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材GAP与中药区划的相关性

  当前,我国中药现代化的科技产业行动,中药材GAP的实施与进入检查认证,已举世嘱目。特别是中药材GAP的制订与实施,作为政府行为,在世界范围尚属首位。中药现代化应当如何走,中药材GAP基地怎么建,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我们应怎样抓住时机,积极、稳妥地将中药材GAP与中药现代化全面向前推进,是一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笔者特结合从事中药区划等中药研究与参加《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对策》、《贵州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等的研究制定与实施工作的实践体会,对中药材地道性、中药材GAP与中药区划相关性等问题和如何切实推进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等略抒管见,以供参考。1 中药区划的概念与重要性

  “区划”,系“区域划分”的简称。以分区划片手段,研究不同地区或区域的优质增产,并在对区域差异性与相似性深入研究与认识的基础上,区别差异性,归纳相似性,以形成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区域划分体系,达到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护育与开发资源之目的。“中药区划”则以中药生产及其自然资源与中药生产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经济、技术角度,在对中药生态环境、区域分布、历史成因、时空(间)变化、区域分异规律以及与中药质和量相关因素等方面综合研究基础上,按照地域区间差异性和区内相似性,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中药生产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中药资源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即为“中药区划”[1]。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孕育着极其丰富的中药资源。以全国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照中药区划的研究范畴,从分析影响中药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入手,以地道药材为主,选择具有明显区域分布特色的植、动、矿物类代表药材,深入地进行适宜区分析,注意突出区划的地域性、综合性、宏观性三大特征,正确处理历史与现状、区划与规划、中药区划与农业区划及行政区划等关系,综合考虑所有相关因素,进行了“中国中药区划”的研究与建立。通过分析我国中药资源区域分布与中药生产规律,按照中药区划原则,将全国划不同级别的中药资源开发护育与中药生产区域并形成完整的体系,则称之为“中国中药区划”[2]。

  研究建立“中药区划”的基本原则与依据是:中药生产条件的相对一致性;中药生产特点的相对一致性;中药生产发展方向、途径、措施的相对一致性;中药区划与农业区划的相协调;不同等级中药区划的相衔接;保持一定的行政区划单元的完整性。中药区划不仅要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指标,也要考虑对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中药生产有直接影响的社会经济指标。

  在“中药区划”的研究建立过程中,应充分体现“首在调查,重在综合,重在协作,功在实用”的区划过程。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中医药事业和人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需要,也是祖国医药学继往开来和对建国以来药材生产实践经验教训认真总结的需要;这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中药资源开发和中药材生产同农业生产具有共同特点,故又可称为“中药农业”,属大农业范畴。因此,“中药区划”是农业专业区划之一,是综合农业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区划应以自然区划(包括植被、农业气候、土壤区划等)为基础,也应同农业区划(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及渔业区划等)和综合农业区划相协调,所以研究制定中药区划时,尚应参考农业区划等专业区划进行分区划片。

  “中药区划”的目的在于揭示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明确各区域开发中药资源和发展中药生产的优势,为因地制宜地调整中药材生产结构和布局,正确地选建优质药材商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中药区划是“农业区划”的组成部分,既属于农业的部门区划,又是具有综合特点的专业区划,对于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随着科学发展与生产需要,中药区划与中药区划系统的研究与建立,对于因地制宜地发展中药材生产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中药资源,以及促进《中药材生产质量量管理规范(试行)》(GAP)的全面实施都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 中药材GAP与中药区划、药材地道性的紧密关系

  《中药材生产质量量管理规范(试行)》(GAP)第二章产地生态环境的第四条,明确规定中药材生产“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这充分体现了中药材GAP与中药区划及药材地道性的紧密结合的相关性。

