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标准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 国内外发展趋势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卓越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1世纪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与人们崇尚回归自然的热潮,给中药的振兴、发展和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机遇。加入WTO后我国以仿制为主的医药产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的希望所在.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业,中医药必将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将显示出广阔前景。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药资流短缺、质量不稳定、制剂工艺粗糙是影响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建立既达到国际标准,又符合中药实际状况,具有中药自身特色的质量标准评价方法学体系,使之达到科学化、标准化,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促进现代中药制药工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中药的现代化,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药标准化研究,将有利于:(1)促进出药材、饮片、中成药质量的提高;为建立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国家质量标准提供坚实的基础;(2)提高复方中药的研究和质量水平;(3)强化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4)促进对外贸易。

  中药是天然药物,但又不同于西方及其它国家的植物药、民族药,它是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的筛选,其独到的防病治病效果和较小的毒、副作用,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认同。

  我国传统中药资源丰富,应用历史悠久,近50年来在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然而这一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医药市场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甚至落后于日本、韩国、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传统药物市场年年递增,但作为中药发源地的中国,在传统药物市场销售额中仅占3%。

  造成这种落后局面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原因,是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缺乏客观的、科学的标准规范,无法得到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承认与共识,因此,也严重制约了现代中药制药工业的发展水平。

  2 研究现状和水平

  2.1 我国中药生产的现状

  中药材、饮片、中成药是中药的三大要素。,中药材的生产仍然处于较原始的自然状态,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时间及不同加工方法造成了质量上的巨大差异。环境的污染、农药、化肥的施用不仅造成有害物质的蓄积,也影响到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

  “道地药材”一直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但我们必须看到:(1)由于历史的局限,道地药材的形成并没有经过广泛的种质资源的调查、筛选和比较,而是由地方、农家品种演绎、发展起来的,并部分带有地方保护的色彩;(2)由于时空的变化,道地药材原产地的环境条件已经今非昔比,而且只种不选,品种退化、变异现象严重;(3)由于种源流通的混乱,道地药材产区种植的药材种子、种苗并不一定是道地的。因此,应开展药材种质资源的研究,摈弃传统的观念,在充分调查筛选的基础上,对道地药材进行再评价。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筛选、培育出真正优良的种质。

  中药饮片加工生产水平低,炮制规范不统一,技术落后,饮片质量不稳定。

  中药材、饮片的质量低下,造成了中成药(制剂)产品质量的不均匀性,无法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同时,中药制剂提取、制备工艺本身也有很多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之处,一方面质量不稳定,另一方面剂型原始、落后且剂量过大,无法与西药或西方的植物药相抗衡。

  2.2 质量标准研究水平

  目前中药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单一指标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未能切实地、全面地反映其临床功效。加之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态性、微量性、不稳定性,致使质量标准化研究进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水平的提高。

  影响中药质量标准化的另一问题,是大部分中药有效成分不明确。国内外对中药、天然药物进行了大量的活性成分研究,对于阐明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到积极作用。然而,过去的研究局限于西方医学的理论体系,即按照化学药品的模式来研究中药,只能使中药“西化”,未能从本质上阐释中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由此建立的质量标准,也自然是片面的、表征性的、权宜的,无法科学地反映其内在质量。

  中药成分复杂,又多为复方配伍用药,其作用是其所含化学成分的综合作用,或者不同的成分作用于不同的器官、脏腑、症候。因而,按照西方植物药的标准模式来建立中药的质量标准显然是不可行的。

  中医药独特的理论和应田方式,决定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建立与评价的特殊性。

  现代分析技术、仪器的发展,为中药成分的分析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如GC、HPLC、EC等色谱技术,UV、IR等波谱技术,各种色谱/波谱联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药的质量研究与评价。然而目前的研究与尝试,往往是孤立的、分散的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在研究的方法上,更没有建立规范的、统一的标准,以至于同一个样本,由于仪器不同,条件不同,操作者不同,分析的结果各不相同。

  同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供质量控制所需的化学对照品、标准品数量极其有限,严重制约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产品的检测、分析。

  复方是中药的最大特色,中药制剂是中药应用的最终形式。现有中药复方成药大多组方药物过多,用量大,工艺粗糙,剂型落后,有效成分不明确、质量不稳定、标准水平低,不能为国际市场接受,也使得中药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无法和西药抗衡。

  中药的质量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形态、化学的指标,生物学评价更能反映其内在的质量。在有效成分不明确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其生物活性效价,更显重要。在这方面,中药的研究,相对于西药还几乎是空白。

  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药材、药用植物的品种鉴定和道地性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DNA指纹鉴定、分子标记等理论和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药用植物、中药材的分类鉴定,但尚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更谈不上成为法定的检验方法。与化学有效物质累积、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的研究,还只是一种设想。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使中药分析与质量评价的规范化、自动化成为可能。而如何将标准的样本,标准的提取物,标准的图谱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处理、整合,建成中药质量标准化数据库,并具有自动判别和评价功能,还有待于研究开发。

  中药标准化研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药材的种质基因、生态环境、栽培驯化技术、采收加工、贮运、饮片加工炮制、制剂工艺等复杂因子。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建立既达到国际标准,又符合中药实际状况,具有中药自身特色的质量标准评价方法学体系,使之达到科学化、标准化,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促进现代中药制药工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中药的现代化,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建立现代中药质量标准评价系统

  3.1.1 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3.1.2 资源调查与鉴定;

  3.1.3 活性成分研究;

  3.1.4 专属性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1.5 中药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方法。

  3.2 现代中药饮片研究

  在药材质量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实现饮片的标准化;

  3.3 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中药制剂是中药临床应用的最终形式,也是最难实现标准化的环节,因而成为中药标准化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技术关键。又以药材、饮片的质量标准化为前提。

  3.3.1 采用超临界萃取、高效逆流色谱等现代工业提取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提取制备工艺的研究,以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3.2 复杂组分中特定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3.3.3 复方共同提取过程中化学有效物质的相互影响与变化;

  3.3.4 辅料对待测成分分析的影响。

  4 有毒中药的鉴定、毒性成分的限量基础研究

  5 中药质量评价数据库与自动判别系统

  在中药材、饮片、中成药质量研究的基础上,采集标准数据、图谱,建立综合数据库及多维检索、判别评价系统,实现中药质量标准评价的规范化、自动化、现代化。

  5.l 优质、道地、珍稀中药材DNA分子标记与基因文库构建

  5.1.1 建立优质、道地、珍稀中药材DNA指纹图谱,并作为中药鉴定与质量评价的辅助指标。

  5.1.2 通过DNA分子标记,设计试剂盒、基因芯片,实现高通量特异性分子鉴定。

  5.1.3 构建道地药材、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cDNA基因文库,保护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资源。

  5.2 优质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GAP)示范研究

  中药质量标准的系统评价研究的最终目的,绝不是被动地对中药材进行检测分析,而是通过科学的、客观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优质中药材生产和规范管理,生产出产量高、质量稳定的绿色中药材,确保中药产品的质量稳定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中药材既是商品,就应该有品牌,其品牌就是质量和信誉的象征。因此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推出优质中药材品牌,以推动整个中药产业的工业化、现代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