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仲景时代药罐

  提起药罐,中国人并不陌生,那是传统中药的煎煮工具。张仲景被尊为中医的“医圣”,他所处于的时代的药罐又该是什么样子呢?与今天的药罐又有什么不同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首先,仲景时代的药罐是个什么样的形状?其大小规格又是如何?其形状无疑应该是圆桶状或者是呈现中间粗大上下较窄的壶状。不可能是方形或三角形的,因为圆形最稳定,也最实用。根据仲景用药的剂量大小不同,以及加水的多少不同,可以推测其药罐也应该有不同的大小规格。比如小柴胡汤用药超过20两,用水量为1斗2升,炙甘草汤用药量30两还多,溶剂用酒7升,水8升。这些大方子应当用大号的药罐来煎煮。桂枝甘草汤用药6两,用水3升,此当用小号药罐。桂枝汤用水7升,当用中号药罐。大方子不可能用小药罐,而小方子用大药罐也犯不着。想必仲景时代的医家是不会不考虑这些的。

  其次,仲景时代的药罐又是什么材料制造的呢?是否打上制造商的烙印呢?那个时代,病人的社会阶层不同,使用的药罐在品位上也自然大有区别。士大夫、贵族阶层可能用铜制品,一般的中产阶级可能用陶瓷,而最下层的人民则只能用黄土烧成的泥瓦罐了。但不管由什么材料制造,都应该是大批量统一生产的。也不管是由官方生产还是民间窑制,都应该是明确印上生产者和生产日期的。比如“长沙官制”、“建安十年”、“监差卫讯”等字样。为的是在出现问题时能有效地追究生产者的责任。试想,如果在煎煮四逆汤时,药罐突然裂开或漏水,病人得不到及时抢救,这个责任是否该由制造商来负呢?从唯用是求的汉风来看,那时的药罐在外面似乎不会再有其他的雕龙画凤之类的点缀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仲景时代的药罐其内壁一定是标有容量刻度的。放入多少水可以用量器准确测出,但煎取多少水则最好要借助于刻度了。内壁从下而上,依次标有“一升”、“二升”、“三升”等等。甚至还会标有多少“合”的刻度,不然,小承气汤以水4升煮取“一升二合”又该如何准确煎出呢?这样,在煎煮过程中水位的变化便会一目了然,煎取多少药液也可得到直观判断。这个内标志也是今天药罐所没有的。

  上述只是作者个人的理论推测,至于仲景时代的药罐到底是啥样子,还是由考古专家来定论吧!一切的假说都应该有根据,而中医界的好多“学者”的言论都缺乏依据,这篇小文的真正目的是呼唤推理的论据性。对于这些推论,想必仲景再世,也会捋须笑曰:“中、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