  众所公认,我国“地道药材(geo-aurthentic crude drugs)”是指经人们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优、临床疗效高、地域性强的一类常用中药材。其具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特定的生产技术或加工方法,与原产地域产品概念近似[3]。地道药材系一古老而通俗、内涵丰富而科学的特殊概念;其集地理、质量、经济、文化概念于一身,乃我国几千年悠久文明史及中医中药发展史形成的特有概念[4]。地道药材的形成与发展,关键在于优良品种遗传基因这一内在因素,能保存、选择优良品种;这既与当地土壤、气候、水质、生态环境等地理因子和生态因子密切相关,也与当地栽培(养殖)加工技术、应用历史、流通经营、传统习俗等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因素关系密切[4,5]。中药生产及其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关性,以及与生态环境、地质背景和区域分异等规律的认识与利用,是有着较长的渐进历程的。例如,对于我国动植物分布、生态环境及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早在两千年前的古老典籍里则有记述。如《尚书•禹贡》将我国领土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并按“州”分别记述其土址、物候、农产、交通、田赋等[6],这既是我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自然区划”。《周礼•地官》所载的“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7],是最早有关区域适应性的论述,应据土壤之别而合理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淮南子•主术》所载的“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8],是最早提出的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神农本草经》指出的“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9],明确强调中药材应区分产地,讲求地道的重要性。其后,陶弘景亦指出:“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本草注集注》)。孙思遍强调“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备急千金要方》)。《唐本草》也明确指出:“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变节,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这些记述说明,我们祖先很早以前就意识到按照生态规律发展生产的重要性,用药必须选择地道药材,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与种养加工技术是保证药材质量及临床疗效的重要外在因素,其与品种遗传基因相辅相成,这也充分体现了中药的特殊性与地道性和继承性,也反映出中药区划的萌芽与客观存在的基础。

  我国中药行业“地道药材”的出现与形成,集中展示了中药区划的特点;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历代本草对地道药材的记述,正是朴素而原始、生动而实用的中药区划,是我国祖先以中药为对象进行地域分异规律研究与认识的成果。至今,诸如“川广云贵,南北浙怀,秦陕甘青”等地所产的地道药材,以及祁州“十三邦”和漳树等“四大药市”,仍为中药“脊梁”,在中药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5]。总之,赋存于地壳和生物圈中的中药资源及其生产,与各种自然资源及其生产一样,都有着时间上的继承性与空间分布上的地域性,应当结合实际,以地道药材为重点进行中药区划研究。实践证明,地道药材反映出的科学内涵与中药区划、中药材GAP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我们研究中药区划与实施中药材GAP,以地道药材为主体的研究方法与遵循原则切实可行,这是在中药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继往开来之举,是我们全面实施中药材GAP之根本、之关键,也是科学发展观在中药资源与中药材生产发展的充分体现。3. 中药材GAP与中药区划深入研究实施的可行性前瞻性

  “中药区划”的研究与“中国中药区划”的建立虽无前例可循,但经过上世纪80至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有关中药、区划等部门专业人员的多年研究和努力,已首次建立了“中国中药区划”,填补了全国农业区划体系和中药业的空白[1]。在中药区划的研究与“中国中药区划”的建立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上述“首在调查,贵在综合,重在协作,功在实用”的区划过程。

  在“中国中药区划”的研究建立中,选择了在我国中药资源与药材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又具地域特色的103种药材(其中植物药85种,包括野生34种、家生或家野兼有引种,动物药16种,矿物药2种)为“中国中药区划”分区的标志种;在对全国362种大宗常用中药材全面调查基础上,对中药分区代表品种的资源现状(其中包括野生中药资源数量、质量及分布与时间上的消长规律;家种家养药材数量、栽培面积、饲养规模、质量与产量等)、地道性、生产和应用流通历史、生产布局、资源开发方向及途径措施等加以重点研究,以利合理而正确地分区划片与“中国中药区划”的建立[2]。

  “中国中药区划”采用二级分区系统,一级区、二级区均按“三段命名法” 命名。一级区为地理方位+热量带+药材生产方向。二级区为地理位置+地貌类型+优势中药资源名称(地理位置+地貌类型通常采用地理简称来代替)。按上述规则,“中国中药区划”共划分出9个一级区,28个二级区(其中:陆域部分一级区8个,二级区26个;海域部分一级区1个,二级区2个)[1]。

  “中国中药区划”的分区系统及命名如下:

  Ⅰ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Ⅰ1大兴安岭山地赤芍防风满山红熊胆

  Ⅰ2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人参黄柏五味子细辛鹿茸、蛤土蟆区

  Ⅱ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Ⅱ1黄淮海辽平原金银花地黄白芍牛膝酸枣仁槐米北沙参板蓝根全蝎

  Ⅱ2黄土高原党参连翘大黄沙棘龙骨

  Ⅲ 华东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Ⅲ1钱塘江、长江下游山地平原浙贝母延胡索菊花白术、西红花蟾酥珍珠蕲蛇

