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加成率应提高

  中药饮片是中医治疗的传统方法,是反映中医辨证论治优势的“独门利器”。然而,目前北京某些综合医院的中药房已相继撤销,一些中医院里的饮片经营也叫苦不迭,究其原因,和中药饮片的制作烦琐、微利甚至赔钱不无关系。

  中医药最大的优势是“简、便、验、廉”,但从另一方面讲,这种优势也是造成现在中医院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国家多个部门2006年下发的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的通知》规定,中药饮片的加成率在购进价基础上原则上要控制25%之内。据业内专家意见,不能让“廉”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中药饮片加成率应适当提高。

  药材损耗未能计入价格

  据业内人士介绍,中药饮片本身的特性和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中药损耗较大,如当归,进入仓库时为1kg,假如每服药开10g,每次多出0.2g,那么,最多也只能称出去90多次而达不到100次,像这样“一称来,百称去”,对大部分饮片来说,损耗自然是在所难免;另外,许多中药如白术山药地龙等,入库时都是完整的饮片,但在调剂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抓取,饮片已经变碎不能使用,每次在“清斗”时都会清理出大量不能使用的碎沫。还有一些贵重的饮片,如全虫,在当初加工炮制时需用盐作为辅料,在仓库储存一段时间或在药房经过放置一段时间后盐就会结晶析出,取完药后药柜里面留下了不少盐。醋制的中药饮片,经过长期放置也有较大的损耗。

  此外,中药饮片在入库的时候由于含水量的不同,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必将导致水分的自然挥发而损耗,而这部分损耗就只能由经营的医疗机构埋单。中药中的杂质也在损耗的范围内,据有关人员统计,平均每1公斤的中药饮片,选出杂质约为1克甚至更多,其耗损率不低于0.1%。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诃子肉的耗损率为40%,威灵仙木瓜的耗损率约为39%等。因此,医疗机构经营中药饮片时,有可能处于一定的亏损状态,最终造成很多医疗机构放弃销售中药饮片。

  饮片经营人力成本高

  中药饮片的调剂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中药调剂劳动力成本高,劳动强度也大,调剂师因工作环境差每天要吸入大量的粉尘。在大多数医院,每调剂1服饮片处方需10-15分钟不等,而调剂西药或成药的处方1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在一些中药饮片销售量比较大的单位,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可能连坐的机会都没有,许多中药调剂师到年老退休时出现了过敏性鼻炎静脉曲张咽喉炎等多种职业病。

  同时,调剂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担负着培养学生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咨询的任务。过高的劳动强度与较低的待遇导致了中药饮片调剂队伍中的专业人才也严重减少。

  专家建议应提高饮片加成率

  有业内专家表示,饮片是目前中药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具有辨证用药、随证加减、方便使用等特点。在众多的中医医疗服务中,由于技术服务价格相对偏低,导致中药饮片在医疗机构的收入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中药饮片的低加成率势必会影响到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给医院的总体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有些综合性医院干脆取消饮片药房,这些最终可能将不利于中医药的健康发展。

  作为国宝,中医药的有效性毋庸置疑,国家近年来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开发利用,从多个方面给予了大量资助。专家建议,政府应当允许医疗机构根据中药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目前医疗机构的经营体制的状况,适当提高中药饮片的加成率,而不能让“廉”成为中医药发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