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节病流行病学

  骨节病是变形性骨关节病,主要侵害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其基本病变是关节软骨和骺板软骨的变性、坏死。轻者关节增粗、疼痛,重者身材矮小、关节畸形、终身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1.流行历史

  在俄罗斯,通常都主伙1849年土地测量员yurenski最先发现本病,但也有人提出伊尔库次克医生Filatov于1830年首先发策在Zabaikaye居民中有“畸形性”的存在。在我国,自17世纪以来,某些地方志上已有类似本病的记载。1934年我国医学界开始有关于本病的报道。

  2.病区范围

  本病在我国分布于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宽带状地域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河南、山东、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共14个省、市、区的302个县。主要发生在农村,有病人约170多万。

  在俄罗斯,本病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有两个病区,大的一个在赤塔州,小的一个在阿穆尔州,和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毗邻。赤塔州病区位于额尔古纳河的支流乌洛夫河流域,因而本病在俄罗斯也叫乌洛夫病(Urov disease)。按赤塔医学院资料,本病的检出率在1924年为31.0±0.4%,到1983年降至6.3±0.4%。据我国杨建伯等1991年对赤塔病区的考察,只在60岁以上老人中看到典型大骨病病人,青少年中未查出新发病例。说明在原苏联本病已被控制。

  在朝鲜,本病分布在北部山区,即与我国毗连的咸镜北道、咸镜南道、平安北道的一些地我。

  文献中还提到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有本病的散在病例。综上所述,现在资料说明,本病是发生在我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南部和朝鲜西北部的一种有明显地区性地方病。

  3.我国大骨节病病区

  其位置大体相当于东南温暖湿润地带与西北寒冷干旱地带之间的过渡部位。一般以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多见,在山间谷地、河谷、甸子等低洼潮湿地区发病亢重。在西北黄土高原,以沟壑地带发病较多。东北松嫩平原、松辽平原的个别地方亦可找到发病很重的村屯。

  本病病区大致与土壤低硒地带一致,与克山病(一种地方性心肌病)病区大部分重叠。

  4.灶状分布

  无论在原苏联或中国,本病不仅只出现在特定的地区,而且在同一个病区内不同的居民点病情相差悬殊。有时相距很近的2个村屯,1个患病率很高,1个很低。有时在成片发病地区内却存在基本无病的“健康岛”;或相反,在大片非病区出现1个“病岛”这种灶状或片状分布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介有时也可见病区的自然扩大或缩小现象。

  5.病区分类

  本病常常隐匿起病,缓慢发展,很多病变持续终身,因而不能简单地以患病率来判定某一时期内1个病区病情的轻重。近来我国流行病学家提出了“活跃病区”的概念,按病情活跃程度将病区划分为以下3类:

  ⑴活跃病区:特点是儿童中新发病例多,手指X线影像以变化迅速、能反映新鲜病变的干骺端改变为多见。

  ⑵静止病区:特点是儿童中找不到新发病例,手指X线影象以变化缓慢、能反映陈旧病变的骨端改变为主。

  ⑶相对静脉病区;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儿童中新发现病例较少,手指X线影像骨端改变多于干骼端改变/

  6.本病主要发生于病区内以当地产玉米与麦类为食的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

  ⑴年龄:主要累及生长中的儿童和少年,成年人中新发病例很少。儿童一般在7~8岁开始发病,重病区的发病可以提前。陕西曾报道3个月零7天的婴儿X线检查有类似本病的干骼端变化。永寿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中在3岁儿童病理证实为大骨节病;但检查140例病区胎儿,均未发现本病的典型改变。

  ⑵性别: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⑶民族:我国汉、满、回、蒙、朝、藏、达斡达民族,生活在病区的俄罗斯人、日本人均可罹患,看不出有种族易感性。有些调查中看到的民族间的差异,实际上可能只是反映了生活条件方面的差别。例如东北有的病区内汉族居民患病重,朝鲜族轻,可能主要与主食不同有关。患病重的汉族居民以玉米为主食,患病轻的朝鲜族居民主食为大米。朝鲜族居民主食为玉米者,即与汉族居民同样患病。

  ⑷家庭多发:久居病区的同一家庭内常见2个以上的患者。这可能由于在同样生活条件下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相等,不能证明有遗传因素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