  Ⅲ2江南低山丘陵厚朴辛夷郁金玄参泽泻莲子、金钱白花蛇

  Ⅲ3江淮丘陵山地茯苓辛夷山茱萸猫爪草蜈蚣

  Ⅲ4长江中游丘陵平原及湖泊牡丹皮枳壳龟甲鳖甲

  Ⅳ 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Ⅳ1秦巴山地、汉中盆地当归天麻杜仲独活

  Ⅳ2川黔湘鄂山原山地黄连杜仲黄柏厚朴吴茱萸茯苓款冬花木香朱砂

  Ⅳ3滇黔桂山原丘陵三七石斛木蝴蝶穿山甲

  Ⅳ4四川盆地川芎麦冬附子郁金白芷白芍枳壳泽泻红花

  Ⅳ5云贵高原黄连木香、茯苓、天麻半夏川牛膝续断龙胆

  Ⅳ6横断山、东喜马拉雅山南麓川贝母当归大黄羌活重楼麝香

  Ⅴ 华南南亚热带、北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Ⅴ1岭南沿海、台湾北部山地丘陵砂仁巴戟天、化桔红、广藿香安息香血竭蛤蚧、穿山甲

  Ⅴ2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南部山地丘陵槟榔益智高良姜白豆蔻樟脑

  Ⅴ3滇西南山原砂仁苏木儿茶千年健

  Ⅵ 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

  Ⅵ1松嫩及西江河平原防风桔梗黄芩麻黄甘草龙胆

  Ⅵ2阴山山地及坝上高原黄芪黄芩远志知母郁李仁

  Ⅵ3内蒙古高原赤芍黄芪地榆草乌

  Ⅶ 西北中温带、暖温带野生中药区

  Ⅶ1阿尔泰、天山山地及准噶尔盆地伊贝母、红花、阿魏、雪荷花、马鹿茸

  Ⅶ2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西鄂尔多斯高原甘草麻黄枸杞子肉苁蓉锁阳紫草

  Ⅶ3祁连山山地秦艽羌活麝香、马鹿茸区

  Ⅷ 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

  Ⅷ1川青藏高山峡谷冬虫夏草、川贝母、大黄、羌活、甘松、藏茵陈、麝香区

  Ⅷ2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原坡地胡黄连、山茛菪、绿绒蒿角蒿

  Ⅷ3羌塘高原马勃冬虫夏草、雪莲花熊胆鹿角

  Ⅸ 海洋中药区

  Ⅸ1渤海、黄海、东海昆布海藻石决明海螵蛸牡蛎

  Ⅸ2南海海马、珍珠母、浮海石、贝齿、玳瑁区

  通过中药区划,强化了中药品种质量意识与产地生态环境意识的相关性,强化了“因地制宜,适地适种”观念,有利于加深对中药生产与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也有利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生产基地建设。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必须和中药资源的区域开发与生产发展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恶化环境、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必须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维持和发展生态系统平衡。过去,曾提出“南药北移,北药南栽”,强调“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其虽取得一定成效,缓解部分紧缺药材供应,但出现了一些地道药材品质下降,布局分散,市场冲突,以及违背客观规律等问题。例如南药盲目北栽失败,上世纪60年代浙东南平原曾引种砂仁等10多种南药,结果均因气候不适而枉费人财物力;北药南栽虽易成活,但大多质量差而影响疗效,上世纪70年代  广东曾大量引种茯苓、地黄、山药、党参、川芎等均告失败,教训深刻[1]。

  通过中药区划与中药材GAP的全面研究实施,充分体现了中药生产与中药资源地域分异规律、地道药材与地道产区特色,并提出了中药生产与中药资源开发护育的总体布局和商品基地建立设想。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在总体布局与药材产地选择上,应遵守“地区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原则;在引种药材时应遵循气候“相似性”原理,通过实验研究,确定生产基地;药材栽培养殖开发要以地道药材产区为主,野生药材开发护育应切实提高资源转化率和建立资源保护区,特别要加强开展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不断寻找新品种,扩大新资源及其药用部位,提高商品率与开发新药水平。,中药材GAP如重点在抓东北三省及长白山的人参、五味子、哈士蟆等,黄淮海平原的“四大怀药”等;华东丘陵山地的“浙八味”等,川广云贵与秦陕甘青的天麻、杜仲、三七、川芎、当归等的规范化种植(养殖)与GAP生产基地建设,这完全合符中药地道性与“中国中药划区”,且切实可行。这样将中药材生产布局与生产基地真正科学地建立在中药区划与药材地道性基础上,则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真正发挥优势,真正突出药材质量第一的原则,将中药材质量意识和生态意识落到实处,能切实避免超越生态适宜区盲目生产,切实控制影响药材质量的各种因子,规范药材各生产环节乃至全过程,以有效提高药材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达到药材“真实、优质、稳定、可控”之目的。

