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案

  ra的治疗是当前风湿病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不同的治疗模式各有千秋。由于ra因人、因时、因地、因种族和临床表现不同,在治疗中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治疗方案要个体化,若评判某种模式优劣实非易事,也不科学,在此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模式:

  (1)经典金字塔模式:它是借用埃及金字塔的外形来比喻该模式的特点。它的根据是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的:①塔顶的药物比塔底的药物更有效,但毒副作用也更大。②ra不会出现残废。方法是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为首选药物,如果不能控制病情或患者对药物不能耐受,再用慢作用抗风湿病药(saard),疗效仍不佳时再升级用细胞毒性药和糖皮质激素。最后可试用正在试验的疗法如淋巴结照射和生物制剂,在此过程中底层的基础治疗仍可继续。但目前看来,这两个假设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很多研究提示,ra患者最初二年,当通过金字塔全程治疗后,93%的关节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损伤=炎症×强度×时间)。该方案由于其用药简单,有利于临床观察和减少药物副作用方面颇受推崇,因此作为经典治疗方案沿用至今。但考虑到病人最根本的利益,临床医师需要解脱“金字塔”方案的束缚。

  (2)倒“金字塔”模式:为了避免经典“金字塔”模式的缺憾,有人采取积极的治疗。以期在骨损伤前就遏制疾病的发展。将细胞毒性药和糖皮质激素作为“塔底”的第一层次首先采用,如效果不佳,再用慢作用抗风湿病药治疗。该方案的特点是积极进攻,但是由于部分ra患者具有自愈的可能且细胞毒性药的副作用又较大。权衡利弊后人们不能不问:是否有必要如此积极呢?

  (3)下台阶模式:主张用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作为第一台阶治疗。在第一台阶治疗一个月后,如症没有好转,则开始用慢作用抗风湿病药物治疗,同时减少第一台阶所用之药。在开始第二台阶药物的同时可以开始第三、第四乃至更多台阶的药物治疗。在此模式中,糖皮质激素仅作为“激素桥”,利用其明显的缓解病情作用,控制滑膜炎来减轻患者症状与体征,使病人渡过“疼痛之河”,有利于体育疗法来维持关节功能的暂时措施。该方案使患者可获较长时间的缓解,各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无相加,病人易耐受。但对症状轻微者是否有必要联合化疗呢?

  (4)分级疗法: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晨僵时间、肿胀关节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采用记分法计算病人的病情严重性和预后因素总积分,根据积分将病情严重性分为轻、中、重度三级。对轻度病人给予抗疟药和对症治疗即可,对中度病人在给抗疟药的基础上加用一种其他慢作用抗风湿病药。对重度病人在轻度治疗基础上加2种慢作用抗风湿病药治疗,同时可给予关节腔内注射疗法。这样方能使病情与用药匹配,以后每隔3~6个月根据病情的活动性,以决定原方案升降与否。但有些病情判断指标并非客观,假如积分不准确,是否会造成假象而导致实质上的不匹配呢?

  (5)锯齿形模式:当患者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时,要尽早使用慢作用抗风湿病药治疗,可使患者病情在1~2年内有所改善。而每次应答消失或耐药形成,在病情略有加重之际即换用另一种慢作用抗风湿病药物,使病情再次缓解。如此反复,假如病情小有反复类似锯齿状,也不致形成波形向上的趋势。该方案要求定期监测病情进展情况,要设定一个病情加重的标准,一旦发现病情加重,即改变治疗药物,进入下一个锯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