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状态

  痉挛状态的定义:以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肌肉紧张度)增加及过强腱反射为特征的运动失调,作为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由牵张反射的超兴奋性引起。

  【病因】

  痉挛状态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的,它分为脑源性和脊髓源性,脑源性包括脑外伤、、脑瘫、缺氧性脑病和脑代谢性疾病等。脊髓源性主要为脊髓外伤、多发性硬化脊髓缺血、变性性脊髓病、变性性脊髓病、和横断性脊髓炎。

  【发病机理】

  痉挛状态产生机制主要为牵张反射的过度增高。牵张反射是机械负荷牵拉肌肉时引起的相反方向的肌肉收缩反应,它的感受器为肌梭和高尔肌腱器官。后者与主要肌纤维(有时叫梭外肌)串联。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有两类,一类属于传导速度快、直径较粗的iα类传入神经纤维,与α运动神经元发生兴奋性突触联系。另一类传入神经纤维系直径较细的ii神经纤维,与本体感觉有关。支配梭外肌纤维的传出神经纤维发源于脊髓前角大型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的运动神经纤维较细,分布于肌梭的两端,它发源于脊髓前角一种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当γ传出神经纤维活动增强时,梭内肌纤维收缩,从而提高了肌梭感受装置的敏感性,其传入冲动增加,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兴奋,使梭外肌收缩,这一反射称为γ环路。Γ传出神经纤维的运动调节肌梭内感受器的敏感性,进而调节牵张反射。当梭外肌收缩,梭内肌纤维将被放松,于是其传入冲动减少,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肌肉的收缩将不会持续。牵张反射受中枢伸进系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由于失去大脑皮质及其它高级中枢的抑制,牵张反射阈值降低。γ运动神经元敏感性增强,极度的牵张反射造成肢体痉挛。目前临床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就是切断γ-环路。

  【临床表现】

  痉挛状态有两个基本特征:肌肉变化与随意运动控制的变化。也就是说,一个病人要承受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痉挛,或者是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和痉挛。病人表现为躯干与肢体的强直以及不能控制的肌肉痉挛,痉挛可以是一块肌肉或多组肌肉进行,并能向远处传递。

  脊髓损伤所致的痉挛状态,由于损伤的部位与节段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病人除有下肢的轻瘫和麻痹外,有的病人仅有一个肢体痉挛,而且痉挛的肢体在身体的同侧(如脊髓半切综合征),或仅有上肢痉挛并且保留一定的运动功能(如中央脊髓综合征)。大脑半球损伤引起的痉挛状态,如脑外伤、脑卒中、脑瘫及其它脑功能障碍,有更复杂的临床特征。肌张力增加是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紊乱的首要临床特征,此外,它还伴随有肌张力障碍、瘫痪、运动不能、共济失调肌阵挛以及其它的非随意运动障碍种类。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痉挛状态的病因学及临床特征不难诊断。病人首先有产生的病因,其次必须具有痉挛状态的基本特征;躯干与肢体的强直与痉挛。痉挛状态需与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病、肌阵挛等鉴别

  【手术治疗痉挛状态】

  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通过电刺激鉴别,切断那些刺激阈值低、肌肉收缩而弥散的纤维,选择保留肢体的感觉纤维。

  适应征:(1)单纯的痉挛和肌张力增高。(2)肢体仅有轻度的挛缩畸形。(3)躯干及四肢的随意运动功能较好;(4)严重痉挛影响生活和康复训练。(5)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禁忌征:(1)强直表现为主者。(2)肌张力低下者。(3)肌力差,运动功能不良者。(4)有明显固定的挛缩畸形者。(5)手足徐动、震颤和共济失调者。(6)有明显的脊柱畸形和发育不良。

  2.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其机制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相同,都是切断γ环路。它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相比创伤小,选择性更强,主要适用于处理局部痉挛状态。目前常用手术为选择性胫神经切断术,它用于治疗踝关节或脚步的痉挛状态(马蹄足、内翻足、尖足),其它还有选择性臂丛神经切断术(肩关节屈曲痉挛)、肌皮神经部分切断术(肘关节屈曲痉挛)、正中神经部分切断术(肘关节屈曲痉挛)、尺神经部分切断术(腕、指关节屈曲痉挛)、闭孔神经部分切断术(剪刀步、内收腿)等。

  3.脊髓切开术:脊髓切开术是高效的,特别是抗痉挛,他有可靠的解剖学与生理学基础。理论上,脊髓切开术不影响残留随意运动功能或感觉。脊髓切开只可能应用于完全脊髓损伤和括约肌失控的病人。当其它方法无效时,脊髓切开术作为最后的选择。

  4.慢性脊髓刺激术:在1973年cook与weinstein首次报道应用脊髓刺激治疗多发性硬化后,有大量报道脊髓刺激不仅有效于多发性硬化,而且有效于其它情况(如脊髓损伤、脑外伤、中风、脑瘫、肌张力障碍、变性疾病、痉挛性斜颈等运动障碍)。脊髓刺激是将电极埋置在硬脊膜外的后正中,可以放在脊髓的任意平面,通过电刺激增加一个额外的抑制作用以得到控制平衡,从而治疗痉挛状态。脊髓刺激适用于症状轻且保留脊髓后根功能的病人,它还常用于治疗疼痛病人。

  5.立体定向技术:通过立体定向、毁损某些中央核团来达到缓解痉挛状。立体定向手术可以改善部分脑源性痉挛状态的功能,有时一侧手术可以缓解双侧症状。由于立体定向手术对许多病人无效,而且一段时间后症状恢复,故近20年已很少临床应用。

  从我们的治疗经验来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及慢性脊髓刺激对痉挛状态效果最好,有效率在95%以上,但由于刺激器价格昂贵,在我国目前还很难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