  例如,贵州省在研究制定《贵州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时,则根据贵州中药区划并结合我省中药材生产发展的实际,将贵州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生产基地建设进行了区域规划。提出了“五大重点中药材生产区”(黔北、黔东北中药材生产区;黔西、黔西北中药材生产区;黔西南、黔南中药材生产区;黔东南中药材生产区;黔中中药材生产区)的分区布局。明确规定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品种与GAP生产基地建设的选择依据和基本要求(有贵州地道、名贵、珍稀或常用、大宗特色与发展基础;有符合GAP规定要求的较为完整而可行的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有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政府引导,带动农民增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等有效运作模式;有符合GAP规定要求的较为完整而可行的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规划在黔北(遵义、湄潭等)、黔西北(大方、威宁等)、黔中(乌当、清镇等)、黔东南(施秉、雷山等)、黔西南(兴义、安龙等)等地,重点建设“五大中药材生产基地”与鼓励重点发展天麻、杜仲、石斛、半夏、吴茱萸、淫羊藿、何首乌、艾纳香、头花蓼、金银花等14种重点中药材。贵州中药区划共分为下述7个一级中药区和17个中药亚区(二级区);贵州省中药区划的分区系统及命名如下[10]:

  Ⅰ 黔东北低山丘陵吴茱萸、朱砂、金银花、五倍子、枳壳、栀子中药区 本区含3个亚区,即铜仁一万山朱砂、吴茱萸、麦冬区;松桃一印江吴茱萸、白术、五倍于、金银花、枳壳区;沿河-思南吴茱萸、天麻、天冬、桅子、雄黄区。

  Ⅱ 黔东北低山丘陵吴茱萸、朱砂、金银花、五倍子、枳壳、栀子中药区 本区含3个亚区,即铜仁一万山朱砂、吴茱萸、麦冬区;松桃一印江吴茱萸、白术、五倍于、金银花、枳壳区;沿河-思南吴茱萸、天麻、天冬、桅子、雄黄区。

  Ⅲ 黔南山原山地河谷石斛、三七、艾纳香、通草、乌梅、砂仁中药区 本区含3个亚区,即平塘-独山麝香、南沙参、乌梅、仙茅、桔梗区;罗甸-望谟艾纳香、三七、砂仁、通草、木蝴蝶区;兴义-贞丰石斛、何首乌、灵芝、黄精、白及、姜黄区。

  Ⅳ 黔西高原山地厚朴、半夏、党参、龙胆、枳壳、黄芩中药区 本区含2个亚区,即水城-盘县厚朴、川牛膝、续断、枳壳、龙胆、倒提壶区;威宁党参、半夏、乌梅、山桃仁、秦艽、金铁锁区。

  Ⅴ 黔西北中山山地丘陵天麻、杜仲、半夏、龙胆、猪苓中药区 本区含2个亚区,即毕节-赫章半夏、云木香、川牛膝、龙胆、天麻、猪苓区;金沙-黔西杜仲、石斛、金银花、五倍子、泽泻区。

  Ⅵ 黔北山原山地杜仲、黄柏、厚朴、天麻、金银花、续断、五倍子中药区 本区含3个亚区,即赤水一习水石斛、黄柏、杜仲、厚朴、木瓜、九香虫区;道真一正安杜仲、天麻、黄连、续断、桔梗、五倍子、云木香区;遵义-湄潭杜仲、金银花、白芍、吴茱萸、天冬、玄参、红花区。

