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坐堂医仅解开了束缚中医发展的一根绳索

  坐堂医终于被解禁了,这很好!但这对于发展和振兴中医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来说,还远远不够。这仅仅是解开了束缚中医发展的一根绳索。更大的解禁应当是放宽和放开限制个体中医发展的管理办法和政策。

  中医当前太需要发展数以万计的、小型的、不需要国家投资一分钱而又能让群众看得起病的民办的个体中医诊所。它们可以深入到农村、社区、街道、小镇,乃至于穷乡僻壤。仅有目前国家所办的几千所中医院来解决全国民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它们没有几个建立在偏远乡村,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缺医少药。

  现在坐堂中医解禁了,大力提倡中医医疗服务进农村、进社区,它们都不失为为民众解除病痛的明智之举,如果能同时大力发展和鼓励开办更多的个体中医诊所,中医药的作用可以更充分发挥。

  令人惋惜的是,现在中医队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六十岁以上的名中医已经为数不多了,退休后由于他们的身体及家庭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能够到药店坐堂者数量较少,因而对改善目前中医的就医环境的作用就比较有限。

  记得多年前的一部电影《李时珍》中有这么两句歌词,大意是:“身如逆行船,心比铁石坚,愿父全儿志,学医不畏难。”我认为自学中医者,往往更能成才,因为他们矢志业医,兴趣浓厚。个体开业中医也往往更能亲民、便民、利民。他们往往不计较上下班时间,不论寒暑昼夜,随叫随到,随到随诊。据说,当年的王孟英(清代名医)就是如此,“远道有求诊者,先生每乘小艇夜行”,又“视病不受贫者之酬”。他们“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时刻与患者共忧乐。病员群众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他们大多能急病人之所急,忧病人之所忧,对病人决不敢怠慢。

  因此,中医要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就应该让中医回归:回归原生态,回归民间,回归市场,回归自然生长的沃土,扎根于市井小巷,乡间小镇,让无数遍布于城乡的个体中医诊所与社区和乡村居民为邻,尽量地满足他们治病保健养生的需求。这就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民间中医、个体诊所中医的积极性和力量。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中医事业的发展就必然缓慢而艰难。也应该让民办和官办的中医两条腿走路,让市场来检验,看谁走得更快、更好。

  中医事业要真正发展壮大,要有“火车头”带动,计划性的国营发展模式应当改变,这样中医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才会步入正确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