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宝典 > 名医 > 现代名医 > 杨依方
杨依方 > 学术观点:运用经络学说,指导临床治疗。

二、经脉所过,主治所在,循经远道,配穴法则。

由于经脉有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相互联系,使四肢肘膝以下根部和本部所在的五输穴的针刺效应可远达于头面躯干的结部和标部,这就产生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循经远道取穴法则。师传阴刺法取双太溪穴,治发音嘶哑,咽干嗌痛,效果较好,一则因“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二则是“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三则“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背俞与舌下两脉”。这说明太溪穴与咽喉部通过经脉联系密切相关。且太溪穴属肾经俞穴,功能滋水益肾,清热降火,所能治发音嘶哑,咽喉疼痛,阴虚咽干之症。又如治许某,男,67岁。右侧胁肋疼痛三月,起于盛怒之下,负重以后,痛引咳嗽疼痛尤其,曾经中西药物内服外敷,均未见效,以致不能参加劳动。当5、6肋间压痛明显。脉弦滑,苔薄黄质红。症为暴怒气逆,操劳负重,肝气郁结,厥阴之络失宣,治以疏泄肝胆。取穴:支沟、阳陵泉、行间,均右侧,用呼吸,徐疾补泻法,痛点加拔火罐。针下痛止,呼吸舒畅,咳亦不痛,一次而愈。由于胁肋为肝胆经脉所布,尤以少阳经脉为主,故此例取足少阳胆经合穴和足厥阴肝经荥穴,就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循经取穴”治疗法则,再取与足少阳相接的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增强通调胁肋经气,既可疏泄肝郁气滞,又可通利气机而收活血化瘀止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