的有甘草、胀果甘草、杜仲、黄皮树、厚朴人参等13种,三级保护的有猪苓北细辛连翘、胡黄连紫草五味子山茱萸等45种,以它们为基源的中药共29种(二级保护的7种,三级保护的22种),在动物物种中,属一级保护的有虎、豹、塞加羚羊、梅花鹿等4种,属于二级保护的有马鹿、林麝、原麝、黑熊、乌梢蛇、银环蛇、五步蛇等14种。规定对于列为一级保护的物种严禁采猎:

  对于列为二、三级保护的物种,必须经县以上医药管理部门会同同级野生动植物管理部门提出计划,报上一级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并取得采药证后才能进行采猎。3.2.5 《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于1993年5月29日颁布并实施,《通知》取消了犀牛角和虎骨的药用标准,规定今后不得再用犀牛角和虎骨制药。对己生产出的含犀牛角和虎骨成份的中药成方制剂,必须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半年内查封,禁止出售。3.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于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和补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3.2.7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于1994年10月9日颁布,1994年12月1日实施。该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3.2.8《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规定亟待保护的植物151种,其中包括药用植物19种,计蕨类植物6种,无药用植物:裸子植物17种,含药用植物2种,如蓖子三尖杉;被子植物128种,含药用植物17种,》口人参、海南大风子、沙冬青、剑叶龙血树等。4. 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与方法4.1 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4.1.1 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指在植物原有的生态环境下就地保存与繁殖野生植物。自然保护虽然是近代才有的概念,我国古代人民早就有朴素的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的思想,并意识到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许多古代文献都有关于自然保护的记载。历代帝王的禁猎区、庙宇园林,虽以统治者享乐和维护宗教神权为目的,但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环境和保存物种的作用。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如五岳、黄山、庐山、天日山等,由于长期封山,也保存了一些植物资源。

  作为科学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从19世纪开始的。15世纪起欧洲人开发美洲、澳洲、非洲,大肆破坏自然资源,大片森林被毁,很多植物及野兽因此灭绝。几个世纪后,这严重的恶果终于引起了人类的警觉,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保护运动。19世纪初德国博物学家首次建立天然纪念物以保护自然生态。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座自然保护区“黄石国家公园”。世界上第二个自然保护区是澳大利亚的“皇家国家公园”,建于1879年。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世界各地纷纷开辟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目前全世界的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上万个,国家公园1300多个。美国现有400多个自然保护区和300多个自然公园,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0%。澳大利亚有自然保护区1200多个及国家公园600多个,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自然保护区建设较多的还有英国和日本等,总面积都占国土面积的10%以上。从本世纪50年代起,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己作为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

  作从50年代起步。1956年在广东鼎湖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1957年建立万木自然保护区(福建),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958年建立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云南),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1965年全国有1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0.07%:到1991年,自然保护区数量发展到708处,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83%:至2000年,我国自然保护区已超过1000个,总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0%以上。另外我国还将建立或完善国家重点珍稀濒危生物保存繁育中心21处。

  在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中,比较著名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它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边陲地区,山体总面积约有8,000平方公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保持完整的原始森林景观状况。植被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布规律。这里拥有丰富的温带生物种源,被誉为温带森林的瑰宝,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生态系统自然综合体。长白山是世界上同纬度高山地带中生物种最丰富的地区,植物资源多达2,380种,现有国家保护植物24种,药用植物有1,004种(含变种、变型)。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1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4种,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15种。

  驰名中外的神农架,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西南、华中、华南、华北、西北等植物区系成分汇合处,因而植物种类繁多,且蕴藏着极为丰富中草药资源,被世人誉为“天然植物园”、“中草药王国”、“植物、动物种质基因库”、“药用植物宝库”,其分布的中药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质量优。据统计,有药用植物195科,816属,1886种(含亚种,变种,变型)。于1990年12月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资源保护工作。

