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菌苗副作用
我国于1978年试制成流脑A群多糖菌苗,1982年正式批准生产使用,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通过的菌苗生产规程标准。所以应用人群预防接种以来,基本上是安全的,反应轻微,免疫原性好。据某省统计,接种935万人份流脑多糖菌苗,异常反应率为0.1/100万。但是要注意人群的个体差异性,注意接种的禁忌证,有癫痫、抽搐、过敏史、肾脏病、心脏病、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均不应接种。特别是有过敏体质的人;容易发生异常反应。国内报告较严重的异常反应有:胸腺淋巴体质状态接种流脑多糖菌苗致死1例;接种流脑多糖菌苗引起过敏性紫癜合并肾炎l例,于接种6天后发病,主要表现为面部浮肿,四肢关节疼痛,全身淤斑,尿化验检查有管型、蛋白及血尿,经激素治疗效果满意;还有1例接种流脑菌苗引起过敏性紫癜。
流脑抗体水平与发病
人体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产生4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M(1gM)、免疫球蛋白G(1gG)、免疫球蛋白A(1gA)及免疫球蛋白E(1gE)。免疫球蛋白M出现最早,但均在2周后上升。其作用表现为: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可以阻止脑膜炎菌对上呼吸道粘膜的侵袭;免疫球蛋白M及免疫球蛋白G在补体作用下,具有杀死脑膜炎菌的作用;在补体作用下上述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能增强白细胞的噬菌反应,促使被吞噬的细菌死亡。
抽血查流脑的间接血凝试验,主要反映免疫球蛋白M抗体,感染6个月后很快下降。杀菌力试验则主要反映免疫球蛋白G抗体。用酶联免俊和放射免疫测定法可较敏感地测定上述各类抗体球蛋白,最近发现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A有阻断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的杀菌作用。体内免疫球蛋白G水平>2微克/毫升的成人,在流行期间常是带菌者而不发病;发病者的病前血清中都缺乏特异抗体。另外还发现同群菌引起再感染的病例极少;应用脑膜炎菌的抗血清可以治疗流脑病。
美国曾调查过各年龄人群中流脑抗体与发病的关系。发现A、B、C 3个苗群在体内的抗体与年龄分布呈负相关。6一18月龄的儿童中A、B、C 3群杀菌抗体最低,而发病率最高。2岁后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下降;并证实在儿童中抗体阳性率每年自然增长5%。
了解人群抗体水平与发病的关系,可以指导本病菌苗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