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宝诠释中药现代化
“闻得出这是什么药材香味吗?”分管技术的副总经理王治突然发问。然而,若非有多年积累,仅凭一个鼻子,又哪能真正做到“闻香识中药”?不出意料,对中药了解有限的记者屡猜不中。王治不再“为难”我了:“这是黄芪的味道,黄芪几乎是中药之王。”
这幕“闻香识药”,发生在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提取车间里。不过,这个弥漫着药香的车间没有烟火气,也看不到熬中药用的坛坛罐罐。在封闭的观察玻璃后,一排排密封钢罐和各种仪表都在“诉说”:这里进行的是自动化生产。
正大青春宝的自动化生产车间,每年迎来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既有国内外政要,也有各国同行。他们中不少人和记者一样,“怀揣”怀疑和好奇而来,带着信服和钦佩而归。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了青春宝后感慨:“这么现代化的中药厂,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在参观厂区后留言:“参观了世界上这么多药厂,青春宝不是世界惟一的,也是世界一流的。”
来到这里的人们,自然会产生一个好奇:是什么力量促使这家“中药现代化的样板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此次青春宝之行,我们也对这个力量之源发生了浓厚兴趣。
动力之一:
责任力量
“我感到有责任!这种责任与生俱来,而且我感到分量越来越重。”冯根生这样回答记者的探寻。作为“中药世家”,冯根生的祖父、父亲、他本人、长子——四代人都把自己的心血献给了中药事业,中药,成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作为国企经营者,冯根生还肩负着组织的信任、国资的重托、员工的要求、社会的期盼。
在责任感的驱使下,起步时破败的厂房、简陋的工具都变得并不那么可怕,因为眼里只有一个目标——振兴国药,弘我文化。
有了责任感,就会千方百计抢抓机遇。第一个机遇来自1973年。在冯根生接手工厂后不久,中国的中药界开始第一次大变革。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国务院专门发布了121号文件,提出中成药生产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冯根生以此为契机,开始改变工厂的面貌。
上世纪80年代,在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基础上,主管部门又提出了中药生产工业化的口号,工艺规程、岗位操作都要制度化,在这个基础上,把现代制药的管理引入到中成药领域。1978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医药现代化的口号,冯根生和青春宝广大员工如虎添翼,开始了在现代化之路上的快跑。
当然,每一步都要付出代价,有时是很沉重的代价。但是,与责任感、使命感相比,这些都微不足道了。1992年,在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时代背景下,冯根生大胆决策,不怕人说“披洋衣”,杭州第二中药厂引入外资改制为合资企业,成立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之后,冯根生又向身负巨债的胡庆余堂制药厂——正大青春宝的“父辈”公司伸出援手大胆兼并,历经艰苦转型和精心经营,时至今日,胡庆余堂的金字招牌更加光芒四射了。
从1972年的荒山野岭,37万元固定资产,6877平方米的陈旧厂房,以及延续几代的下面烧火、上面木棒搅拌的落后生产方式,到西子湖畔,13万平方米现代制药厂房,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制药企业之一;从胡庆余堂分割出的一个作坊式工厂,到帮助胡庆余堂重振声威,青春宝走过了一条从落后到现代再回归扶持传统的道路,也成功扮演了中国中药现代化30年领路先锋的角色。
动力之二:
“人本”力量
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可能脱离人的因素,必须“以人为本”。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各项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青春宝,这一点尤为突出。
首先,青春宝拥有十分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国宝级”企业家冯根生。在中药行业摸爬滚打60年的冯根生,早在2000年就被浙江省经济规划院评定为贡献价值达到2.8亿元的企业家。与冯根生在任期间创造的价值相比,这个数值仍然保守。日前,他还被评为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人物。
除了冯根生外,记者在青春宝的其他员工身上也看到了这个企业成功的原因。王治就是一个有意思的例子。王治在大学里学的是化学专业,从体系上来说,他原本更熟悉西药的成分合成。他也承认,在来青春宝工作前,对中药并不熟悉。但是,到青春宝工作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有人提中药无用,我就感觉到不太舒服。并且要和他争论一番。”在药香的熏陶下,王治不仅开始了中药的技术创新,还成了名副其实的“护药人”。在青春宝,在冯根生的大旗之下,聚集了一个老、中、青企业家群体,随便数数也有十几个,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青春宝,献给了中国的中医药现代化事业。
是什么让他们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呢?当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因为是跟着冯根生干事业!是冯根生的魅力。其实,据记者看来,青春宝对待人才的方式,以人为本的待人理念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这点冯根生也同意,他说,不管哪个“根生”,你必须尊重人才、尊重员工,这样才有真正的魅力。
有一个在青春宝流传很久的故事。一位上世纪50年代初从北医大毕业的女同志,因家庭困难想从山西调来杭州工作,“人间天堂”是那么好进的吗?她跑了十多个单位后都无功而返。就在她心灰意冷之际,见到了冯根生,当冯根生听说她在山西一直搞西药合成和植物提取,懂两门外语时,当即决定尽快帮她办好一切调入手续。她就是后来成为杭州中药二厂总工程师的马心舫。仅仅从1973年至1979年,中药二厂就先后从14个省市调入39名技术干部,就地培养了20多名大学生。这在那个时代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青春宝又依靠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机制网罗了大批人才。目前,公司有员工2000余人,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工程、技术、经营和管理人员团队。
近来,冯根生正在努力解决一个新难题。企业改制后,怎样开发没能分到股份的新进员工的企业主人翁意识?有了这样一个以人为本的探讨问题,青春宝员工形成了一支爱厂爱药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