  台湾省也是我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维管植物3,577种(其中l/4是台湾省特有的),故享有“天然植物园”之称。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台湾一些本地特有的植物也濒于灭绝的危机。为此台湾当局制定了文化资产保护法和国家公园法,提出台湾稀有、濒危的植物380余种,亟待保护的14种。日前台湾省有自然保护区10个,1982年起先后划定了垦丁、阴刚山、玉山及太鲁阁四个国家公园。垦丁国家公园位于台湾省最南部的恒春平岛,拥有维管植物1000余种,占台湾省总数的30%,其中41种稀有植物,还有5种垦丁特有植物。4.1.2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即在植物原产地以外的地方保存和繁育植物种质材料。迁地保存包括两类保存方法:一类是以保存野生植物为主的植物园、树木园或种质圃:另一类是保存栽培物种质资源的种子库

  植物园(或树木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地中海附近的一些国家,最初是作为药圃医学教学场所。目前全世界有较大规模的植物园(树木园)1400多个。各国的植物园都把收集和保存种质,特别是本地特有和稀有以及濒危的种类放到重要的位置。国外的植物园一般栽培有5000-10000种植物。目前世界上栽培植物10000种(含品种)以上的植物园有18个。如英国皇家植物园栽培植物达25000种,澳大利亚皇家植物园利国立树木园20000种,美国布鲁克林植物园和树木园15000种。我国现代植物园的发展从20年代开始,当时全国只有台北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庐山植物园和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园等少数几个。5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60年代达到30个,现在全国植物园总数己超过100个,绝大多数省、市、区都先后建立了植物园,保存的各种高等植物近万种,其中引种的濒危植物占已公布的濒危植物种类的80%以上。从引种栽植的植物类型看,我国的植物园以综合性植物园和树木园为主,此外还有中草药植物园、沙生植物园及观赏植物园等。(参见附录二)

  除了植物园以外,种子库也是迁地保护的方法之一。保存方法通常是将种子放在低温低湿的环境―卜长期保存,包括长期库和中期库,一般长期库温度是零下18度,中期库温度0~10度,种子含水量控制在5-8%。这种条件只能贮藏正常型种子,顽拗型种子需要质圃、组织技术或液氮技术保存。此外,有些植物的种质是以组织培养物和花粉等形式保存的。

  世界上第一座长期种子库是位于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的美国国家种子贮藏实验室,于1958年落成。它是目前世界保存种质材料最多的种子库,入库种子23万份。日本农林省种质贮藏室建于1965年,1982年迁到筑波,中期库和长期库总容量为15万份种子,是目前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种子库。全世界现在有种子库400多座,其中长期库40多座,收集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总量为260万份,估计重复份数占60%左右,因而实际上是130万份。其中97%是以种子的形式保存的。保存资源较多的有:美国35.5万份,前苏联34.4万份,中国30万份,日本181万份,印度7.2万份。世界13个农业研究中心有9个与种质资源保存有关,保存的资源总数为46.5万份。

  我国的种质资源长期保存工作80年代初才开始。在此之前都是以纸袋包装,放入有干燥剂的玻璃器皿中,或送到青海省等干旱地区保存。1978年成立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1983年建成国家种子1号库,1984年开始种子入库,能容纳25万份种子,现作为交换库使用。国家种子2号库于1986落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2200平方米,由2个面积为307平方米的长期库和4个面积为69平方米的可调库组成。长期库温度-18℃、相对湿度50%,库温度调节范围-8℃~-18℃,己入库种子25万份。2号库是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现代化程较高的长期库。它除了保存国内种质材料外,还承担了全球油菜、大白菜萝卜和亚洲地区小麦的长期保存任务。国家2号库还在青海省建了一个复份库,目前入库种子己达150万份。继国家种子厍以后,各省、市、区开始建立种子库。位于浙江杭州市的浙江中药研究所内建有中药资源种质保存库。4.2 重视药理药效的基础研究 加强代用品研究

  随着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破坏以及化学合成药物所产生的越来越明显的副作用和药原性疾病的增加,“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已成趋势,这使得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中药市场不断扩大,中医药面临发展的良机。但由于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与西方医学理论截然不同,中药研究和生产相对落后,致使对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清楚,质量控制标准不科学,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同。中药要走向世界涉及中药基础研究、生产、流通、贸易、等多个环节,但其核心是阐明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同时,药理药效的研究是保护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重要途径,代用品、人工合成品和人工组成品的研究都是基于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有效组分的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对一些已经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若疗效不很确切的,则可取消其药用标准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中医药也应当利其他学科一样,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要重视探索利研究哪些药可以不用或代用。其依据主要应该是药理、临床的效果,而不仅仅是某个古代名医的记述或某些很难阐明的“传统”理论。