  Ⅶ 黔中山原山地麝香、天麻、山药、鱼腥草中药区 本区合2个亚区,即贵阳-惠水麝香、天麻、草血竭、鱼腥草、南沙参区;安顺-开阳山药、杜仲、山茱萸、桔梗、五倍子区。

  通过中药区划与中药GAP的有机结合,将更有利于按市场机制配置中药生产与流通,利于市场预测,利于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及分级实施,以更好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办事,增添与丰富了中药学科的科学内涵。通过中药区划与中药GAP的有机结合,还可更加了解各区域的中药生产与中药资源特色,更加丰富了地道药材的科学内涵,以生态学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地道药材,深入研究中药品种,既增强了中药资源永续利用的责任感,也丰富与发展了中药品种新理论,以更有利于提高中药产业的科技水平。

  当前,我们正在认真学习GAP,全面、准确理解GAP,对GAP要有全面的准确的理解,要认识GAP实施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也对中药中药区划与中药区划学的建立与发展已引起人们关注。尤其是中药资源学的发展和中药材GAP、中药区划与地道药材相关性的研究更加重视,令人可喜。将随着农业地质学、应用数学、微量元素等的蓬勃发展,地质背景系统、微量元素背景、数值分类、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等新兴理论与定量科学在中药资源、中药区划等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群落分类、卫星遥感、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开展野生重点中药、民族药资源及中药材生产区域化的调查与研究,将取得准确的新资料、新成果,并充分与中药现代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中药区划及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等密切结合,整体架构,联手合作,统筹规划,分期实施,以更好为政府决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这样,通过深入开展中药材生产区域化的调查与研究,深入研究种群及群落的生态环境和演替规律,以及地道药材与地理因子、生态因子等形成因素的定量相关性,将成为探索中药区域分异规律、中药区划及地道药材定量分析与深化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并更具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这将大大弥补了传统定性研究的不足,将对中药区划研究与中药材GAP的深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将扩大中药理论研究领域,这也展现了中药区划与中药材GAP的无限潜力及广阔前景。4 几点看法与建议

  4.1更进一步学习、认识、深入研究地道药材、中药区划与中药材GAP的科学内涵,以更好地认识中药材GAP这项政策性、技术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全新工作,认识其实施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更好地促进中药材GAP的全面实施。

  4.2以质量第一、生产第一的观点,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索与研究地道药材的标准化和现代化,赋予这一古老的传统中药材特定种质、特定产区、特定生产技术或加工方法新的或量化的科学内涵,以更好阐明其与中药区划和中药材GAP的相关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4.3各地(或以各省、市牵头)要在更深入开展中药材生产区域化的调查与研究基础上,遵守“地区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原则,通过实验研究,确定生产基地与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发展规划,以更好推进中药材GAP的全面实施。

  4.4将地道药材、中药区划与中药材GAP,纳入现代天然药物资源学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探索其与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类型、生物有效成分或部位的动态积累等的相关性,以更好地推进中药材GAP的全面实施及中药学科的深化发展。5 结 语

  中药资源与中药材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与继承性,运用生态学观点,以地道药材为主体开展中药材区域特征研究与中药材生产区域化,以研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药资源及中药材生产的品种适宜区进行分析,合理分区划片,揭示了中药资源与中药材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首次研究与建立了“中国中药区划”,并与中药材GAP有机结合与全面实施。这是在我们祖国医药学长期成功实践基础上与现代科学及法制管理有机结合的新进展,是这一古老而又新兴领域的可喜成果,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赋予了中药研究与生产领域继往开来的更大的推动力和引导力。其不仅丰富了地道药材科学内涵,强化了质量意识与生态意识,利于因地制宜,分区规划,为制定中药区域开发护育规划,发展中药事业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以地道药材、质量为核心的中药新理论,开拓了中药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新领域,为中药现代化及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利中药更好地走向优质化、标准化、现代化与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中药区划.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0

  [2]冉懋雄,张惠源,陈信泗,等.中国中药区划的研究与建立. 中国中药杂志,1995;21(9):517

  [3]任德权、周荣汉主编.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指南.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6

  [4]胡世林等.中国道地药材.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4

  [5]冉懋雄.试论中药区划与中药区划学的研究建立与发展(上、下).中药材,1992;15(1):40, 1992;15(2):40

  [6]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69

  [7]黄侃校点.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6

  [8]西汉.刘安等.许匡一译注.淮南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522

  [9]王筠默等辑著.神农本草经校证.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1

  [10]冉懋雄,邓 炜. 论贵州中药资源区域分布与区划.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0):579 (本文作者单位: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