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如何传染
猩红热是由β(乙)型A群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可引起扁桃体炎,丹毒,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局部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2—8岁居多。
西医学认为,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皮疹。少数可见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等病变。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郁而化热、化火。火热之毒发散,犯卫、人营、伤阴,从而形成邪侵肺卫,毒在气营,疹后伤阴三个病理阶段,若痧毒内陷,或余毒未尽,又可导致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北方猩红热的发病率比南方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猩红热可以发生于不同年龄,但以儿童多见,儿童聚集处特别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内容易发生和流行。
如何传染的?
正常人鼻咽部、皮肤均可存在细菌。引起猩红热的病原体是一种常见的链球菌。这种链球菌叫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猩红热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由病人和带菌者传播。少数情况下也可由皮肤伤口或产妇产道侵入,医学上称之为"外科猩红热"或"产科猩红热"。患者出现全身醉酒样充血及皮肤改变。由于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产生5种红疹毒素中的任意一种,感染后人体只产生针对该种红疹毒素的抗体,因此如果感染了另一种红疹毒素仍然可能再发病。
