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王风光不再 清平药市日渐式微

  信子锦(化名)坐在自家13平方米的记药材铺里,清闲地摆弄着周围散乱摆放着的石斛、元肉、灵芝等药材。

  “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他有些感慨。

  民间很早就有“得一清平药材铺一世无忧”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的广州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但是,这个说法渐渐不再行得通。因为几十平方米的药材铺,已经越来越不能完全反映出这个行业的真实利润,药商更多只是把药材铺作为招徕生意的窗口,流通的功能正逐步减弱。“铺王”如今已经不太能实至名归。

  人多了,铺多了,好日子也没了

  信子锦指着前面新建的骑楼风格的清平医药中心,追忆当年的繁华景象。“当时是全国最繁荣的药材交易市场。以至于那时有个怪现象,广州这边不产药材,但产药材的河北、安徽等地的商人,都不远千里来这里批发药材。”

  据长期浸淫在中药材行业的人说,那是因为清平市场凭借药材品种多、经营手法灵活等特点,吸引了大批的药材商人,尤其是广州毗邻港澳,辐射东南亚,所以成为了南方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药材批发市场。

  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先是来了一批潮汕商人,后来都走了,接着又来了一批东北人,做参茸生意的,把市场炒了起来,他们一家带一家,整个市场从一开始的300一400家发展到了3000多家,翻了10多倍,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很快我们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信子锦说。

  2000年的时候,这种古老的买卖方式越来越跟不上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交通、消防隐患随处存在。为此,荔湾区新建了两栋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场地。信子锦在2000年的时候搬进了正规的铺子里,但生意并没有随之好起来。

  2006年,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清平医药中心(清平市场一期)又拔地而起。很多北方的药材商相继搬进了更大更现代的铺子里,他们的租金一度升到2万元/月,信子锦的生意更加冷清了。

  而那些更贵铺子里的药商们生意又怎样呢?信子锦认为,更多是表面风光,内心彷徨。“这个市场里真正赚得大钱的,都是背后有资源的大经销商,掌握货源又熟知炒作手法的就那么几家,其他都不怎么样,那些所谓铺王,所承受的压力也很大, 受产地产量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或者市场判断的失误,也自然会带来很高的风险。”

  中药材流通渠道变天

  信子锦的例子只是清平路上一个典型的中药材批发商的影子,可惜的是,他可能和大多数从事这行的人一样,只把生意冷清归结为市场的竞争激烈,却难以看到背后真正的原因。

  事实上,中药材市场的衰落不唯清平一处。包括清平在内的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最近几年的发展都遇到了各自的困境。一个普遍的感受是:交易量下降,产品和经营模式有待改造升级。

  以目前在17个药材市场上数一数二的安徽亳州药市的数据看,有统计说其药材交易量、销售量也下降了20%到30%。

  四川千方饮片公司销售经理王秀华的话更是直接点明了主因:作为一家常年需要采购上千种药材的饮片企业,为保证质量,该公司只好绕过药材市场这一中间商,直接向药农采购药材,那些用量不大的、急用的药材才会到比较规范的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采购。

  “多大买家都直接到药农那里要货,不再经过药材市场这个中间环节,加上目前中药材专业市场销售假劣药品、超范围经营等问题比较突出,药材市场困境日益显现,专业市场渴望突围。”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对此,“药材市场公司化经营”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化解药材市场困局的良方,在全国17家中药材市场中,有些已经开始在尝试这样的运作,但效果并不显著。

  而更雪上加霜的是,清平药材市场还有自己的局限。广东金康药房总经理郑浩涛指出,清平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城区内的药材批发市场,地处老城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大量的仓库和晒场,停车困难、交通拥挤堵塞,有时批发商根本无法进驻;而且产地不产药材,也降低了中药材流通的吸引力。加上安徽亳州、成都荷花池等药材专业市场发展势头迅猛,清平的地位一再下降。

  对于未来,郑浩涛却相对乐观,“中药材专业市场作为流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会消失,还会存在,但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把这个市场当做一个宣传的门面,仍然会发挥自己的作用。”

  另外,清平市场还有个很特别的地方 ,就是地处城区,而且广州人向来重视中药,不管是凉茶还是煲汤都会用到。这部分人群也将给清平带来稳定的客源。

  不过,面对更远的未来,信子锦却显得有些无奈,“如果有一天卖不下去,就得转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