  代用品的研究是合理开发利用中药的重要途径。代用品的来源有二:一是不同药材的不同部位:二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同种属或亲缘关系相近种属的生物,如使用水牛角代替犀牛角,山羊角代替羚羊角等。代用品的研究既开发了新的药用资源,又保护了濒危的物种,可谓一举两得。但必须看到,代用品或新药的开发都必须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这也说明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4.3 健全相关的法制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牵涉到方方面面,管理难度很大,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濒危动植物的经营利用和保护管理。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濒危药用资源保护相关的条例和法规,但在实际的管理和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地健全相关的法制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和新药审批部门人员应该熟悉国内外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和条例,不得批准含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产品和药品生产。对已有人工栽培或饲养,并能保证原料供应的物种,应该提供栽培、饲养的证据,并经核查准许后方可用于制药。对于目前尚未濒危,但开发利用强度高的物种,应当作重点监护并限制不可持续性的资源开发行为。对于利用过度的野生资源,国家野生动植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医药管理和利用部门、单位应当采取停止审批、限制产量等相应的措施,降低对资源的需求量,使资源得以恢复和增加。有关部门应及时调整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名录,调整时应既充分考虑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标准,又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及时将某些大量用药并已给野生种群带来严重危险动物列入新的保护名录。

  对于非法的野生动植物收购和经营活动,乱捕滥猎等非法的资源利用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惩处,使濒危动植物得到根本的保护并树立中医药良好的国际形象。4.4 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濒危药用资源的多渠道、多方法的保护,如离体保护、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组织培养等。离体保护是指将植物体的某一部分包括种子、根、根茎、茎、花粉等进行人工保存。欧美等国设立的种子贮藏库,遗传因子中心基因库采用种子密封低温二重贮藏库储备。种子贮存是保护植物种质资源最简易和最经济的方法。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组织培养是用植物某一部分器官、愈伤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通过人工无菌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生产活性物质的技术。它是基于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植物细胞在生理上、发育上具有潜在的全能性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1997年国家科委制定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旨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促进中药这个最具我国民族文化特点的代表性学科和最具有特色的传统产业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生物技术在中医药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4.1 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细胞工程技术在药物研究和保护中运用十分广泛,如前述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组织培养等技术。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建立高产稳定的细胞株和大规模细胞培养体系:利用其活细胞进行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用其培养细胞,中间代谢产物或培养液,从中诱生或分离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以扩大药源,发现新药,进而达到保护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的目的。目前,许多濒危的中药资源如人参、红豆杉等都在运用细胞工程的技术进行组织培养,一旦大规模生产成功则可大大降低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4.4.2 发酵工程技术的应用

  采用发酵工程技术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下培育名贵的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灵芝等菌类植物,然后从发酵产物中提取活性成分,可以达到快速、大规模生产的目的,从而缓解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4.4.3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分析濒危野生药用物种的遗传分子基础,可以促进这些物种的人工栽培和统一质量标准。

  4.4.4 酶工程技术的应用

  许多药用植物体内的活性成分含量很低,且资源短缺,加之中药化学成分在植物体内合成途径非常复杂,人工仿制合成非常困难。应用酶分析技术可以阐明药用活性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合成途径,并利用基因技术克隆重复这关键步骤催化酶的基因,达到增加有效成分含量的目的。4.5 开展保护意识教育

  目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除了森林的大面积消失,生态环境的破坏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是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量急剧减少的直接原因,而这又与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密切相关。目前公众的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应当加大保护宣传的力度,不断提高人们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使珍惜和保护资源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对于中医医师和研究人员,则更应当注重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除了在开方和研究过程中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外,也应当澄清和纠正民间的一些不合理甚至带有迷信色彩的使用野生动物的偏方和观念,提倡科学就医。

  从盗猎分子到中医药资源使用的单位和个人,从深山密林到繁华的都市,保护意识教育的目标和范围非常广泛,任务也十分艰巨。但只有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都得到提高,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本文作者单位: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