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中醫學基礎的「黃帝內經」、「傷寒論」

  「馬王堆漢墓醫書」的時代以後,我國醫學便不斷在進步發展之中,治療技術也慢慢地體系化,同時基礎理論也漸漸出現完整性。其中被後世稱為我國醫學泰斗的是「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被認為是在西漢末期所完成的,它可說是集結了過去醫學思想的大成,而書名則冠上中國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而其真正的作者不詳。

  與「黃帝內經」齊名的是「傷寒論」,這是西漢末期的醫聖張仲景所編成的。「黃帝內經」主要是以描寫經絡理論與陰陽五行等的基礎理論書,而「傷寒論」則是以脈診治病為基礎,共分為六大類,並將藥物療法體系化,是一本很實際的醫學典籍。

  雖然「傷寒論」是一本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書,但此書至今仍未失去其威力。如葛根湯、芍藥甘草湯等現代中醫常用的代表處方。早在「傷寒論」書中已有詳細的記載。

  目前中醫學界仍奉「傷寒論」為金科玉律,並逐漸由這些基礎醫學中,進一步研究出較符合科學要求、因應時代的處方。

  過去民間將此我國傳統醫學稱稱漢醫,所用的藥為漢藥,而現在則改稱中醫及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